 |
黄桷门小镇 |
 |
农旅融合发展 |
 |
政策宣传 |
 |
美丽西郊绿道 |
 |
葡萄采摘 |
 |
成王果业助农致富增收 |
经过8年接续奋斗,铜梁交出了一份满意的脱贫答卷——5776户17826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发生率由2015年初的2.3%下降至零,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由2015年的6550元提升至13790元。
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三农”工作重心转移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如何守住脱贫攻坚成果,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这对铜梁来说又是一次大考。
铜梁的回答是结合实际,遵循规律,把结构调整与群众增收、生产发展与生态保护、组织引领与群众参与、雷厉风行与久久为功结合起来,发力基础设施、基本产业、基层组织、基层治理,打破二元边界、畅通城乡血脉,推动城乡融合、镇村融合、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融合,探索一条巩固脱贫成果,接续努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子。
出实招 筑牢防止返贫“防火墙”
“幸好政府建立了完善的产业扶贫保险机制,才让我家渡过难关,避免倾家荡产。”说起一年前大雨引起山洪浸没虾塘、冲垮田块,致使小龙虾大量逃跑或死亡的情形,沿河村村民周小凤历历在目。
好在区级财政为沿河村相关产业统一购买了专项扶贫保险,保险公司第一时间进行现场查勘,并向周小凤理赔了20万余元,这才让她松了一口气。
据了解,2019年铜梁区开展扶贫产业保险试点以来,累计安排专项扶贫资金712万元,为全区脱贫户和边缘易致贫户以及7个乡村振兴示范村所有农户的17万亩种植产业、2万余头养殖产业购买了政策性和收益性保险,不但增强了全区低收入人群和7个乡村振兴示范村生猪、水产、水果、蔬菜等种植养殖产业风险抵抗力,还增强了大家发展产业的信心,避免因灾、因技术、因市场因素带来新的贫困。
周小凤的故事,只是铜梁建立健全防止返贫致贫机制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铜梁按照“四个不摘”要求,落实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提前干预机制,采取上门排查、农户申请、镇村报告、部门大数据筛查比对、区扶贫办综合研判等方式,开展“月比对”、实时预警监测,“一对一”精准落实帮扶措施,做到了脱贫户和一般农户家底清、情况明。目前,全区127户325人脱贫不稳定户、93户216人边缘易致贫户全部实现风险消除,未出现返贫、新致贫情况。
同时,铜梁区创新实施“321”扶贫精细化系统管理,全面采集、及时更新贫困户基础信息,逐镇街、逐村、逐户、逐人开展PPT研判,常态化开展区、镇两级大排查,进一步提升数据精准度。建立健全数据审核专班、专员制度,常态化开展数据清洗,确保“账账相符”“账实相符”。
此外,铜梁还开展社会救助兜底保障“清零行动”,对“四类人员”、边缘易致贫户、丧失劳动能力户等重点对象进行全覆盖走访,逐户研判“过筛”。坚持工作不留空当、政策不留空白,在继续落实“两不愁三保障”、金融、产业、消费、就业等扶贫政策的基础上,研究制定了《关于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的具体措施》《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方案》等优化政策,同时实施扶贫产业提质增效工程,建立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带动群众持续增收的能力,筑牢了防止返贫“防火墙”,有效巩固拓展了脱贫攻坚成果。
抓“四基” 接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3月仍是沃柑的采摘期。一条平整的草油公路延伸到西郊绿道内的水果基地,果园里,村民将一筐筐采摘下来的黄橙橙的沃柑抬运到公路边,准备装车发运。这条“产业路”就是铜梁区专门为水果基地修建的,基地内的公路和采摘便道四通八达,极大方便了生产和采摘运输。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铜梁以“交通”作为突破口,从建设60公里绿道开始,“串点连线、成片扩面”,打造出由5个镇街、24个村(社区)组成的120平方公里的乡村振兴西郊示范片区。这一条“绿道”串联起乡村交通网络、自然景观、产业基地,成功打造出城乡一体的文化原乡,让田园变花园、农区变景区,实现了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乡村风貌的提档升级。
事实上,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只是铜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一个方面。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必须加强顶层设计,以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来推进。铜梁通过抓“四基”破题(基础设施、基本产业、基层组织、基层治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全面发力基础设施,让闭塞的乡村畅通起来。铜梁着眼基本面、不撒胡椒面,从最薄弱环节、最突出问题入手,推动城乡设施一体化、公共服务均等化。全覆盖改造干线公路、泥结石路、薄弱电网,有序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公交一体化,交通路变产业路、景观路。
同时,守牢生态底线,全域推行人居环境整治“积分制”,落实“一化两改三不见”,村民由“一旁看”转为“一起干”,畜禽养殖循环化改造率、生活垃圾有效治理率、村庄清洁行动覆盖率均达100%。
——全面发力基本产业,让贫瘠的乡村丰盈起来。铜梁坚持改革强农、科技兴农,建设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注重一产为本、“接二连三”,向规模化、绿色化、融合化、品牌化方向迈进,推动农村生产力“二次解放”。
针对农民致富途径少的情况,深化“三变”改革、“三社”融合,农户通过土地、劳务等入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走深走实“六要路径”,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向闲置土地、闲置产业、已流转土地、农村电商、产业融合、大户带散户要集体经济,村均集体经济收入达10万元以上,入股农民户均增收2500元。
针对小农户和大市场难以精准对接的问题,发展农村电商、冷链物流,将“小品种”与“大品牌”、分散生产和规模经营相结合,打造铜梁龙柚、原乡小艾等区域公共品牌,实现“小船结队出海”闯市场。
——全面发力基层组织,让寂静的乡村生动起来。铜梁坚持大抓基层、抓实基层,牵住“人”这个“牛鼻子”,搭建乡村振兴“四梁八柱”。抓好带头人这个“领头雁”,选用对“三农”有情怀、干“三农”有激情的基层党组织书记,全员培训、精准考核,全面推行书记、主任“一肩挑”。
抓好年轻人这支“生力军”,给待遇、给政策、给出路,回引本土人才661名,打造了一支“不走的乡村振兴工作队”;抓好村民和游客服务,因地制宜打造乡村振兴“会客厅”,改造提升党群服务中心,设置“一站式”服务大厅,完善休憩、用餐、购物等设施,让群众办事不出村、游客到村“坐得下”。
——全面发力基层治理,让无序的乡村和谐起来。铜梁把为了群众和依靠群众结合起来,深入实施“党建扎桩、治理结网”工程,从提升村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力入手,激发群众内生动力,消除“等靠要”、增强获得感。
建好用好乡村振兴“理事会”,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兼任理事长,从获得“新乡贤·好乡亲”称号的群众中推选代表参与村级事务管理,完善议事协商制度,做到大家的事大家商量着办、大家说了算。
稳过渡 复制脱贫攻坚经验促进有效衔接
春日的铜梁西郊,道路两旁苗圃和农场大棚整齐排列,农家屋舍白墙黛瓦,村道小路、房前屋后干净整洁,路边绿化带里开满了各种鲜花……
这条绿道就像一条翡翠项链,以道路为“串”、沿途生态农业为“珠”,串起了5个镇街24个村120平方公里范围内的优质水果、精品水产、花卉苗木、有机蔬菜等产业基地和奇彩梦园、西郊花语、荷和原乡等乡村旅游景区景点,打通了城乡融合发展的“血脉”,实现了“建成一条绿道,发展一片产业,富裕一方百姓”的目标。
西郊示范片只是引领带动铜梁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铜梁将以“7+3”作为示范带动点,全域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其中“3”即西郊示范片、安居示范片、淮远示范片3个示范片,“7”即太平镇坪漆村、水口镇树荫村、安溪镇金滩村、西河镇双永村、维新镇沿河村5个市级脱贫村和少云镇少云村、大庙镇三品村2个示范村。
“虽然近几年农村特别是脱贫村基础设施条件大幅改善,但由于基础薄弱、历史欠账多,仍存在一些短板、弱项。”铜梁区扶贫办相关负责人说。为此,铜梁复制借鉴脱贫攻坚积累的宝贵经验,创造性运用到乡村振兴上,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领导体制、工作体系、发展规划、政策举措、考核机制等有效衔接。
比如,聚焦关键区域,在最薄弱环节持续发力,把脱贫攻坚规划中需要接续推进的任务、工程、项目等纳入乡村振兴规划,对重点基础设施建设继续予以政策和资金支持。
又比如,整合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工作机构、职能职责和工作人员,打造一支“不走的乡村振兴工作队”,坚持“像抓脱贫攻坚一样抓乡村振兴”,成立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区、镇、村“三级联动”工作机制,“三级书记”抓脱贫攻坚转化为“三级联动”抓乡村振兴,坚持扶贫队伍不撤、力量不减,将包村干部、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等攻坚力量全部就地转为乡村振兴工作队,继续发挥担重任、打硬仗作用,走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的“最后一公里”。
赵童 刘玉珮 图片由铜梁区扶贫办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