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涪陵区扶贫主导产业——成片种植的青菜头 |
 |
五四村农村公路 |
 |
农户展示蚕桑扶贫车间生产成果 |
 |
贫困户为花椒树剪枝 |
“咬定青山不放松!”“不破楼兰终不还!”在脱贫攻坚这场史无前例的宏伟战役中,作为集库区、山区、革命老区于一体的市级扶贫开发重点区县,涪陵区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累计实现脱贫6.06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底的6.5%降至零,无一人错退返贫,全区脱贫攻坚工作得到了国家专项督查组“成色足、经验新”的高度评价和国家扶贫资金项目绩效评价考核、中央媒体暗访零问题反馈,为重庆脱贫攻坚做出了重大贡献,交出了一张高质量的“涪陵答卷”!
新时代新征程。如今,涪陵全区上下不停顿、不大意、不放松,持续举全区之力、用创新之智、行非常之举,以改革创新的不懈动能,全力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奋力谱写乡村全面振兴的新篇章。
实施稳定性排查 探索建立分类施策长效机制
坚决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是我们党作出的庄严承诺。涪陵区在全市试点,开展脱贫稳定性标准排查,着手探索建立后续施策帮扶机制,力争通过分类施策,有效保障贫困户稳定脱贫增收。此项工作在《国务院扶贫办关于反馈2018年重庆市脱贫攻坚成效考核有关情况的通知》(国开办函﹝2019﹞46号)中作为重庆市的三大典型经验之一。
“首先,为准确掌握脱贫户基本情况,实现因类施策、因户施策的动态管理,我们在大顺乡探索试点,从精准识别入手,采取‘六看六问’方式,将797户脱贫户按照稳定、巩固、临界3个类别精准分类为616户、162户、19户。”涪陵区相关负责人介绍,为切实掌握贫困户动态信息,涪陵区率先在全市选聘村扶贫信息员,按照“联系贫困户200户以内配备1人”原则,涪陵区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600多万元,从本村本土人才中选聘村级扶贫信息员123名,开展常态化入户走访,做到扶贫信息系统、扶贫档案、户专栏、户手册、资料袋与贫困户家庭实际情况“六统一”,打通了政策措施落地落细“最后一百米”。
在有效分类的基础上,涪陵区又以脱贫户家庭成员实际需求为依据,下足“绣花”功夫,逐户逐人逐项量身定制帮扶措施,通过梯次化、类型化扶持实现帮扶精准化、发展协同化。
对稳定脱贫户具有家庭收入水平较高、“两不愁三保障”致贫因素完全消除的特点,针对这一群体,涪陵区在维持常态化入户走访、随时掌握其发展状况的基础上,鼓励引导稳定脱贫户充分发挥典型示范作用,以实际行动回馈社会、反哺乡里。
对已经具备一定发展基础,但家庭总体水平不高,或是医疗、教育等方面经济负担仍然较重,或是缺乏一技之长,或是内生动力不足的群体,涪陵区通过开展“志智”双扶等举措,调动其主动脱贫、争先脱贫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对临界脱贫户虽然达到“两不愁三保障”脱贫标准,但其自身发展基础十分薄弱,高度依赖政策扶持和外部帮扶的群体,涪陵区注重培育抵御风险机能,逐步夯实发展基础。
涪陵区大顺乡新兴村一方面通过实施涉农资金股权化改革,临界脱贫户每年可获得不低于持股金额5%的保底分红;另一方面深化“三变”扶贫改革,利用城市资本下乡,对农村现有闲置宅基地、闲置土地等进行收储回购,采取对外招租、合作共建、联合经营等方式,打造“一庄一园”,增加临界脱贫户财产性收入。
如今,在新兴村的共享农庄——天河寨农庄,重新修缮的房屋焕然一新,古色古香的四合院,功能齐全的住宿设施,传统民俗与时尚创意融合,把田园诗意生活与乡村振兴、全域旅游有机结合,具有浓郁地方特色。
“去年9月,农庄正式营业,至今接待游客超过3000人次。”天河寨农庄服务员余忠碧说,忙时服务人员最多有5个人,都是附近的村民,平常只有她和另外一个同事。她不仅在家门口实现就业,一年还有4万余元的收入。
加强工作机制衔接 上下合力推动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
在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的当下,涪陵区积极总结脱贫攻坚中的先进经验,加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将脱贫攻坚中好的工作机制推广到乡村振兴工作中。
“在组织保障和工作机制方面,我们都有很多好的做法。”涪陵区扶贫办相关负责人介绍,在脱贫攻坚过程中,涪陵建立了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担任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双组长”制,还围绕稳定实现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量身定制《脱贫攻坚责任清单》,明确各行业部门、乡镇街道、驻村工作队、帮扶干部、村社区职责任务,压紧严实脱贫攻坚政治责任。
同时,8000余名帮扶干部全覆盖结对17000余户贫困户,全区所有贫困户帮扶实现全覆盖。24个扶贫集团119个成员单位定点联系25个乡镇街道。按照“3+3”模式调整充实63个贫困村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员,全区贫困村驻村工作队员达到390人,形成了以上率下、尽锐出战、合力攻坚的强大合力。
特别是涪陵区活用“双督战”制度,27名区领导任脱贫攻坚督战指挥长,对行业部门、乡镇街道实行双督,既督战又出战。
“老邓,今年收成如何?最近身体怎么样?”去年7月,涪陵区政协主席徐志红就到珍溪镇督导脱贫攻坚工作,他走进珍溪镇石牛村6组贫困群众邓明福家,详细了解他们的就医、就学、住房等情况;前往中乐村,看望贫困群众兰成君、徐仕权、周必海,了解他们生产生活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涪陵区扶贫办相关负责人表示,在脱贫攻坚路上,有很多脱贫任务摆在大家面前,一些工作做得很好,一些工作也存在不足。因此,涪陵区利用“督战”的方式去发现在脱贫攻坚过程中被忽视的问题,以便及时地弥补脱贫攻坚的短板和弱项,让帮扶干部能够主动向那些“硬骨头”出击,把脱贫攻坚路上的“绊脚石”一个一个地清除掉。
下一步,涪陵区将借鉴脱贫攻坚“五级书记抓扶贫”“双组长制”“书记遍访”“签订责任书”“脱贫攻坚期内稳定党政主要负责人”“督战制”工作机制等,在驻村帮扶上明确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的驻村方式、管理模式不变,在力量配备上进一步健全完善区乡村三级扶贫工作机构,增设乡村振兴工作职能,确保及时有效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工作机制的无缝对接,为乡村全面振兴夯实制度之基。
以创新推动产业衔接 力促乡村全面振兴
产业旺,乡村振兴才有底气。
在脱贫攻坚过程中,涪陵区构建起以榨菜、中药材为主导的“2+X”特色扶贫产业体系,贫困村“一村一品”全面形成,集体经济“空壳村”全面消除,扶贫产业覆盖在家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达100%。
现今,榨菜和中药材产业已成为涪陵区的两大扶贫支柱产业。在推动产业有效衔接过程中,涪陵区依托产业优势,支持榨菜集团、太极集团等龙头企业牵头组建以榨菜、中药材为主导的股份合作社,创新机制,构建“两金一链”利益联结机制,保障贫困户的持续增收和乡村产业振兴。
所谓的“两金一链”,是“一个保护价、两份保证金、一条利益链”利益联结机制的简称。在这一机制下,涪陵榨菜集团等龙头企业与全区197个榨菜股份专业合作社全面签订粗加工订单生产协议,合作社按照每吨30元标准向榨菜企业缴纳履约保证金,企业保证每吨原材料在扣除各项成本费用后合作社能有150元-200元利润空间。
同时,合作社又与入社农户签订保护价收购合作协议,每户农户按每吨30元标准缴纳履约保证金,协议约定雨水节气前按最低不低于800元/吨价格标准对种植农户青菜头进行收购。
在该机制保障下,即使是2020年疫情期间,37家榨菜企业和197个榨菜股份合作社也主动作为、各司其职,采取“价格承诺、分散设点、同价同步”等措施,先后设立收购网点2000多个,实现了涪陵当地青菜头的应收尽收,保障了农户的种植积极性。2020年秋季,涪陵区播种青菜头面积就达72.9万亩,实现了稳中有升。
现今,涪陵的青菜头砍收已全面完成。随着青菜头市场价格的大幅上扬,农户种植青菜头的收益也跟着大幅增长。
卢家庆种植青菜头多年,是江北李寺村有名的青菜头种植大户,在当地进行土地整治后,他家种植的青菜头面积从2019年的30亩提高到2020年的60亩。
“今年我是大赚了一笔。”卢家庆说,他种的青菜头一亩产量大概有3吨左右,按照现在1450元/吨的市场价格计算,一亩可以收入4350元,60亩预计可收入26万余元。“真正的牛年牛气冲天哦!”卢家庆笑着说道。
截至目前,涪陵区新发展以榨菜、中药材为主导的股份合作社255个,吸纳贫困户加入合作社成为会员5678户,包括临界脱贫户在内的低收入群众实现优先务工、保底收入“双重”收益。
持续改善基础设施 乡村换新颜展新貌
乡村基础设施的全面改善,是脱贫攻坚战取得的重要成果之一。
短短几年时间,涪陵区就完成“四好农村路”建设4197公里,建成社区养老服务站62个、农村幸福院110个。实施建卡贫困户等农村4类重点对象改厕12490户……实现了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延伸,乡村公共服务不断覆盖,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的目标。
体验农业科技、观摩榨菜制作、品味乡村旅游……去年底,在第三届中国重庆·涪陵榨菜产业博览会期间,重庆市乡村振兴示范村(涪陵二渡村)正式开园。
涪陵区二渡村地处涪陵榨菜主产区,有“中国榨菜第一村”之称。辖区有全国最完备的芥菜种质资源库,全球先进的酱腌菜加工技术和环保处理工艺,青菜头种植实现全覆盖,形成“一村一品”2600亩。
近年来,当地采用“村企合作模式”开展手工风脱水榨菜传统加工,建成合作晾晒场、风脱水景观廊道,利用农业产业园、植物工厂、渝东南农科院等开展科研旅游,利用榨菜陈列馆、智能化生产线等开展工业旅游,并大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还贴心地为村民量身打造“美丽庭院、微菜园、微花园”,让周边村民都搭上了乡村旅游的“快车”。去年,二渡村累计接待乡村游客5万人次以上。
美丽乡村建设给村民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改变。二渡村4组村民刘天淑说:“房子修这么漂亮,还要给我们在院坝修栏杆、花园,看起都感觉很舒服。”
“接下来,涪陵区将持续加大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力度,启动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打造生态宜居美丽乡村。”涪陵区相关负责人说,一是科学推进乡村规划建设,注重保护传统村落和乡村特色风貌,保留乡土味道。二是持续改善交通条件,改造国省县乡道50公里以上,新(改)建“四好农村路”300公里。开工建设黑塘水库,加快建设双江水库、殷家沟水库,实施龙潭等乡镇规模化供水工程,推动城乡供水一体化达到80%以上。三是加快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打造新时代德育品牌学校5所,每个行政村办好1个标准化村卫生室、有1—2名合格乡村医生。新建乡镇养老服务中心5个、村级互助养老点20个,启动乡镇失能特困人员集中供养中心建设。四是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实施户厕改造1000户,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实现行政村全覆盖,新建宜居村庄10个,让涪陵乡村“各美其美 美美与共”。
张亚飞 刘玉珮 图片由涪陵区委宣传部、涪陵区扶贫办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