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江 凝聚脱贫合力 同奔小康之路
第T04版:脱贫攻坚 黔江答卷
上一版 下一版 
黔江 凝聚脱贫合力 同奔小康之路
    
 
重庆日报 | 重庆日报农村版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1 年 04 月 15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三大产业强支撑 三支团队忙帮扶 三块招牌显作为
黔江 凝聚脱贫合力 同奔小康之路

    濯水古镇

    脆红李

    猕猴桃产业

    驻村“第一书记”田富了解疫情期间村内企业复工情况

    教师刘芳教罗之美认字

    有机桑蚕茧

  2015年7月,黔江吹响“贫困户越线、贫困村脱贫、贫困区摘帽”冲锋号,集中力量向贫困宣战。脱贫攻坚中,黔江着眼产业造血,大力发展蚕桑、水果、旅游三大特色产业;以医疗系统、教育系统、驻村干部三支团队为代表的扶贫团队倾力帮扶,全力战贫;黔江区、黔江区扶贫办、黔江区扶贫信息中心今年接连斩获“全国脱贫攻坚交流基地”“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全国巾帼文明岗”三块金字招牌。

  不断凝聚的脱贫合力,助力黔江圆满完成脱贫任务。截至去年底,全区贫困人口100%脱贫,脱贫人口100%不返贫,一般户100%不致贫,全面解决了“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问题。

  产业之一

  蚕桑 万缕千丝织绘小康盛景

  黔江区地处渝东南中心和武陵山区腹地,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和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光照充足,十分适宜蚕桑生长,栽桑养蚕历史悠久。

  上世纪80年代以来,黔江经过30多年努力,把蚕桑产业打造成为全区农业三大支柱产业之一,构建起从栽桑养蚕到缫丝加工、服装制造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全产业链。2020年,全区实现产茧7万担,全年栽桑养蚕综合产值突破1.7亿元以上。蚕茧总量、质量连续10年位居全市第一。获得了“黔江国家蚕桑生物产业基地”“黔江桑蚕茧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中国蚕桑之乡”“桑蚕茧国家地理标志”4个国家级品牌。

  黔江积极鼓励有能力的贫困户种桑养蚕,发动没有自种自养能力的贫困户到蚕桑企业、养蚕大户务工就业。2020年,全区95个贫困村中有73个贫困村、299个组、1757户贫困户养蚕3.16万张,产茧98.52万公斤,蚕农售茧收入3731.84万元,户平收入2.12万元;其它非贫困村149户贫困户,养蚕1933.65张、产茧6.17万公斤、产值233.17万元,户均收入1.56万元。产业带动全区2300余名贫困人员务工,工资性收入1380余万元,年人均蚕桑务工收入6000余元。

  产业之二

  依托好生态种出致富果

  黔江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利用独特的高山生态环境,将脆红李、猕猴桃作为助农脱贫增收、振兴乡村建设的特色产业发展。

  在农业产业化政策扶持下,全区李子种植面积累计达6万亩,其中脆红李种植面积4.46万亩,产量10047吨。2018年,黔江获“中国脆红李之乡”称号,“黔江脆红李”获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去年,“黔江脆红李”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通过市级评审并报农业农村部组织评审,预计今年将获批。

  同时,全区猕猴桃种植面积1.1万亩,产量2500吨,产值3000万元。“黔江猕猴桃”获得农产品地理保护标志登记,并入选中国农产品品牌目录,获农产品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重庆市名牌农产品等称号。

  为帮助贫困地区和群众增收,市卫健委帮扶集团等单位连续在黔江金溪、中塘等多个乡镇开展消费扶贫专项行动,采购特色水果,直接助力群众脱贫增收。

  产业之三

  文旅融合带动脱贫增收

  黔江积极推行“文旅+”融合发展和文旅精准扶贫工程。全区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原则,充分利用文旅资源禀赋开发建设旅游景区助力脱贫攻坚。

  去年12月,黔江濯水景区成功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5A级景区创建中,濯水景区通过基础建设、旅游就业、自主创业、业态培育、环境营造、政策扶持等多种方式,创造了上千个就业岗位,多渠道促进贫困户增收,带动549户贫困户2192人实现脱贫,实现年均旅游综合收入10亿元,为旅游扶贫作出了积极示范,跻身全市旅游扶贫示范景区。

  同时,黔江还成功打造水市乡水市村等9个市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村(社区),和阿蓬江国家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带,开发精品旅游线路10条,带动贫困人口就业创业16840人,实现旅游收入5.9亿元。大力挖掘各类文化资源,通过开展非遗传承培训,创造就业岗位1.5万个,解决贫困人口就业3300人。

  团队之一

  驻村干部团队

  “三联三促”强管理 建强一线“突击队”

  脱贫攻坚中,黔江以“三联三促”狠抓管理,建强一线“突击队”,壮大“扶贫生力军”,派出最能打的队伍,攻打最艰巨的堡垒,兑现最庄严的承诺。

  黔江“标准+精准”联动,从严从优选人促尽锐出战。始终把选好驻村工作队作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关键问题来抓,着力把堪当重任的精兵强将派到脱贫攻坚一线。

  “导向+取向”联管,严管厚爱激励促“真情帮扶”。树立“组织管干部、干部管干事”的用人导向,坚持“扶真贫、真扶贫”的工作取向,激励广大驻村干部贡献力量。

  “内力+外力”联合,以点带面帮扶促“价值提升”。充分发挥驻村工作队的桥梁纽带、头雁带动作用,凝聚中信集团、山东日照、重庆永川、市卫生健康委帮扶集团和区级部门、重点企事业单位的帮扶合力,持续巩固扩大成果,推动脱贫攻坚向“长远实”拓展延伸。

  团队之二

  教育工作者团队

  凝聚扶智强大动力 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黔江区教育系统6000余名教职员工,充分发扬“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黔江精神,坚决打赢教育脱贫攻坚战,向社会交出了高分答卷。

  黔江教育系统坚持全员发动、尽锐出战,迅速凝聚起强大的攻坚合力。常态化组织“千师访万家”活动,在职教师年均开展家访8万余次,密切家校联系,形成了家校协同育人格局。出台教师与贫困学生家庭结对帮扶方案,定期开展帮扶走访,及时解决贫困学生家庭各种问题。坚持每年选派城区学校骨干教师到乡村学校支教,缓解农村学校优质师资不足问题。

  同时,立足职能职责,在教育脱贫中突出“控辍保学”和“学生资助”两个重点,紧盯农村学校薄弱环节和师资队伍两个短板,靶向攻坚、精准发力,实现了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转变。

  团队之三

  医务工作者团队

  致力健康扶贫 严防因病致贫

  黔江区医务工作者始终把实施健康扶贫作为最直接、最实惠、最有效的扶贫举措,有效解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不断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

  全区致力健全区、乡、村三级医疗服务体系,累计投入近9000万元,对6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24个乡镇卫生院实施标准化建设,完成172个村卫生室标准化重建或改造,招聘各类人才56名充实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新配备村医22名。

  为给贫困群众提供更及时周到的服务,黔江组建起219支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实现贫困户签约全覆盖。签约医生、保健员每月定期深入贫困村、贫困户免费提供基本公共卫生、医疗卫生、疾病预防等服务。

  黔江每年还在黔江中心医院、区中医院抽调15名骨干医生成立3个医疗专家组,分片区到30个街镇乡,对贫困人口开展全面体检,精准诊断病情,精准动态管理。

  招牌之一

  黔江区 全国脱贫攻坚交流基地

  今年1月,黔江区被国务院扶贫办确定为首批“全国脱贫攻坚交流基地”。黔江区金溪镇、李家溪易地扶贫安置点、重庆旅游职业学院被确定为全国脱贫攻坚考察点。

  近年来,黔江区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在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过程中,重点聚焦产业发展、易地扶贫搬迁、饮水安全保障、农村危旧房改造等方面,全力推进脱贫攻坚走深走实。

  通过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黔江2017年历史性摘掉国贫帽子,群众认可度96.87%,成为我市及武陵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中首批通过国家评估验收的摘帽区县之一。被国务院扶贫办列为全国首批“贫困县摘帽案例研究”样本区县。

  在持续巩固脱贫成果的基础上,黔江正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生猪、蚕桑、烤烟、优质水果、中药材、蔬菜等在脱贫攻坚中发挥主导作用的产业,被纳入产业发展规划,全面融入成渝现代特色高效农业带,打造200亿级特色高效农业产业集群。

  招牌之二

  黔江区扶贫办 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

  2月25日,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京举行。黔江区扶贫办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

  脱贫攻坚启动以来,黔江区扶贫办深入学习领会党中央、市委、区委关于脱贫攻坚的新部署、新要求,分阶段起草各类指导性文件,明确了各阶段目标、重点和举措。创新“四个三”工作方法,以前所未有的精准程度,全面解决了“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问题,全部兑现各项扶贫政策,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20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达到1.45万元,较2014年增长84%,建卡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1.3万元,较2014年增长171.1%。5年累计减少贫困人口11741户45132人,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13%降至0。

  同时,黔江区扶贫办5年累计统筹整合财政涉农资金35.59亿元,以前所未有的投入,助推全区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招牌之三

  黔江区扶贫信息中心 全国巾帼文明岗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黔江区扶贫信息中心发扬“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黔江精神,苦干实干巧干,助力全区如期完成了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3月,全国妇联授予该中心“全国巾帼文明岗”称号。

  该中心全体员工始终弘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讲奉献的精神,5年人均年加班50天以上。联合相关部门对拟新增贫困人口进行数据比对30余次8万余条,完成系统错误数据3万余条的核查纠错工作。

  该中心主动承担参与第三方评估、考核督查、渝鲁扶贫协作、扶贫培训班、消费扶贫、扶贫小额信贷等工作,创新“三联三促”为驻村帮扶赋能提效、“三聚三帮”深化中央定点帮扶、“三金”品牌助力深度贫困镇脱贫等先进经验,得到高度肯定。

  赵童 彭光灿 唐楸 图片由黔江区扶贫办提供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