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州 “四个不摘”巩固脱贫成果 重点帮扶夯实振兴基础
第T03版:脱贫攻坚 万州答卷
上一版 下一版 
万州 “四个不摘”巩固脱贫成果 重点帮扶夯实振兴基础
    
 
重庆日报 | 重庆日报农村版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1 年 04 月 15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万州 “四个不摘”巩固脱贫成果 重点帮扶夯实振兴基础

    绿水青山,万州区长岭镇安溪村美如画

    万州区甘宁镇农家乐人气旺

    水果丰收万州区安溪村脱贫户喜上眉梢

    蓝天白云,甘宁镇油菜花怒放

    万州区甘宁镇楠桥村有了乡村咖啡屋

  4月11日,万州区长岭镇安溪村,云克清又接待了一批前来认领翠玉梨树的市民。截至目前,全村200株翠玉梨已被市民认领。

  云克清是万州区委办人事科科长,2017年被派往安溪村担任“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长。村民们都以为,打赢脱贫攻坚战,云克清就该离开了。他却回答,“我还要陪你们振兴乡村呢!”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2017年,万州区通过第三方评估退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018年,万州区被确定为全市6个乡村振兴综合试验示范区县之一。万州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必须乘势而上、再接再厉、接续奋斗,切实做好巩固脱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各项工作。”

  为此,一场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新征程又出发了——

  “四个不摘”确保脱贫成效更可持续

  过去,安溪村是市级贫困村,贫困发生率高达12.6%。打响脱贫攻坚战,安溪村不但水、电、路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人居环境焕然一新,全村还培育起翠玉梨、佛手、晚熟李、桃子园,以及生态肉猪养殖等支柱产业。

  据长岭镇党委书记黄方国介绍,安溪村2015年整村脱贫,经过几年的巩固拓展,现已成为全国基层治理示范村、市级全域旅游示范村、市级绿色示范村庄、市级一村一品示范村。

  “脱贫不松劲,摘帽不摘责。”万州区扶贫办主任雷传亮称,万州严格落实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的“四个不摘”要求,确保工作不留空档、政策不留空白,工作干劲不松、投入力度不减、工作队伍不撤。让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

  脱贫摘帽后,安溪村又发展起了乡村旅游。云克清坦言,安溪村有两件事让他放不下,一是翠玉梨的销售,二是安澜谷农文旅融合发展。因此,他和驻村工作队留在了村里。

  现在,安溪村新发展了国际滑翔伞、山地跑车、儿童乐园、水上瀛洲等游乐项目,搭建起了电商平台。去年,全村水果销售260余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8600多元。

  “两不愁三保障”仍然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核心指标、底线任务。万州区进一步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启动脱贫成效跟踪监测工作,在全区抽选14个村(社区)的部分脱贫户、边缘户、动态监测户、一般农户共200户开展跟踪监测,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还将继续实行“一户一专班”“一户一策”工作机制,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去年,尽管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余家镇的力付祥与100多名工友,在政府的帮助下依然于2月17日出发,奔赴广州、东莞、龙岗等工作地复工上岗。

  “聚焦战疫战灾,制定落实22条应对措施,化解不利影响。”万州相关负责人介绍,一是采取出台一套帮扶措施、开展一次重点摸排、组织一批有序返岗、推动一批复产复工、制定一个培训计划、进行一次调研督导等“六个一”举措,全力保障贫困人口就业务工;二是举办网上三峡柑橘国际交易会、直播带货活动,畅通东西扶贫协作、帮扶集团定点采购、电商直销、大型商超认购等销售渠道,常态开展消费扶贫行动。确保农民就业有门路、农产品出售有销路。

  消费扶贫,一头连着贫困地区,一头连着广阔市场。万州区制定了《加快发展直播带货行动计划》,开展农产品直播带货项目专项培训,大力实施电商直播带货“四个一”工程(打造1个以上产地直播基地,至少发展10家具有影响力的直播电商服务机构,孵化100个网红品牌,培育1000名直播带货达人),直播推介具有万州特色、市场优势的农特产品、经典的旅游景点、创意的文创产品。

  去年,万州区49671名有就业意愿、就业能力的贫困人口全部转移就业,“零就业”贫困家庭动态清零;全年618个扶贫项目全部完工;完成消费扶贫2.03亿元,占全年任务的124.54%。

  “双百亿”工程夯实产业衔接基础

  产业发展既是脱贫攻坚的重要保障,又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

  万州地处长江上游、三峡库区腹心,肩负着三峡库区生态安全重任。如何在“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战略中,做好“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这篇大文章?万州积极谋划实施了“双百亿”工程,即围绕建成百万亩经果林、百万头生态猪项目,全面实行种养循环,并实现全产业链产值各100亿元目标。

  “政府引导、整区推进。”万州区农业农村委副主任魏文树介绍,万州引进华西希望德康集团,采用“龙头企业+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家庭农场”模式,建设年出栏100万头生猪的生态养殖基地;同时区财政整合涉农资金,为每个村集体经济组织投入股本资金40万元(贫困村80万元),参与养殖单元(一个养殖单元常年存栏能繁母猪50头以上,年出栏1250头以上)建设;并以签订代养协议方式开展合作,德康公司提供技术、种猪、饲料、兽药等流动性资产,广西奇昌公司提供“低架网床+益生菌+异位发酵”零污染、零排放生态猪养殖技术,生态养猪场经营者为养殖场领办人。村集体享受固定分红,年固定分红率12.5%,每个村可年分红5万元-10万元。

  养猪大户向成兵改用奇昌养殖技术后,猪圈不用冲洗,每天节约用水40立方米-50立方米,每月节约电费1万元,减少人工工资2万余元。猪的疾病少了、粪便也不污染环境,饲料转化率提高了,猪肉品质也更好。向成兵说,一头猪比别人还多赚400多元。

  值得一提的是,百万头生猪项目全部投产后,可年加工25万吨有机肥用于百万亩经果林,形成循环农业,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赢。因此,百万头生猪项目列入全国、全市重点项目,万州由此成功申报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

  截至目前,全区896个单元全部开工,已经建成596个单元,新增生猪产能74.5万头,新增能繁母猪3万余头。德康柱山3800头祖代种猪场已开始提供种猪,种公猪站正在进行设备安装。德康50万吨饲料厂项目已完成场平。35万吨益生菌及发酵饲料厂已开始场平。200万头生猪屠宰及深加工项目完成选址。全区经果林面积达86万亩(1940户贫困户发展经果林4500亩),主要有柑橘、茶叶、优质水果等特色产业。全区市级以上农业品牌98个,有效期内“两品一标”农产品达102个。成功创建万州玫瑰香橙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万州红桔获批第五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一手抓规模、一手抓质量。万州区发展玫瑰香橙14万亩,投产9万亩,年产9万吨。万州果树站高级农艺师汪小伟以玫瑰香橙为例,最近两年使用生猪粪便加工的有机肥后,改良了土壤,化肥用量减少10%-15%,优质果、商品果率上升。品质、口感上去了,每斤果子价格也上涨了0.5元-1元。

  以特色产业为载体,以“双百亿工程”为抓手,以农村“三变”改革为动力,万州区用改革的思路和创新的举措,通过“产业联动”,强化“利益联结”, 促进“干群联心”,保障了贫困群众稳定增收、集体经济迅速发展、乡村活力明显提振,为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夯实了产业基础。

  打造“1+10+10”乡村振兴支点

  今年5月,万州区恒合土家族乡枫木村的三峡枫香园2号、3号民宿将建成投用。到时,市民可以到这里休闲避暑。

  恒合土家族乡平均海拔1200米,气候宜人,风景秀丽。去年,三峡恒合旅游度假区启动建设,实施旅游道路、田园民宿建设,打造“万亩经果林,万头生态猪”工程,建成“春踏青、夏避暑、秋观叶、冬赏雪”的全域旅游乡、全季旅游乡。

  “恒合土家族乡是市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镇乡。”雷传亮介绍,万州区构建“1+10+10”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机制,“1”即市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镇乡——恒合土家族乡,“10”即将除恒合土家族乡外的10个区级乡村振兴重要支点镇乡确定为区级重点帮扶镇乡,“10”即在10个支点镇各选择1个村作为重点帮扶村。以点带面,因地制宜培育出一批中心城镇、产业强镇、文化名镇,形成一批乡村振兴重要支点,带动全区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城乡融合发展。

  据介绍,龙驹镇、分水镇、龙沙镇、余家镇、白羊镇等中心城镇,主要巩固提升综合实力,强化教育、医疗、商贸、金融片区中心地位,做大经济、场(集)镇规模、做强产业,加强人口聚集、功能提升,突出中心城镇的片区中心作用和辐射带动作用;甘宁镇、走马镇、长滩镇等产业强镇,主要集中配置资源,壮大优势产业,提升经济总量。完善延伸产业链条,健全配套产业设施,加快培育特色品牌、地理商标;武陵镇、罗田镇等文化名镇,充分利用中国传统村落、国家和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等优质文化资源,结合江镇江村优质自然资源,联动周边优质旅游资源,加强文化旅游融合、文化产业融合,打造文化产品精品,打响文化名片。

  “我们正探索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实现规划、政策、工作、保障四个衔接的有效措施和路径。”作为曾经的市级深度贫困镇,龙驹镇开展巩固拓展脱贫成果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试点,为全区提供可示范、可复制的经验。镇党委书记张凤政介绍,在产业集群推动产业衔接上,该镇走“一企带一村、一村带多村、多村成集群”的路子,扩大产业规模,形成产业集群;同时打通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推动产业“接二连三”,促进扶贫产业向乡村产业转变。

  目前,龙驹镇已培育2个国家级、2个市级“一村一品”示范村,实施山地高效有机农业园及产业链条延伸项目建设18个,建成山地高效有机农业园10个,完成6个产业基地冷链设施配套建设,建成水肥一体化种植基地1800亩,建成中药材初加工、百香果深加工、花椒深加工等农产品加工车间10个,组建了重庆市芦花鸡产业化联合体,龙溪大众茶获得欧盟绿色认证,申报认定国家地理标志产品2个、绿色食品认证1个,新增各类市场主体285户、其中企业39家。

  此外,万州将国家农业公园所涉高峰镇、甘宁镇、龙沙镇、响水镇、武陵镇、瀼渡镇、郭村镇等7镇划定为综合试验示范片,集中建设集现代农业、特色小镇、美丽村庄为一体的乡村振兴先行区。同时确定甘宁镇楠桥村为生态宜居试验示范村、龙沙镇马岩村为文明风尚试验示范村、太安镇凤凰社区为乡村善治试验示范村。

  到2025年,万州区重要支点经济总量将达到200亿元,全区形成以城区为核心、重点镇乡为支撑的“一核多点”城乡融合、南北均衡的新发展格局。

  创新“双亮”机制促进乡村振兴

  过去,万州区小周镇姚家村熊家院子以“脏乱差”出名,污水横流、垃圾乱扔、畜禽养殖粪污随处可见。

  “‘双亮’改变了熊家院子。”村民凡世梅说,现在的熊家院子,一座座民房错落有致、家家户户院坝干净整洁、散养鸡鸭归笼,污水也得到了治理。“我们这里变成了栽满鲜花绿植的小花园。”

  凡世梅口中的“双亮”,就是2019年以来,万州区创新开展的城乡亮高质量发展成果、亮高品质生活美景行动,如期“亮”出来,以“亮”促发展,简称“双亮”。

  据介绍,城乡“双亮”总体上以“现场观摩+点评交流+测评排序”的方式进行,分为城市提升和乡村振兴两大板块。在乡村振兴板块,万州区将全区41个镇乡、12个涉农部门编成4组,常态开展“亮山地高效农业发展成果、亮人居环境整治成效”为内容的“双亮”活动。

  “总要拿得出手,才敢亮!”小周镇负责人介绍,每次“双亮”,33名区领导、有关部门和镇乡街道通过集中现场观摩和座谈交流、对镇乡街道和部门分别测评打分排序,总结亮点形成经验、查找不足补齐短板,谁都不想落后。

  2019年10月初,熊家院子围绕“三清一改”,开展污水治理、生活垃圾清理、泄洪沟疏通、畜禽养殖粪污清理,规范和引导村民开展垃圾分类。

  后来,熊家院子变得干净清新,成为大家羡慕的好地方,在“双亮”中也名列前茅。

  “亮出了产业规模、亮出了绿色高效、亮出了美丽颜值、亮出了新型模式。”两年来,万州区共组织现场观摩学习4次,“亮”出174个山地高效农业产业基地、184个人居环境示范院落,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巩固,高质量发展成果不断显现。甘宁镇楠桥村、大周镇五土村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60个村入选重庆市美丽宜居乡村,67个村被评为绿色示范村,形成了一大批有人气、有特色、有乡愁的示范院落,推动了田园变公园、乡村变景区。将乡村美丽颜值转变为美丽经济,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万州区农业农村委主任童文称,常态化开展“双亮”以来,干部精气神不断提振,也有效激发了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和干部争先创优工作活力。农村居民的生活习惯、精神气质以及乡村社会风气焕然一新,发展生产、勤劳致富、爱护环境、遵守村规民约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各镇乡坚持把工作重心放到“三农”上,聚焦“双亮”真抓实干;区级相关部门自觉增强服务意识、增添服务举措、提升服务质量,把解决基层难点作为服务重点,得到基层的一致好评。

  文/赵童 王琳琳 郑坤拾 摄/冉孟军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