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学生们进行大鼓表演 |
 |
根书作品 |
 |
学校学生登上央视的表演舞台 |
 |
老师和学生一起进行根书的创作 |
 |
学生制作手工面 |
 |
学生用大鼓拼成的“三圣”字样 |
从一所名不见经传的农村薄弱学校,到享誉巴渝、理念完善、特色鲜明的优质学校,北碚区三圣镇中心小学校(以下简称“三圣中心校”)在砥砺前行中实现了突围。
承袭着三圣地域传统文化精髓和先贤们智慧、善学、贤能、独立的优秀品质,学校结合立德树人发展需要,凝炼了“崇贤尚雅,博成大器”的教育理念;依托学生发展六大核心素养和素质教育六大特征,建构了“雅文、雅思、雅责、博学、博体、博创”核心价值体系,致力于培养“志存高远、艺文双馨、身心强健的人。”
近年来,学校从三圣根书、三圣大鼓、三圣手工面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挖掘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等育人资源,让古老非遗在校园“圈粉”无数,走出学校艺体特色办学之路。
一面大鼓 打出三圣学子精气神
“两江之滨,青峰之邻,物华天宝,龙舞凤鸣……”伴随着气势雄浑的背景音乐,击鼓者们时而成方阵排列,时而变形为米字型队列……100余面大鼓或齐声、或间歇奏响,伴以独具特色的吟唱和诵读,一场声势磅礴、形神兼备的大鼓表演让人叹为观止……
近年来,从“喜迎十九大”主题活动开场,到北碚非遗新春汇演,从区级运动会开幕式,到全国乡村少年宫汇报演出等重大场合……三圣中心校的大鼓表演已经成为必不可少的重头戏。
三圣镇因“大鼓石”的传说,素有在节庆时击鼓助兴的传统。从千百年前的助战辟邪,到和平年代的庆祝活动,三圣大鼓在物资匮乏的年代,成为三圣人民的精神食粮,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三圣儿女勇往直前。但伴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外出就业,三圣大鼓一度面临着传承困难。
从传承受限到远近闻名,三圣大鼓的发展变迁,见证着三圣中心校以非遗文化引领艺体特色的发展历程。
2017年,本着“传承民族传统文化,丰富校园生活”的初心,三圣中心校在腰鼓特色的基础上将大鼓表演引入学校乡村少年宫。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蕴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情怀、创新精神、审美意识、意志品质等教育价值。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所蕴含的教育价值和功能,对于青少年学习和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提升青少年综合素质方面有着独到的作用和意义。”三圣中心校校长潘均强调。
学校组织全体学生参与大鼓课程,并打造了广场式、舞台式、行进式等多种表演形式,规模几十、上百不等的大鼓精品节目,特聘西南大学音乐学院舒晓瑜老师、北碚区文化馆陈阳老师为训练队顾问,在传承大鼓传统技法的基础上,与吟唱、诵读、腰鼓、彩旗、舞蹈、舞狮等相融合,从认识本土文化出发,充分挖掘大鼓与德育、美育、劳动教育的跨界整合,拓展其育人功能。
“学校传承弘扬大鼓,并不只是简单的技法传授,更是从传统文化中领悟背后的历史文脉,让孩子们懂得,真正做到在传承中创新和发扬光大。”学校相关教师表示。
资料显示,三圣大鼓进校园后,师生的精神面貌、身心健康都得到极大提升。如今,三圣大鼓传承梯队和成熟的课程体系,已经成为三圣中心校一张闪亮的名片,于2016年被确定为北碚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师生多次受邀参加市、区级重大场合展示。三圣大鼓也在学校的带动下走向平民化、精品化,受到广大三圣人民的喜爱。
一幅根书 架起对话艺术立交桥
走进三圣中心校的根书作品展厅,一件件由废弃树根制作而成的书法作品,让人很难移开视线。集树根的自然美与书法的线条美于一体的根书作品,或气魄宏大,催人奋进;或轻盈隽秀,似小桥流水;或生动活泼,与生活浑然一体。
很难想象,这些古朴高雅、气势磅礴而又浑然天成的艺术作品大多由三圣中心校学生完成,根书也早已成为一种文化符号,深深印刻进每一个三圣学子的心中。
多年前,囿于地域、历史原因,三圣中心校发展十分受限。一所农村学校,如何在教育发展浪潮中突围,实现内涵发展、特色发展,成为三圣教育人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次偶然的机会下,学校接触到发源于根雕艺术的根书创作。根书源于自然,天人同构,古色古香,有返璞归真的神韵,带给人们一种回归自然,超越自然的艺术享受。
根书制作既需要遵循自然的生长形态,也十分巧妙地融合了书法的美感。学校敏锐捕捉到根书艺术与学校地域、资源之间的高度契合,发现其中蕴含的美育、劳育和德育价值,开始以乡村少年宫为载体,着手发展根书特色项目。
为实现根书艺术育人价值最大化,学校以美术课堂为依托,在雅韵课程体系中开设根书课程,着力培养学生高雅志趣、人文底蕴;为专业化、系统化实施根书教育,学校到四川乐山根书博物馆、根石家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等地参观、交流、学习,带回最前沿的研究成果;学校还围绕根书制作,开发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校本课程。
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根书制作工艺已在三圣师生的努力下更上一层楼。
“学校现在的根书作品,主要由木质坚韧、形态多样的野生杜鹃花树根为原料,经过清洗去皮、拼凑成型、防腐防蛀、上漆、装裱等20余道工序,完全手工制成。每幅作品都含有不同妙趣,根趣横溢,耐人品味。”学校相关负责人介绍。
从最初的自主探索,到制作工艺的标准化、精细化,从简单粗放到如今的系统化、理论化,根书这一冷门的技艺在三圣师生的实验和打磨中渐成体系,成功入选北碚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根书艺术与三圣中心校相互成就、相互促进,共同造就非遗艺术与学校艺体教育的有机融合,传承创新。
近年来,学校根书作品《一丝不苟》获重庆市才艺大赛手工组一等奖,围绕根书创作的微电影《根缘》获全国第五届中小学影视节金奖,相关节目登上央视《看我72变》栏目;学校多次受邀参加文创集市、文博会、展览义拍、抗疫艺术展等活动,作品选送至马来西亚等地展览;根书艺术品由原来的“曲高和寡”到如今的炙手可热,市场价值和教育成效实现成倍增长。
一根面条 串起乡村教育“根”与“魂”
临近午餐时间,三圣学校食堂内,伴随着雾气蒸腾而上,面薄如纸的手工面在开水中“起舞游动”,佐以新鲜的小葱,仅以简单的盐、油调味,一碗“人间有味是清欢”的三圣儿童手工面便制作完成。
看似简单的一碗面条,从注水和面、饧面压制,到切条晾晒,饱含非遗文化与技艺的一系列流程,让人不自觉地竖起大拇指点赞。
近年来,在亲手制作手工面中学习劳动技能,培养动手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养成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崇尚劳动、勤俭节约的良好品质,早已成为三圣学子们的日常。
三圣镇古佛村徐氏手工面技艺,是土生土长的南派制面技艺,已有百年传承历史。2015年,《古佛徐氏手工面技艺》入选重庆市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成为三圣镇的一张响亮的名片。2017年,三圣学校以“做手工面,传非遗品”为主题,开展学生实践活动,并逐步深化,将手工面引进校园,作为“一校一品”特色打造。
为了让这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发扬和传承,学校将手工面纳入博创课程体系,积极与“三圣手工面”非遗传承人徐中海联系,将大师请进校园,指导项目实施。
学校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开发适宜学生操作的儿童手工面实践课程;带领学生亲临“非遗”传承人徐中海师傅的作坊现场学习,体会工匠精神;充分利用学校本土资源,开辟空置场地作为专门的实践活动场所并购置了专业的制面设备,最大化调动师生的积极性。
课程实施以来,受到师生的一致追捧和好评。在传承传统工艺的前提下,学校师生还在手工面中加入时令蔬菜、水果,丰富手工面种类,更好适应市场多样化需求。
“孩子在学校学习手工面制作,不仅学会了一门好手艺,为家乡文化传承做了贡献,更养成了热爱劳动的好习惯,回家经常主动分担家务。”在品尝过孩子亲手制作的手工面后,不少家长均有这样的体会。
“三圣儿童手工面课程的开设,既是新时代劳动教育的落地实践,也是传承地方技艺与文化的有力担当。”潘均强调,“从本土文化中汲取营养,这样的教育才有‘根’有‘魂’。”
目前,手工面制作已经成为学校继三圣大鼓和三圣根书之后的第三张特色名片,学校教师相关发明荣获国家级专利。
潮平两岸阔,奋起正当时。在三圣大鼓、三圣根书、三圣儿童手工面三大特色项目的驱动下,三圣中心校从过去的发展桎梏中破茧而出,各项事业发展齐头并进,逐步成长为享誉巴渝、理念完善、特色鲜明的优质学校。教育部、重庆市教委等领导多次到校考察,赞誉学校为“乡村学校发展典范”。
周珣 覃燕 图片由北碚区三圣镇中心小学校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