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岸区、重庆经开区多措并举着力优化营商环境
第T10版:在行动 优化营商环境 推动高质量发展·南岸
上一版 下一版 
南岸区、重庆经开区多措并举着力优化营商环境
    
 
重庆日报 | 重庆日报农村版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1 年 04 月 14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双向评价机制入选“重庆市优化营商环境十佳示范案例”
南岸区、重庆经开区多措并举着力优化营商环境

    南滨路

    南岸融侨半岛  摄/李显彦

    重庆英才大会南岸区引进高层次人才专场活动

    南岸区行政服务大厅  摄/李显彦

    南坪商圈及周边商业配套群  摄/钟志兵

    国家级重庆经济技术开发区   摄/钟志兵

    中国智谷重庆科技园  摄/郭旭

    盟讯电子科技工作车间  摄/郭旭

    重庆经开区企业开办综合服务区  摄/李显彦

  去年底,市级部门和高校研究机构专家、企业家代表齐聚重庆日报报业集团,就“重庆市优化营商环境案例”进行最终评选。

  经过前期筛选、网络投票等多个环节,活动评选出“重庆市优化营商环境特别案例”1个、“重庆市优化营商环境十佳示范案例”10个、“重庆市优化营商环境十佳创新案例”10个、“重庆市优化营商环境优质服务案例”6个。

  南岸区的“双向评价制度”,入选“重庆市优化营商环境十佳示范案例”。

  这不是“双向评价制度”首次拿奖。此前,南岸区这一做法就获得了国家层面认可,被授予“全国统战工作实践创新成果奖”。

  企业和政府互相打分

  建立更好更优的服务意识

  每到岁末年初,南岸区非公经济发展服务中心的电话总是响个不停。

  这些电话多来自区内职能部门和相关企业。原因很简单——区内的“双向评价制度”要开始打分了,部门和企业往往希望提前打探结果。其背后折射的是“双向评价制度”已成为南岸区、重庆经开区部门和企业间最关注的制度之一。

  所谓“双向评价制度”,是让区内的民营企业和政府部门互相打分。其中,在“民营企业评价政府部门”环节,全区所有涉及为民营经济发展服务的65个部门、镇街、板块都是评价对象;“政府职能部门评价民营企业”部分,将全区规模以上企业作为参评对象。

  企业对政府的打分,主要考量服务态度、办事效率、依法监管及落实政策4个方面;政府对企业的打分,主要针对企业发展、守法经营、社会诚信、党群建设、社会责任等。根据“双向评价”结果,南岸区、重庆经开区每年对优秀单位进行专项表彰,对不合格的单位要求限期整改。综合排名靠前的企业,在各类评比中也享有优先权。

  对职能部门而言,这样的机制,无疑是一种鞭策。比如,区内某街道办事处因连续两年在企业评价环节排名最后,其主要领导被诫勉谈话。随后该街道积极整改,排名逐年攀升。“每次年度打分都让我们如坐针毡,也让我们反思哪里做得不好。”该街道负责人表示。

  企业也是受益者。

  比如,去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南岸区、重庆经开区电子信息及装备制造企业受到影响,产能下降严重,生产经营受困。为帮助企业解决困境,“双向评价”领导小组及时与相关部门沟通联系,通过开展产业链产销供体系行业沙龙,进行行业内配,订单内销,激活产业链新动能。

  随后,南岸区、重庆经开区积极引导东立富盛、恒讯联盛、正天环保、力臻机电等11家困难企业新增相关设备转产给美的制冷配套,充分发挥美的制冷龙头带动作用,积极拓展市场份额,挽救市场订单,帮助受困企业产值快速扭负为正,并实现快速增长。

  据统计,2020上半年,美的制冷产值达66.5亿元,同比增长30.5%,美的集团在区企业及其区内相关配套企业大幅上扬,上半年合计产值84.5亿元,同比增长31.4%,拉动全域产值增长5.8个百分点。

  再如,此前,南岸区、重庆经开区部分政策申报程序繁琐,申报条件不明确,往往一个好的政策完全落实到企业头上少则两三个月,多则一年半载。

  随后,企业通过“双向评价”将此类情况及时反馈给了相关职能部门。相关部门立即反应,通过简化政策申报程序,建立职能部门信息共享机制等方式,让企业获得政策红利的时间大大缩短,企业对政策的满意度大大提升。

  对企业而言,职能部门对他们的评价,也会直接影响其考核。

  比如,2019年,南岸区经信委、经开区经发局制定下发了《南岸区经开区重点工业企业考核奖励办法》,结合南岸区、重庆经开区工业企业实际,对考核类别及细则做了进一步明确。南岸区、重庆经开区对评选出工业成长型十强企业和工业技改投资十强工业企业进行奖励,并对奖励金额也做了明确,按照排名分别给予100万元、80万元、60万元、40万元等资金扶持,有效促进了南岸区工业企业高质量、重效益、上规模发展。

  截至目前,南岸区、重庆经开区已全部兑现2880万元扶持资金。如此一来,企业也会非常重视职能部门的打分。

  据了解,“双向评价”在南岸区、重庆经开区实施已7年有余,在推动作风改进、发展环境优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截至目前,全区共收集企业反映的问题、意见和建议500余条,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379件。

  同时,在“双向评价”制度的推动下,区内各审批部门积极下放权力、简化手续,在办事窗口推行“公开承诺制”“首接首问制”“一次性告知制”“限时办结制”等工作制度,减少环节,提高效率。

  多举措多领域推进

  全面发力营商环境优化

  “双向评价”是南岸区、重庆经开区优化营商环境的典型案例,却非唯一案例。事实上,近年来,南岸区、重庆经开区多个部门采取多项举措,全面、持续地做好服务,优化全区营商环境,为此,南岸区、重庆经开区2020年营商环境指数在全国218家经开区中排名第16位。

  作为重庆6张城市新“名片”之一,广阳岛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为了推动广阳岛建设发展,南岸区、重庆经开区相关部门特别为其开通了“绿色通道”。

  一来,针对广阳岛所有项目在市未完全授权给经开区审批的情况下,经开区积极与市发改委协调,实现了授权并对该广阳岛16个项目实行一天内全部获批立项的“马上审批”。

  随后,南岸区、重庆经开区又将“绿色通道”审批范围扩展到经开区所有政府投资项目,有力推动了长江经济绿色发展示范区项目前期工作。

  二来,南岸区、重庆经开区实行“容缺受理+告知承诺”,重大项目特事特办,可“先受理,再补签”,次要材料欠缺的,可“先承诺,后补齐”。

  该举措从2020年实行以来,共有33个项目实行“容缺审批”,11个项目实行“承诺审批”。

  “我们还实现了同步审批,进一步减时间、减环节。”南岸区、重庆经开区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对广阳岛生态修复、广阳湾生态修复等同类项目可研实行“同步审批”,合并召开专家评审会、行政评审会,两个环节合二为一,节约审批时间约两个工作日。

  除了广阳岛,重庆经开区对辖区内所有企业,都认真服务,积极解决问题。

  2020年以来,为加强新冠疫情防控,南岸区、重庆经开区对辖区企业实行网格化服务,确保疫情不扩散。在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成果后,南岸区、重庆经开区并没有取消网格化服务,而是继续维持了这一制度。

  “我们设立了4个片区35个网格小组,全面覆盖辖区287家工业企业,开展安全、环保指导检查、疫情防控、生产经营调度等各方面服务。”南岸区、重庆经开区相关负责人表示。

  有一次,南岸区、重庆经开区得知部分企业周边基础设施配套不足,交通安全有隐患、停车也相对困难。

  “这本来不是我们负责领域的事,但既然知道了,就要负责。”该负责人说,他们立刻与市政、区交警大队联系,研讨相应方案。

  最终,南岸区、重庆经开区帮助迪马工业、造纸研究院等企业解决“停车难”问题,协调解决南方迪马厂区门口出行安全警示牌设置,投入3000万元对园区道路交通安全设施进行重新建设和完善。

  类似的案例还有不少。比如,通过实行网格化服务,南岸区、重庆经开区为企业打通融资渠道,解决融资难的问题;整合金融资源,持续为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装备制造、“三新经济”等重点产业提供资金支持;为企业牵线搭桥,解决企业市场拓展方面的问题;搭建人力资源平台,促成经营困难企业员工向增长快速企业调配,实现600人次工人在辖区企业之间动态流动,避免工人流失;搭建产业载体平台,帮助东立富盛、钺行汽配等企业租用困难企业闲置厂房,实现产业用地的最大化利用……

  纵观南岸区、重庆经开区,多个职能部门都在结合自身工作情况,推出相应举措,优化全区营商环境。

  如南岸区市场监管局围绕“减环节、压时间、降成本”的工作目标,推进“放管服”改革,通过进一步放宽准入条件、降低准入门槛、简化登记手续、缩短办照时限、优化服务流程,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1个工作日内,实现了企业开办最快4小时,切实提高了开办企业便利度。

  比如,该局从2018年11月起,南岸区、重庆经开区全面推行“证照分离”改革,对106项涉企行政审批事项逐步推动减少,对所有涉及市场准入的行政审批事项按照“证照分离”改革模式进行分类管理,实现商事制度改革和涉企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协同推进,实现“准入”和“准营”同步提速。

  南岸区经信委落实电价优惠,在疫情期间灵活采取工业客户暂停政策、四大行业2月至3月按抄见电量电费的90%结算、落实除高耗能行业外一般工商业及其他、大工业电价按原到户电价95%结算等多个电价优惠政策,累计为南岸区(含经开区)客户降低成本6756.23万元,惠及2.21万户。

  南岸区住建委全力推进社会投资小型低风险建设项目审批改革,针对符合条件的工业仓储项目,通过减环节、减时间、减费用、提质量等措施,全流程环节由以往的32个减少为4个,审批总用时控制在16个工作日内,促使该区办理施工许可营商环境大幅提升,让企业办事更加便捷。

  南岸区规资局积极推进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实行“一家牵头、并联审批、限时办结”的审批模式,实现一个窗口进件出件率100%,一张表单落实率100%。截至2020年12月29日,该局已按照改革后的简化办理建设工程审批事项291件,压缩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时间60%以上。

  ……

  一系列举措,让南岸区、重庆经开区营商环境实现明显提升。

  数据显示,2020年,南岸区、重庆经开区共办理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事项159.03万件,办件量位居全市第四,办结率100%;行政许可事项承诺时限在法定时限基础上平均减少80.13%,申请人实际提交的纸质材料再平均减少30%以上,300余项高频服务事项“全渝通办”,502项“最多跑一次”,771项实现“一次不跑”。

  这也直接促进了南岸区、重庆经开区的市场活力。2020年,南岸区新发展市场主体25069户(含经开区2838户),比去年同期增长11.73%,新增市场主体总量居全市各区县第三位。

  其中内资企业11457户,比去年同期增长13.64%,新增内资企业数居全市第二位;个体工商户13587户,同比增长10.51%,新增个体数居全市第四位。全区共有各类市场主体124909户(含经开区14462户),市场主体总量居全市各区县第四位。

  发力“十四五”开局之年

  营商环境将持续提升

  “以前的成绩是过去,现在要着眼未来。”南岸区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说,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将为整个“十四五”打下坚实基础。所以,今年南岸区、重庆经开区也将持续优化自身的营商环境。

  整体目标上看,南岸区、重庆经开区将进一步聚焦市场主体关切,以坚决清除隐性壁垒、优化再造审批流程、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和加快数字政府建设为重点,有效推进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和突出问题改革,进一步减事项、减要件、减环节、减时限,积极推行“一网通办”,实现区级依申请事项100%网上办理,着力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全力打好营商环境攻坚战,推动营商环境持续走在重庆市前列,打造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国际一流营商环境。

  “我们有4个方面的主要任务。”南岸区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分别是全面提升政务服务效能、提升市场服务便利化水平、着力提升法治服务保障水平、持续提升宜居创业基础能力。

  全面提升政务服务效能方面涉及多个具体细节。比如,南岸区、重庆经开区要提高政务服务事项便利度,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建设,优化再造政务服务流程;提升政务服务能力,提升网上政务大厅、移动客户端(APP)、自助服务终端的办事体验,完善实体政务大厅“一站式”功能,提速线上“一网通办”、线下“一窗综办”,推动线上线下深度融合。推进政务服务“好差评”制度的落实;优化企业开办“一网通办”服务能力推进“智慧政务”升级,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自动生成填报表单等。

  其中也包括一些具体目标。比如在压缩企业开办环节方面,南岸区、重庆经开区计划实现精准审批、限时办结,实现注册1小时,办税1小时,刻章1小时,1天内实现企业开办,所有结果一次性送达办事群众。

  在提升市场服务便利化水平方面,南岸区、重庆经开区主要从提升办电效率、提升供水供气效率、强化企业信贷支持、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完善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提升招投标服务水平、加强招标投标监管等纬度着手。

  具体而言,南岸区、重庆经开区提出,要精简办电申请资料,压缩办电时限,推广线上办电办气。推动供电企业内外部高效联动,压缩行政审批时长;将报装必需要件全部浓缩进1张表单,将申报材料精简为1项。用水用气报装“零上门”“零审批”;优化水气报装流程为申请受理、勘验开通2个环节;简化融资流程。扩展融资渠道。搭建综合金融服务平台,提供多种金融产品;开发金融产品,创新对中小微企业的信贷服务模式;提供知识产权登记和交易等全链条服务,知识产权质押贷款;推进担保体系建设,对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持续加大注入资本金,壮大充实资本实力等一系列举措。

  提升法治服务保障水平是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环节。对此,南岸区、重庆经开区也有所着力。

  比如,南岸区、重庆经开区提出,要提高合同案件审判执行质效,畅通审判执行案件立案渠道,提升立案效率。同时,要深入推进民商事案件繁简分流,提升简易程序、小额诉讼程序适用率。

  “我们还要降低商业纠纷成本。”南岸区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说,针对这点,全区下一步将加大协调结案力度,减轻当事人诉讼费负担,并依法缓、减、免诉讼费和执行费。

  监管是法治持续保障。这一方面,南岸区、重庆经开区将健全“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常态化机制,推动其全区覆盖。

  比如,不同区域,将按照不同风险级别开展“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扩大“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实施范围,大幅压减检查次数。

  此外,南岸区、重庆经开区还会建立全区统一的“互联网+监管”系统,实现监管事项全覆盖、监管过程全记录、监管风险可发现,推进监管信息跨部门共享。

  “我们还要强化知识产权保护。”该负责人说,下一步,南岸区、重庆经开区将组建知识产权保护中心,设立知识产权保护服务窗口。同时,强化知识产权行政司法系统保护,加大对小微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援助力度。

  持续提升宜居创业基础能力上,南岸区、重庆经开区首要任务,就是优化创新创业服务水平,营造创新优良环境,积极支持企业创业。

  “我们会进一步完善激励科技创新的政策措施,让企业有更好的创新土壤。”南岸区发改委相关负责人,比如,南岸区、重庆经开区将建立中小型科技型企业培育库,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比例,鼓励企业建立研发平台,引导全社会提高研发经费投入比重等。

  招商是区域发展的重要环节。对此,南岸区、重庆经开区提出,将提升招商引资服务能力,探索实行产业链“链长制”,高水平承接境内外加工贸易梯度转移,以建立健全外商投资服务体系。

  王彩艳 杨敏 图片除署名外由南岸区发改委提供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