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目前,我市市场主体数量已经突破300万户大关,位居全国各大城市前列!
市场主体数量为啥多?主要原因,无疑是营商环境好。在近两年由权威机构发布的营商环境评比中,我市屡获殊荣。
其中,据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21世纪经济研究院联合发布的2020年中国296个城市营商环境报告,重庆位居第五名。2020年11月,重庆与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一道,入选全国首批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
在央视发布的《中国城市营商环境报告2018》榜单中,重庆综合排名第五。其中创新环境排名第三,社会环境排名第二。在普华永道发布的《2018中国城市营商环境质量报告》中,重庆与北上广深等一众重量级城市一起,进入前10名……
营商环境好,可不是信手拈来、一日之功。它的背后,凝聚着近年来我市为优化营商环境付出的持续努力。
首先是提高政治站位,从全局高度认识优化营商环境的重大意义。我们清晰地认识到,优化营商环境,不是一时一地的权宜之计,而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坚持“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要指示要求的具体行动,是践行新发展理念,实现高质量发展、推动经济转型的重要抓手,也是建设“智造重镇”“智慧名城”的方法路径。
过去两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召开专门会议,出台有关文件,开展集中走访,提供精准服务。同时,为全面优化营商环境,我市建立了一个完备的政策体系和工作推进机制,成立了由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市优化营商环境工作领导小组,由分管市领导任组长的11个指标专项工作小组,形成专门的工作机制。
两年来,我市邀请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世界银行专家等来渝举办近30场培训交流会,并分16批次组织有关人员赴北京、上海学习先进经验,查找差距。对标先进地区最新政策,结合财政部优化营商环境改革任务台账,我市从市级层面聚焦企业全生命周期,围绕减环节、减时间、减成本,出台总体优化方案10个、配套政策措施107项。
此外,我市还抓住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大历史机遇,与四川签订“放管服”改革合作协议,共同推进政务服务事项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为优化营商环境注入更大动力。
对标国际确定改革目标,结合实际拿出有针对性的政策举措。经过近两年的强力推进,我市营商环境的国际化、法治化、便利化程度大幅提升。各类企业主体享受到实实在在的成果,企业家纷纷表示肯定和认同,对重庆当前和未来发展充满信心,社会各界对重庆营商环境给予较高评价。市场主体数量多,正是企业家和创业者投出的“信任票”、“信心票”。
值得一提的是,在营商环境优化中,大数据智能化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通过“全程电子退库”系统,我市所有退税业务从申请环节到税务部门内部资料传递,税务与金库之间的资料传递均实现电子化,各审核环节自动核查退税疑点,无疑点则智能推送,使退税业务平均耗时缩减50%以上。
优化营商环境,永远在路上。2020年7月,市政府颁发《重庆市营商环境优化提升工作方案》,提出力争通过3年左右的努力,全市营商环境短板弱项显著改善,进入全国先进行列。前不久,我市着手全面推行涉企经营许可事项告知承诺制,进一步提升企业办事便利度,为优化营商环境持续加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