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重庆三十七中的综合实践活动育人特色之路
第008版:教育观察
上一版 下一版 
解析重庆三十七中的综合实践活动育人特色之路
    
 
重庆日报 | 重庆日报农村版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1 年 04 月 14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活动见素养 实践育真人
解析重庆三十七中的综合实践活动育人特色之路

    综合实践活动中心机器人工作室,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体验机器人课程

    学生开展考察探究类综合实践活动项目时在重钢档案馆查阅资料

    综合实践活动中心数字媒体工作室,学生制作定格动画,体验艺术创作

    综合实践活动中心信息编程工作室,学生正在学习编程

  核心提示

  不久前,重庆市第三十七中学(以下简称“重庆三十七中”)在重庆市教委普通高中课程创新基地验收中,凭借综合实践活动领域扎实的创建工作,以优秀的成绩通过高标准验收。

  近年来,学校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秉持“激扬生命,得法自然”的办学理念,深耕课程改革,从理念完善、课程建构、队伍建设、评价完善等方面着手,逐步实现“个性绽放,乐于自得”的育人目标,走出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育人的特色之路。

  厚植实践沃土

  多维发力瞄准核心素养

  扎根大渡口这片教育的热土,重庆三十七中在重钢历史、义渡精神、三校血脉中汲取了充足的精神养分,在60余年的办学历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奠定了学校在改革创新之路上的先导地位。

  本世纪初,《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指出:“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学校随即开展研究性学习实践研究。

  作为全市最早开始探索研究性学习的中学,三十七中在基地创建之前就拥有良好的历史基础、经验基础、软件基础和社会基础。

  2002年,重庆市首届大型高中研究性学习观摩展示活动在学校召开;学校申请立项了重庆市教育科研课题“中学研究性学习推进策略研究”,积累了大量可供参考的经验;学校多篇相关研究成果先后获得市政府、市教委多个教学成果奖;学校承办市级研究型学习展示活动,课程经验在全国基础教育改革经验会上交流,实践案例代表重庆市报送教育部……

  “多年的实践经验表明,研究性学习围绕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三大主题,以其探究性、合作性、过程性和生成性,蕴含着强大的普世价值,对核心素养培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学校项目负责人表示。

  2017年,教育部《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将高中研究性学习与初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统一为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进一步明确了课程的性质、理念、目标与活动方式。

  在多位市区级专家、领导的指导关注下,重庆三十七中乘着重庆市普通高中发展促进计划东风,以综合实践活动创新基地建设开启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

  走进如今的重庆三十七中,学生生涯规划中心、科创服务中心等设备先进、规格标准、功能完善且与新课程配套的活动场地资源一应俱全;学校立足“自得”文化,在校史馆、义渡亭等校园布景、环境打造中充分融入与学校文化自洽的元素,让校园处处充满育人巧思。

  围绕学校的“自得”教育理念,重庆三十七中构建了“三向七维”的自得教育体系,从队伍打造、资源配备、课程建构等方面全面发力,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力、自主生活力、自主管理力,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创新“三课共生”

  构建多元立体课程体系

  课改多年,三十七中教育发生了哪些变化,他们到底创造了什么?

  最好的答案在教育现场。

  不论是语文学科掀起的“三国争霸赛”、地理学科绘就的“诗画地理”,还是化学学科中的“衣食住行”、假期作业中的“多样人生”,这些看似“奇思妙想”的概念,在三十七中正在成为流行趋势。

  “亲证”“实践”正成为学校不同课程之间的纽带与桥梁,连接着课程与学生素养的两端。

  基于学校《以研究性学习为纽带,“三课”共生进行校本课程建设》成果,学校在基地创建中沿用“三课共生”理念,即必修课、选修课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践课)相互融合、相互促进。

  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学校融入综合实践活动的方法和精神,以综合实践活动为课程孵化器,以生活化的研究内容建设选修课程,以学科化的研究内容拓展必修课程,由此建设并完善校本课程,生成更多精品课程。

  一方面,学校整合发现日常教育活动中的育人因子,推动读书节、艺术节、科技节、体育节、运动会及入学教育、毕业教育等20多种传统教育活动课程化、规范化,既保持了教育的连贯性和发展性,也让学生在实践中实现知识内化、能力提升。

  例如学校引导学生开展“钢铁文化在重庆三十七中的传承”考察探究活动。学生进入校园后,看到随处可见的钢铁元素——枕木搭建的“义渡亭”“荟轩长廊”和钢轨制成的“钟轨”等,思考什么是“钢铁文化”,到重庆工业博览园和重钢集团了解重钢的光荣历史与爱国精神,进而理解“钢铁文化”是学校文化的宝贵传承,用实际行动来传承“钢铁文化”。通过实践体验,同学们掌握了考察探究的方法和技巧,锻炼了能力,用自己的行动践行、传承了钢铁文化,更有同学因此有志于将来进入材料科学领域,将个人前途与祖国需要结合起来。一个项目,既有方法和技巧,又有情感与体验,通过综合实践活动把地方历史、学校文化、生涯发展结合起来,一举多得。

  另一方面,学校既立足学科素养,又联系生活实际,开发了化学“衣食住行见化学”课程、数学“生活中的数学”课程、生物“魅力人生—生物学职业”课程、信息技术“智能硬件DIY”课程、语文“慧心习古韵,妙手著新词”课程、心理学“阳光心态与潜能开发”课程等近百门精品选修课。

  “这样的课程,让每一个学生都不再游离于教育教学活动之外,让学生在多样体验中找准发展方向,培养自主、合作、探究能力,从品格与跨界能力两个维度,全面提升核心素养。”学校基地建设相关负责教师强调,“学校将师生全体成长与个体成长有机结合,全面发展与个性成长有机结合。”

  转变“教”“学”关系

  唤醒学生立场课程意识

  “学生是脚,教育是鞋。以前总是不自觉地把教材奉若金科玉律,现在懂得把教材作为一个例子,通过反思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三十七中一名老师表示,当自己蹲下身来用欣赏的眼光观察每个学生时,才发现他们身上原来有那么多创造性和可能性。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创新基地建设多年以来,三十七中不少老师均这样的体会。切身感慨的背后,是“教”与“学”关系的深刻转变。

  综合实践活动是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从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转化为活动主题,通过探究、服务、制作、体验等方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跨学科实践性课程。为了引导学生通过综合性的实践与体验,培养价值体认、责任担当、问题解决、创意物化等方面的意识和能力,学校在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中也在不断创新。

  例如学校体育与历史、政治学科为庆祝建党100周年共同开发的“重走长征路”定向越野活动,老师们将学科间分散的知识点打通,将校园各处布置为长征路上的关键节点,分别设置相应的政治历史知识点闯关,融入到“遵义会议”会址(学校党委书记办公室)打卡认证等趣味环节。

  看似简单却“内有玄机”的一场活动,将章节与学科间的固化序列打破重组,从确定问题、转化问题、查找资料,到实施探究、动手实践、得出结论,学生变被动的学习者为主动实践者,教师从知识传授者变成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陪伴者,枯燥难懂的知识在实践活动中变得生动,学习效果和效率都极大提升,课堂教学从“知识本位”走向综合素养。

  新型教学关系下,跨学科的体验式融合课程与传统教育并不矛盾,仍然是依托学科,只是各学科的课程目标、教学要求是蕴含在综合实践活动当中的,需要教师进行统合、梳理、提炼,教师做融合课程下的综合实践活动指导会比传统上课的难度大很多。

  过去教师在现有课程设计下组织教学,是有相对固定步骤的,通过考试可以对知识掌握的程度进行直观考核。而综合实践活动给予学生学习较大的空间,教师不应该也难以完全按事先的设计开展教学,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领者和合作者。

  在三十七中,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创新基地的创建之路,既是教育观念、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变革之路,也是学生、教师、学校共同成长之路,更是课程品质不断提升之路,学生立场和课程意识在学校层面和教师层面被唤醒。

  家校社会联动

  激活师生自主创新因子

  “大家去超市里买西瓜,都会习惯性地通过敲打西瓜的声音来判断瓜的成熟程度。但是大多数市民朋友并不能通过声音进行准确判别。”

  “是不是可以到西瓜地里,跟踪采集敲击不同成熟度的西瓜声音作为比对样本,设计成手机APP帮助人们挑选西瓜呢?”

  从到超市买西瓜这一生活中的细节出发,三十七中学子延伸出一系列关于生物、物理、信息技术方面的思考探究。近年来,无数个类似这样的创新因子在三十七中迸发,共同构成综合实践活动的闪耀天空。

  “陶行知强调‘生活即教育’,围绕学生生活和成长展开的教育才是好教育。三十七中始终践行着这样的理念,并为之不懈奋斗。”学校负责人强调。

  教育中的每一种个性和可能,在三十七中都能收获最大限度的尊重和成长。

  学校建立了完善的综合实践活动管理制度,如综合实践活动项目管理制度、导师指导制度、项目展示及评价制度、项目激励制度等。形成了阶段推进、整体管理、分层要求、分步训练、全体参与、多元评价策略。为了综合实践活动的推进,设计了发现问题、方案设计、形成结论、撰写报告等专项训练,模块化、系统化,让学生迅速掌握综合实践活动的操作方法和过程。

  学校通过规定动作与自选动作结合,实施标准化教学与个性化指导,让每位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学习需求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规定动作是学校的固定活动,满足教学的基本要求;自选动作则是学生的自由选择,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师通过标准化教学传授基本方法,通过个性化指导进行具体案例指导。

  自由、开放、多元的平台机制下,“尚自得,展个性”的理念和价值取向充分体现,学生与老师的创新创造热情被最大化点燃,迸发出无限的创意可能。

  近年来,学校教师以项目、小课题为单位,积累了数以千计的微课、文字、课程成果,师生兴趣点和能力拓展点得到极大激发。

  值得一提的是,在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还积极拓展育人空间和渠道。学校扎根巴渝大地,开拓彩云湖、马桑溪古镇、重庆钢铁企业、重庆仙桃数据谷、大渡口数码城等校外实践空间,联合家委会和家长学校,精心开展生涯规划、爱心义卖、家庭日亲子活动等,共同为孩子们的成长保驾护航。

  谭茭 覃燕 图片由重庆三十七中提供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