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1版)
王朴口中的“学校”,曾为党的事业作出重要贡献。《重庆歌乐山军统集中营史实研究与保护利用》一书中记载,王朴和母亲金永华先后创办莲华小学、改办莲华中学、接办志达中学。截至重庆解放,培养了数百名学生。党还以学校为依托,发展了党员约700人。
“父亲引导祖母走上革命之路,她教导我永远跟党走”
王朴牺牲后,他的家人是如何“继志”的呢?
“她是一位具有崇高精神的人。她的一生是热爱人民无私奉献的……奉献了她几乎全部的家产,奉献了她最钟爱的儿子……”王朴烈士陵园中金永华的墓碑上,近400个隶书小字讲述着这位英雄母亲的事迹。
史料记载,从1947年秋至1949年,金永华、王朴陆续变卖1480石田产和市区的部分沿街房产,折合黄金近2000两。所得款项,一部分作为党的活动经费,一部分存入银行备用。
这位母亲为何支持王朴走上革命之路?“她是一个商人,是一个地主,她难道不喜欢钱吗?”王继志说,支持父亲走上革命之路、支持共产党,祖母是做过思想斗争的,“她受过教育,是一个开明的人,她经过反复思考,最终理解了父亲所从事的事业是正义的、有前途的,所以她才将自己半生积攒所得奉献给党。”
重庆解放后不久,金永华坚决拒收党组织“依约”返还的近2000两黄金折合成的巨款。她说:“我把儿子交给党是应该的,现在要享受特殊待遇是不应该的;我变卖财产奉献给革命是应该的,接受党组织归还的财产是不应该的;作为家属和子女,继承烈士遗志是应该的,把王朴烈士的光环罩在头上作为资本向组织伸手是不应该的。”
“我把儿子都献给党了,还要什么钱呢?”王继志说,他经常听到亲戚转述祖母的这句话。
1984年5月,84岁的金永华如愿加入中国共产党。“王朴于我亦子亦师,他不恤殒身,以碧血丹心完成了对我的党的主义的启蒙,筑起了我精神的支柱。党通过王朴使我兴办莲华(中学),莲华又教育了我及我一家,使我终于能跨越历史局限步步追随党的事业。”1989年,金永华在给江北县委的遗函中写道。
“父亲引导祖母走上革命之路,她经常给我讲父亲的事迹,教导我永远跟党走,做对社会有用之人。”王继志回忆。
“1947年,我在重庆出生,在这里生活了16年。1963年,我到成都参军,在部队里历练了8年。1972年,我到南京求学和定居。”王继志说。
“中国能有今天的成就,说明父亲当初的选择没有错”
“每次回重庆,我都能感受到她的巨大变化,这里发展得真不错。”王继志笑着说,“不光重庆人爱重庆,外地人来到重庆也会喜欢得不得了,这座城市在世界上的名气会越来越大。”
谈起家乡翻天覆地的变化、国家日新月异的发展,王继志感慨地说:“中国能有今天的成就,党起了主导作用,这说明父亲当初的选择没有错。”
血沃中华的先烈,人民不会忘记。数十年来,红岩联线管理中心、北碚区、王朴中学等通过多种形式传承和弘扬王朴的革命精神,引导干部群众沿着先烈的足迹继续前进,让红色基因渗进血液、融入血脉。
“掌握了知识才能明辨是非,进而选择正确的人生道路。希望今天的青少年好好读书,志向高远,把我们国家建设得更加富强。”王继志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