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名著阅读 沁润师生心灵
第017版:春风暖巴渝 奋进新征程
上一版 下一版 
激活名著阅读 沁润师生心灵
    
 
重庆日报 | 重庆日报农村版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1 年 03 月 10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重庆市教科院以课题研究破解“名著读什么,名著怎么读,名著读得怎么样”的难题,推动语文学科建设,也推动了书香社会建设。
激活名著阅读 沁润师生心灵

    37中学生在课堂上分享名著专题研读成果

    西大附中举办的重庆市名著阅读研讨活动现场

    重庆八中学生演绎《西游记》

  近年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阅读,2014年至2020年连续七次将“全民阅读”写入政府工作报告。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办公厅文件《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要求“深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性的认识,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内涵,进一步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文件《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对于学生而言,阅读经典名著已经成为他们获取“精神食粮”的必要路径。

  带着使命和责任出发,从2019年始,重庆市教科院组织专家团队,以解决初中阶段“名著读什么,名著怎么读,名著读得怎么样”的问题为研究目标,推进名著阅读课程化行动:进行课程资源建设,开展理论与实践研究,举行教学研讨活动。历时两年多,名著阅读课程化探索结出一系列硕果:编写了学生“名著阅读导+读”学生及教学指导用书各12本,发表了10篇论文,形成了《名著课程化探索》的理论著述,制作了132节名著微课。发布在“学习强国”App上“电视台·读书”中的名著微课关注量达323.5万人……重庆名著阅读教育成果已在全国范围形成了广泛影响。

  使命牵引 百余人团队合力破解名著阅读之惑

  “一个人的思想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也取决于他们的阅读质量。

  “名著阅读能够滋养人的精神发育,提升人的核心素养,奠基人的终身发展。”重庆市教科院相关负责人说。在当今这个快餐文化盛行的时代,需要引导学生阅读一些高雅、严肃、深刻的名著。

  名著,经过时间的淘洗,具有永恒的思想和艺术魅力。开展名著阅读,不仅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推进课程改革、发展高阶思维,实现立德树人的关键路径,还是推进“全民阅读”的重要途径。

  长期以来,学生名著阅读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随着2017年初中语文统编教材实施以来,名著阅读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教材划定了《红星照耀中国》《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水浒传》等12本名著作为必读名著,另列出《红岩》《长征》等24本作为推荐阅读名著。

  然而,名著相对于单篇的课文,内容复杂、人物众多,有的语言还较为深涩,其阅读理解的难度明显增加。要让学生“消除与经典的隔膜”,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如何生成适切的阅读方式与教学策略,使名著阅读教学走向科学高效?如何给学生提供更好的阅读支架,使学生乐读、会读、深读,读出成果?这是推进名著阅读必须跨越的一道坎。

  正是基于这样一种责任与使命,2018年9月,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范卿泽决定组织力量研发《名著导+读》系统课程,为学生阅读名著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于是,由重庆市初中语文教研员陈家尧老师牵头,组建了重庆市“名著阅读课程化研究”课题组,带领由全市部分区县教研员、名校优秀教师组成的100多人的团队,投入到名著阅读的课程资源开发,名著阅读教与读的策略研究中。

  一场关于名著阅读的探索,就此展开。

  体系构建 12本“名著导+读”师生用书蕴藏课程智慧

  重庆市教科院的相关负责人谈到:“要有效推进名著阅读,就要把名著阅读纳入到语文学科课程体系之中,使之有阅读规划,有教学指导,有阅读方法,出阅读成果,决不能放任自流,随意而为。通过课堂教学引领,实现课外延展阅读。”

  课题组首先进行了课程资源开发。在重庆市教科院与重庆出版社的强力支持下,成立了名著导读编委会,对统编教材重点推荐的名著进行了适度的二次课程开发,编写了系列的“名著导+读学生用书”和“名著导+读教学指导用书”,撰写了《名著阅读课程化探索》的课程理论著述,面向全国发行。这些书籍一经出版即受到各方高度好评。

  课题组从名著教学解读、课程开发、阅读策略、阅读课型、阅读评价5个方面建构名著阅读课程的内容范式,突显出名著阅读的内在逻辑。

  通过名著的教学解读,确定了每本书的核心议题,以此为名著阅读定向:《朝花夕拾》——生命成长的意味,《西游记》——成长与成功,《骆驼祥子》——奋斗与堕落,《海底两万里》——科学与想象,《简爱》——尊严与爱,每本书都确立了一个核心议题。这些议题贴近学生生活,引领主流价值,确保阅读方向。

  学生读与教师教的策略包括3个阶段,10大策略。学生阅读策略,读前包括作品概览、阅读规划,读中包含自我激励、梳理整合、分享交流、专题研究等,读后包括成果物化、评测反思。如巴蜀中学的老师把原本用数字标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重新以小标题来标识、切分章节,使全书显得清晰明了。这些策略让学生会读、爱读、读懂、读透。

  教师教学策略,读前包括激趣、规划指导,读中包括任务驱动、活动推动、方法指津、拓展助读,读后包含组织展演、总结续推等。

  课题组围绕“读什么”“怎么读”“读得怎样”三位一体系统地整体构建起了名著阅读课程体系,为学生的阅读与教学的教学,搭建了一个很好的支架,能够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读出价值、读得高效。

  教学创新 “定制课型”让名著阅读“看得见”“摸得着”

  上学期伊始,重庆一中初2021级的学子们便开始阅读埃德加·斯诺的红色纪实文学作品《红星照耀中国》。在完成思维导图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子进行“领袖人物和红军将领的革命之路”“关于长征”“信仰与精神”三个专题的探讨,通过梳理整合,学生们准确了解了“红色中国”的历史、现状与未来,既加深了对毛泽东、朱德等领袖人物的认识,也建立对整本书阅读的经验。

  “思维导图、专题探究、活动展示不仅能够彰显学子们的特长才华,更能将实践和创新紧密结合,丰厚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趣味。”重庆一中教师韩世坤强调。

  事实上,这样的课堂还有不少。在南开中学阅读《朝花夕拾》的课堂上,林洁欣老师就带着学生们进行了一项“宏伟”工作——模拟参与鲁迅纪念馆的筹建工作。

  面对老师设置的选址、为展馆撰写80字左右的前言、设想展馆内适合陈设的物品、纪念馆主题楹联设计等任务,孩子们兴趣高涨。一位学生在陈设的物品中提到,“鲁迅为世家子弟,他从小亲近农村,亲近农民,关心底层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因此展馆要陈列这样一些物品,如闰土送的贝壳、羽毛、烟斗等。”还有一位学生提出要搜集能够展示鲁迅生活的绍兴当地风俗的一些物品,如罗汉豆、菱角、高跷等物品。名著阅读课还可以这样有滋有味有益。

  “名著阅读教学应充分激活学生的阅读兴趣,用有效的活动来推进阅读走向深入。”名著课题组研究围绕名著教学的引读、促读、研读、展读四个阶段,开发了概览规划课、方法指津课、专题研究课等10种课型,来提高教学效益。

  这些课型被师生灵活运用,焕发出活力与光彩。在批读理解课中,重庆八中的学生画思维导图、表格、图画等。在活动展演课中,西大附中的学生们进行剧情表演、演讲、朗诵、辩论等。在成果展示课上,重庆十八中的学生绘手抄报、写小论文……真正实现了师生“动起来”,名著“活起来”,书香“浓起来”。

  根据名著特质,切合学生心理,开发阅读教学课型,使学生、教师有“法”可依、有“法”能依、依“法”教学,名著阅读课程实施从“模糊玄妙”走向了“看得见”“摸得着”。

  全民惠利 合作共建打造更多优质资源

  “读名著就是读生活,我们不用去亲身经历世间百态,足不出户却能思行千里……正是在这样反复的阅读和思考中,我学会了正视和悦纳自己的不足,学会了在平凡的生活中追寻美好的品质。”

  这是西南大学附中学生李悦读《水浒传》的感受。名著阅读让更多的学生汲取营养,收获启迪,在感受、感动、感发中将德行、信仰、理想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从“小我”走向“大我”。

  丰富的阅读活动也受到家长的充分肯定,重庆外国语学校大力推动亲子阅读。一位家长说:“经过20天的亲子共读,终于读完了《骆驼祥子》,这次跟着孩子细读经典名著,才真正令我感叹折服于老舍先生的文字魅力,字字珠玑,句句经典,收获匪浅。”

  数据显示,名著课程化有力地推动了全市名著阅读教学的开展。目前,重庆的名著阅读状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教师重教,对名著阅读给时间、作规划、导方法、作督促。学生喜读,由原来的“不想读”“不会读”“不能坚持读”向现在的“乐读”“会读”“读有深度”转变。学生名著阅读量由原来的不到5%上升到60%以上。近几年来,重庆也将名著阅读纳入了中考内容,要求阅读统编教材推荐的文学名著,每年抽考其中的两部,熟悉其主要情节和内容,体会写法,感知语言风格。通过这一举措,导向名著教学。

  为推动教育的深入发展,在2021年1月,重庆市教科院院长蔡其勇与重庆出版集团签定深度合作战略协议,双方将在今后联手推出更多的优质教育资源,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建设重庆西部教育高地作出更大的贡献。

  链接>>>

  潜心耕耘硕果丰 辐射引领显担当

  教材开发

  教科院对统编教材重点推荐的12本名著进行了课程建设,生成了课程资源,编写了学生阅读用书及教学指导用书各12本。

  著述论文

  教科院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形成了25本著述、10篇论文。重庆出版社出版《学生名著导+读学习任务书》(学生用)12本,《名著导+读教学指导用书》(教师用)12本。撰写了《名著课程化探索》理论著述。在《中学语文教学》等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10篇。

  教学成果

  教科院课题组制作微课132节,课题组成员进行示范教学50多节次,为各级各类研讨培训做专题讲座15次,论文(案例)获得全国、市一等奖以上5人次,参加国家、市、区、县教学大赛一等奖及以上3人次。

  辐射影响

  重庆的名著阅读在全国已经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名著导+读”学生用书在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北、江西、福建、海南等省均有部分师生使用。重庆团队发布在“学习强国”App上“电视台·读书”中的名著微课关注量达323.5万人,发布在“快手”App上的名著微课关注量达234.1万人次。名著阅读已经超出了语文学科,走向了社会,推动“书香社会”“学习型社会”的建设。

  谭茭 胡忠英 图片由市教科院提供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