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罗朝聪(右一)在企业走访。记者 彭瑜 摄\视觉重庆 |
科长变办事员,工资每月少200元,碰到这样的工作变动,你去还是不去?梁平区生产力促进中心(以下简称生产力促进中心)干部罗朝聪的选择是:“去!相比职务和工资,我更在乎为家乡发展做些事。”2月23日,记者在生产力促进中心见到了罗朝聪。
罗朝聪今年37岁,2011年他被调往当时的梁平县投资促进中心参与集成电路产业招商引资工作,并很快成长为项目科科长。
4年后,生产力促进中心需要引进一位懂电子信息专业,又有招商实践经验的人才,很快大家想到了罗朝聪。“他愿意来吗?”梁平区生产力促进中心负责人介绍,当时这个岗位就是一般办事员,没有职务,每月工资还要比罗朝聪当时工资少200元。因此,当罗朝聪毫不犹豫地答应时,很多人都深感意外。
罗朝聪所在的科室,任务较重、人手较少,但他任劳任怨,与同事一道,出色地完成了集成电路招商引资工作。
“工作量大,待遇相对又低一些,不觉得吃亏吗?”面对记者提问,罗朝聪说,专业知识和技能得不到发挥,才是真正吃亏。他说,“能为家乡产业发展转型升级出力,那是我的荣幸。”
2018年,领导又一次让罗朝聪承担市级高新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创建主要指标及区域科技创新发展的重任。
梁平区无高校、科学院所,全区高新技术企业、科技研发机构、科技服务机构、法人化研发机构等指标还不到高新区目标的50%,关键指标高新技术企业甚至不到高新区目标的1/3。
“正是因为有差距,我们才要奋起直追!”罗朝聪欣然领命,与梁平区经信委、税务局、工业园区等部门人员组成专班,从基础工作入手,一个一个企业走访,调研其创新基础和能力,梳理形成“科技型企业”“高成长性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梯次,建立总数100家的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库,与同事们一道探索形成了“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路径。
渝每滋是梁平当地一家从事休闲食品加工的企业。罗朝聪第一次走进企业宣传科技创新就吃了“闭门羹”——企业相关负责人以“科技创新会增加产品成本”为由婉拒了他。但罗朝聪“脸皮厚”,多次进企业宣传动员,最终说服企业申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去年,渝每滋产值从2017年的1000万元增加到8000万元,目前开发的新产品达100余个。
“既有勇于担当的情怀,又有务实敬业的精神。”梁平区生产力促进中心负责人称,正是因为有罗朝聪这样的干部,踏踏实实、开拓进取,不断推进高新区创建工作,今年2月,市政府批复同意设立重庆梁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