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央文明办公布的新一届全国文明城市名单中,巫溪县上榜被评为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创文近9年的巫溪,积累了哪些经验、打造了哪些亮点?又是如何推动精神文明建设深化提质?重庆日报记者专访了巫溪县委书记唐德祥。
重庆日报:巫溪作为一个贫困山区,能够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肯定付出了不少艰辛,在创建过程中巫溪作了哪些努力?
唐德祥:巫溪于2012年成功创建重庆市文明县城并接续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主要从三个方面开展创建工作。
一是坚持创建为民。我们以“人民满不满意”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将“创建为民”理念贯穿创建工作全过程各方面,县委书记、县长任“双组长”,全体县级领导分片包干,8名县级领导分别牵头市容市貌、交通秩序等8大专项整治,推行“社区、街道、网格区域居民、义务督查员、创建办”五重量化考核,以“高位推动、上下联动、考核驱动”给干部压担子,用干部的辛苦指数换取群众的幸福指数。
二是坚持创建靠民。用网格化管理凝聚民心,坚持以城带乡、城乡同创,在全市率先探索“8+8”网格化管理模式,由县领导、单位职工、义务督查员等8类人员负责落实群创活动、志愿服务、民生实事等8项任务,将城市基层党建网络和城市创建网格合二为一,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用自治的办法汇聚民力,持续开展“最美家庭、单位、小巷、小区”“邻里守望”“总管讲堂”等系列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通过政府引导、行业组织、群众参与,形成共建共创共享的良好局面。
三是坚持创建惠民。我们坚持创建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融合共进,让创建成果惠及广大群众,切实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通过创建,全县人民推动发展的精气神更足,2020年全县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28357元、11123元,是2011年末的2.14倍、2.46倍。通过实施447个重点创建项目,图书馆、博物馆等项目建成投用,交通及水电讯环保等基础设施短板加快补齐,城区空气质量持续提升、2020年优良天数达347天,全县森林覆盖率达70.1%。
重庆日报:历经9年艰苦创建,有没有什么体会分享一下?
唐德祥:回顾3年创建市级文明县城、9年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艰难历程,体会多多,大家说得最多的就是创建全国文明城市难度大,但带来的变化更大、群众得到的实惠更多。
从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中,我们有三个方面的认识和体会:一是大家更加自信。大家体会到只要落实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坚定不移跟党走,坚持不懈努力,就没有走不通的路、办不成的事,穷山沟里也能飞出金凤凰,创文这种国家金字招牌也能拿下来。
二是生活更有尊严。这几年,经过不懈的努力,一度脏乱差的小城成为了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县城、国家园林县城,生活在这样的小城大家觉得有“面子”、很幸福。我县老县城北门沟社区的群众感受最深,原来这里垃圾乱堆、污水横流,经过整治,这里获得了“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变化翻天覆地。
三是干群精气神更足。比如面对以交通为主的基础设施瓶颈制约,全县上下发扬坚定不移、坚持不懈、坚韧不拔的精神来推动,目前瓶颈制约正在加快打破,巫镇高速加快建设,巫云开高速、两巫高速开工,安张铁路纳入市“十四五”规划纲要。
重庆日报:成果来之不易,巫溪将如何继续深化文明城市建设,争创文明典范城市?
唐德祥:从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中,我们得到的最大启示就是要用正面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教育激励引导党员干部群众,汇聚起强大的合力来推动事业的发展。
下一步,我们将更加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的部署要求,始终坚持“创建为民、创建靠民、创建惠民”,坚持用共同的梦想凝聚人心、用榜样的力量浸润民风,切实巩固提升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走深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