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重庆市2020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21年预算草案的报告
第006版:文件
上一版 下一版 
关于重庆市2020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21年预算草案的报告
    
 
重庆日报 | 重庆日报农村版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1 年 02 月 07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重庆市2020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21年预算草案的报告
重庆市财政局

各位代表:

  受市人民政府委托,现将重庆市2020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21年预算草案的报告提请大会审查,并请各位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一、2020年财政工作情况

  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冲击,面对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复杂变化,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坚持“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要指示要求,全面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持续打好“三大攻坚战”,深入实施“八项行动计划”,全力以赴战疫情、战复工、战脱贫、战洪水,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市抗疫斗争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经济运行逐季恢复、稳定转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全市财政认真贯彻市委决策部署,严格落实市五届人大三次会议预算决议和市人大财经委审查意见要求,坚持依法理财、科学理财、为民理财,稳步推进财政改革发展各项工作,为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主要财税政策落实和重点财政工作情况

  第一,落实更加积极有为的财政政策,在应对新冠疫情冲击中发挥保障性作用。面对疫情带来的财政减收、艰巨繁重的复工复产任务和企业生产经营困难,持续加大财政逆周期调节力度,推动经济社会秩序稳步恢复。不折不扣落实增值税、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防疫物资进口关税等减免政策,执行阶段性减免养老保险费、医疗保险费和行政事业性收费等政策,全年预计新增减税超200亿元,新增降费超350亿元。兑现担保费补贴、周转金降费、贷款贴息、配套费缓缴、促进消费等政策,建立政府采购合同信用融资机制,帮助企业共渡难关,支持复工复产、复市复消,保市场主体、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围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一区两群”协调发展,创新政府投融资模式,做好“资金池”与“项目池”平衡对接,争取新增政府债券1201亿元,比上年增加255亿元,筹措市级以上财政资金920亿元,支持西部科学城、“两江四岸”核心区和高速铁路、高速公路、轨道交通等重大项目建设。优化财税奖补政策,加大高端研发机构引进、重点实验室建设,培育大数据、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汽摩、电子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第二,支持打赢三大攻坚战,在落实重大决策部署中发挥支撑性作用。坚持优先保障、加大投入、强化监管,跑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后一公里”。围绕中央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回头看”、国家脱贫攻坚成效考核反馈意见整改落实,安排市级以上扶贫专项资金55亿元,支持区县整合涉农资金103亿元,保障扶贫产业发展、贫困群众就业创业和基本生活,预留政府采购预算资金购买贫困地区农副产品4亿元,修订专项扶贫资金管理办法,完善扶贫资金监督管理制度体系,推进财政扶贫资金动态监管平台建设,全面实施扶贫资金绩效管理,有力推动了决战脱贫攻坚圆满收官。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安排180亿元,推进广阳岛片区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建设,加快三峡库区生态修复和千里林带建设,支持大气、水、土壤等污染防治,探索建立长江流域川渝跨省横向生态补偿机制,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统筹促发展和防风险关系,采取发行再融资债券、债务展期重组等方式,优化政府债务期限结构,确保偿债资金不断链。严格落实债务违约风险管理机制,定期排查债务风险,严肃查处违规举债融资行为,坚决遏制隐性债务增量,守住债务风险管控底线。积极应对社保基金收支平衡矛盾,提高征地统筹费标准,采取竞争性存放、委托投资等方式,促进社保基金和职业年金保值增值,确保社保待遇及时足额发放。

  第三,保障区县财政平稳运行,在兜“六保”促“六稳”中发挥基础性作用。面对疫情冲击,区县减收幅度较大,收支矛盾突出,坚持把保区县财政平稳运行作为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的优先项,努力稳住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基本盘。争取抗疫特别国债、特殊转移支付等中央直达资金409亿元,出台直达资金监督管理办法,加强资金分配、拨付、使用全流程监管,确保资金直达区县基层、真正惠企利民。建立区县预算审核、“三保”评估、专户调度等风险防控机制,13个重点关注区县“三保”财力补助增长30%,坚决兜牢区县“三保”底线。坚持政府过紧日子,区县参照市级做法,出台“紧日子”相关举措,大力压减非急需、非刚性支出,调整优化支出结构,为保障抗疫、抗洪、脱贫、教育、卫生、环保等重点支出腾出空间。

  (二)落实市人大预算决议和服务代表委员情况

  2020年,全市财政严格执行《预算法》《预算法实施条例》《重庆市预算审查监督条例》各项规定,依法接受市人大监督,主动服务代表委员履职,及时办理相关提案建议,不断提升服务代表委员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水平。

  一是严格落实市人大预算决议。按照市五届人大三次会议决议的要求,认真执行各项财政收支预算,落实财税改革各项任务。出台市级支出项目预算标准管理办法,完善支出标准体系。完成绩效管理基础制度建设,推动绩效管理扩面提质,对29个项目绩效实施重点评价,资金规模约360亿元,较上年增长60%以上。出台应急救援、交通运输、教育等领域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方案。完成市级部门所属企业集中统一监管改革,加快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内控制度建设、政府采购制度改革。灵活运用线上、线下监督平台,加强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监督,做好重大财税政策落实、财政业务管理、会计信息质量检查等监督工作,进一步严肃财经纪律,提高财会监督质量。

  二是完善服务代表委员机制。制定《重庆市财政局服务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暂行措施》,邀请代表委员参加预算评审、绩效评价、监督检查,完善常态化服务代表委员机制。定期通过《重庆财政》《财政工作信息》,向代表委员报送财政落实重大决策部署、预算收支执行、建议提案办理等工作情况,内容涉及疫情防控、复工复产、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三大攻坚战”等重点热点难点问题及推动情况,便于代表委员常态化了解、监督财政工作。

  三是抓好代表建议、政协提案办理。财政部门高度重视代表委员们提出的宝贵建议和提案,把加强沟通联系作为办理建议提案的必要环节,通过电话、信函、座谈、调研等方式,与代表委员“一对一”谈问题,推动各项建议和提案的办理。2020年,市财政局办理建议、提案共641件(其中,主办57件、协办584件),推动解决了一批代表委员和群众们普遍关心的脱贫攻坚、减税降费、援企稳岗等方面的问题。

  二、2020年预算执行情况

  (一)一般公共预算执行情况

  1.全市一般公共预算

  2020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支执行表

  ——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095亿元,下降1.9%。其中,税收收入1431亿元,下降7.2%(扣除新增减税因素后,全市税收增长3.6%);非税收入664亿元,增长11.9%。加上中央补助2165亿元、地方政府债务收入450亿元,以及动用预算稳定调节基金、上年结转、调入资金等1175亿元后,收入总计5885亿元。

  ——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4894亿元,增长1%。加上上解中央49亿元、地方政府债务还本支出293亿元,以及安排预算稳定调节基金和结转下年等649亿元后,支出总计5885亿元。

  2.市级一般公共预算

  2020年市级一般公共预算收支执行表

  ——市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23亿元,下降6.3%,完成预算的103%。其中,税收收入471亿元,下降9%;非税收入252亿元,下降0.8%。加上中央补助2165亿元、地方政府债务收入450亿元,以及区县上解、动用预算稳定调节基金、上年结转、调入资金等671亿元后,收入总计4009亿元。

  ——市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440亿元,增长5.9%,完成预算的95%。加上补助区县1735亿元、地方政府债务转贷支出346亿元、地方政府债务还本支出90亿元,以及上解中央、安排预算稳定调节基金、结转下年等398亿元后,支出总计4009亿元。

  (1)市级主要支出项目执行情况

  ——一般公共服务方面支出合计61亿元。其中,市级支出61亿元,下降19.3%,完成预算的95%。主要用于:保障党政机关、人大、政协和民主党派、群团组织正常运转及履行职能,促进监察监督能力建设。

  ——公共安全方面支出合计114亿元。其中,市级支出101亿元,下降6.9%,完成预算的94%;补助区县13亿元。主要用于:保障公安、检察、法院、司法等单位依法履职,保障政法部门执法办案、应急处置、基础装备、信息化建设,支持区县间法检单位支出保障水平均衡化,推动司法救助体系和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建设,维护公共安全和社会公平正义。

  ——教育方面支出合计230亿元。其中,市级支出122亿元,增长1.3%,完成预算的93%;补助区县108亿元。主要用于:及时足额保障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各阶段生均公用经费和学生资助,支持各级各类学校改善办学条件。支持公办幼儿园建设,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达到50%,义务教育城镇“大班额”基本消除,支持做好新高考综合改革基础条件保障,加大职业教育“双高”建设补助力度,推动高等学校“双一流”建设,落实教师工资待遇,推进乡村教师周转房建设,改善乡村教师住宿条件。

  ——科学技术方面支出合计32亿元。其中,市级支出22亿元,下降27.2%,完成预算的93%;补助区县10亿元。主要用于:支持西部科学城、国家人工智能创新试验区、环大学创新生态圈建设,兑现科技创新券、研发奖补、院所绩效激励等政策,支持创新主体培育、科技平台建设和改善创新生态环境。围绕人工智能、集成电路、新材料、大健康等领域“卡脖子”技术,推动一批重点研发项目和重大主题专项。培育青年科技人才和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提高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经费的占比。联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设立2亿元区域创新发展基金。

  ——文化旅游体育与传媒方面支出合计22亿元。其中,市级支出15亿元,增长3.9%,完成预算的91%;补助区县7亿元。主要用于:保障全市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乡镇文化站、社区(街道)文化中心及博物馆、纪念馆、体育场馆免费或低收费开放,支持实施惠民电影、戏曲进乡村、“书香重庆”全民阅读等文化惠民工程,推动文艺院团改革发展,支持重点文物、革命遗址和传统文化遗产保护、修缮和利用。实施文旅企业贷款贴息、电影纾困解难政策,支持文旅企业复工复产。开展“晒旅游精品·晒文创产品”活动,大力发展线上数字文旅消费,持续培育文化旅游消费新亮点。

  ——社会保障和就业方面支出合计689亿元。其中,市级支出561亿元,增长10%,完成预算的98%;补助区县128亿元。主要用于:落实各类就业创业补贴,支持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推进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全覆盖,按5%增幅上调企业职工养老保险金,将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人均每月提高10元。将城乡低保标准提高到每月620元、496元,将城乡特困人员保障标准提高到每月806元,将集中供养和散居孤儿保障标准分别提高到每月1456元、1256元。发放价格临时补贴6.7亿元,月均惠及130万困难群众。提高重点优抚对象抚恤和生活优待补助标准,落实部分退役士兵社会保险接续政策。支持残疾人、红十字等福利、慈善事业发展。

  ——卫生健康方面支出合计249亿元。其中,市级支出50亿元,增长31.2%,完成预算的83%;补助区县199亿元。主要用于:全力支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对576名确诊患者免费救治,对230万人次核酸检测给予补助,落实1.7万名一线医务人员待遇政策,开辟政府采购应急绿色通道,全力保障医用口罩、医用防护服、呼吸机等防疫物资供应,推动发热门诊改造和应急医院建设。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推动医共体“三通”建设试点覆盖25个区县。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提标城乡居民医保补助到每人每年550元,推进西南片区门诊医保直接结算,方便群众就医报销。实施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加强艾滋病、结核病等疾病预防控制。保障健康中国重庆行动方案实施,不断完善健康服务体系。

  ——节能环保方面支出合计103亿元。其中,市级支出46亿元,增长16.7%,完成预算的98%;补助区县57亿元。主要用于:支持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持续削减大气污染物排放,开展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和饮用水源地保护,稳步推进土壤污染地块治理修复试点与示范。支持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补助290个行政村生活污水垃圾集中处理。支持节能减排,化解煤炭过剩产能,引导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支持可再生能源发展,加快绿色产业发展。支持退耕还林、石漠化治理。支持生态环境监管能力建设,推动环境检测、科研分析、应急处置及环保信息化等项目。认缴出资10亿元参与设立国家绿色发展基金,推动金融和社会资金增加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投入。

  ——城乡社区方面支出合计128亿元。其中,市级支出121亿元,下降18.8%,完成预算的80%;补助区县7亿元。主要用于:保障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两江四岸”城市提升等专项规划编制。推动市级重点项目建设,支持城市道路、桥梁、隧道、山城步道建设,完善主城区次支路网、人行过街设施、公共停车场,打通未贯通道路,改善路网结构和交通微循环。深入开展特色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助推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市级示范点建设和人居环境改善示范建设。

  ——农林水方面支出合计314亿元。其中,市级支出47亿元,增长36.2%,完成预算的97%;补助区县267亿元。主要用于:支持11个区县开展乡村振兴试验示范,集中打造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和现代农业产业园,推动建设高标准农田165万亩、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50万亩、修复灾毁农田27万亩。稳步推进政策性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建设,出台市级优势特色农产品保险以奖代补政策,推动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加快渝西水资源配置工程等一批大中型水库建设,加强对灾后水利薄弱环节建设项目支持力度,加大对智慧河长平台建设的支持,做好长江干支流综合治理、防洪及水旱灾害防御工作。支持推进国土绿化提升行动,推进缙云山生态环境整治。开展林长制工作,推进林业“三变”改革,探索“林票”制度实现路径。

  ——交通运输方面支出合计221亿元。其中,市级支出151亿元,增长15.3%,完成预算的100%;补助区县70亿元。主要用于:保障市级重点交通项目和行业履职能力建设,补助“四好农村路”、区县公路、水路、民航建设与维护,推进市级重点交通项目前期工作。支持中欧班列(渝新欧)、西部陆海新通道、长江水运等重要通道运行,助推打造国际物流枢纽。

  ——产业发展方面支出合计61亿元(资源勘探工业信息、商业服务业、金融、粮油物资储备四个科目之和)。其中,市级支出33亿元,下降7.1%,完成预算的94%;补助区县28亿元。主要用于:支持智能制造,举办线上智博会,实施1201个智能化改造项目。支持举办中新金融峰会和国际创投大会,深化金融对外开放。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集成电路、5G、工业互联网、生物医药等重点行业发展。支持中小微企业降低融资成本,引导金融机构发放低利率创业担保贷款87.8亿元,同比增长90%。给予中小外贸企业贷款贴息,发放消费券,促进消费市场恢复。支持粮库建设,优化粮食储备品种结构,全面保障抗疫防护物资、粮油、成品油、电煤、食盐、猪肉、糖等政策性物资储备,稳定市场供需。

  ——自然资源海洋气象等方面支出合计37亿元。其中,市级支出22亿元,增长69.7%,完成预算的91%;补助区县15亿元。主要用于:开展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支持土地资源利用与保护,开展耕地占补平衡与保护、农村土地整治。支持开展地质矿产资源调查和矿产资源利用与保护。

  ——住房保障方面支出合计119亿元。其中,市级支出48亿元,增长86.2%,完成预算的93%;补助区县71亿元。主要用于:支持农村危房改造、农村旧房整治,开展城市老旧小区改造提升试点,完善保障性安居工程配套基础设施。推进公租房配套建设扫尾工作,落实租赁补贴政策,保障低收入住房困难群体实现住有所居。支持住房租赁企业筹集房源、盘活闲置资产、规范化发展,保障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灾害防治及应急管理方面支出合计30亿元。其中,市级支出10亿元,增长59.4%,完成预算的100%;补助区县20亿元。主要用于:支持应急救援支撑体系建设、地质灾害防治体系建设,加强重大安全隐患治理,提高安全监管能力。保障洪水、干旱、地质灾害等自然灾害应急救援和人民群众生活补助,加强抗洪救灾物资供应,支持区县统筹推进应急处置、转移避险、抢险救援,加强监测预警、隐患排查、灾后重建等工作。

  (2)市对区县转移支付预算执行情况

  2020年,市对区县转移支付共计1735亿元,占区县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50%,其中:财力性转移支付729亿元,共同财政事权转移支付628亿元,专项转移支付378亿元。具体来看,主要是:安排435亿元用于补助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领域;安排324亿元用于补助农田水利、脱贫攻坚、生态保护等领域;安排247亿元用于补助交通运输、住房保障、产业发展等领域;安排729亿元财力性转移支付用于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方面。

  2020年初,市级预算稳定调节基金余额为286亿元。年度执行中,动用242亿元用于平衡预算缺口,并按照相关规定,通过统筹结转结余、零结转收回、基金调入等方式补充预算稳定调节基金259亿元。2021年初,动用174亿元用于平衡预算缺口,预算稳定调节基金余额为129亿元。

  2020年市级预算安排预备费21亿元,动用9.3亿元,主要用于疫情防控、物资储备、临时价格补贴等;剩余11.7亿元按规定全部安排预算稳定调节基金。

  (二)政府性基金预算执行情况

  1.全市政府性基金预算

  2020年全市政府性基金预算收支执行表

  ——全市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2458亿元,增长9.3%,其中:全市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2202亿元,增长17.1%。加上中央补助250亿元、地方政府债务收入1262亿元、调入资金9亿元,以及上年结转494亿元后,收入总计4473亿元。

  ——全市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3134亿元,增长29.5%。加上地方政府债务还本支出221亿元,以及调出资金和结转下年等1118亿元后,支出总计4473亿元。

  2.市级政府性基金预算

  2020年市级政府性基金预算收支执行表

  ——市级政府性基金收入1153亿元,增长2.7%,完成预算的111%,其中:市级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1022亿元,增长14.1%。加上中央补助250亿元、地方政府债务收入1262亿元,以及上年结转、调入资金和区县上解等385亿元后,收入总计3050亿元。

  ——市级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689亿元,下降7%,完成预算的80%。加上补助区县984亿元、地方政府债务转贷支出905亿元、地方政府债务还本支出53亿元,以及结转下年和调出资金等419亿元后,支出总计3050亿元。

  从项目看,市级政府性基金主要用于:

  ——土地成本支出238亿元,用于土地收储、拆迁补偿和整治投入。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支出223亿元,用于支持轨道交通环线、四号线、五号线、九号线和十号线等城市轨道建设,加快重庆西站市政配套道路、曾家岩嘉陵江大桥、数据谷北立交、渝黔复线连接道等项目建设,支持茶惠大道、大学城复线项目新开工,保障公租房建设债务偿还。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支出227亿元,加快渝湘高铁、渝昆高铁、重庆东站建设,推进郑万高铁、渝万高铁、涪怀二线铁路项目,构建“米”字型高铁网络。推动奉建、大内、渝遂扩能等高速公路建设,支持城开高速、奉巫高速、渝湘高速扩能,增加高速公路出省通道。支持建成巫山机场、武隆机场,启动江北机场T3B航站楼和第四跑道建设。

  (三)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执行情况

  1.全市国有资本经营预算

  2020年全市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支执行表

  ——全市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99亿元,下降25.2%。加上上年结转4亿元后,收入总计103亿元。

  ——全市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52亿元,增长13.3%。加上调出资金45亿元、结转下年6亿元后,支出总计103亿元。

  2.市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

  2020年市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支执行表

  ——市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40亿元,下降36.9%,完成预算的99%,主要是市属重点企业上缴利润和国有企业产权转让收入。加上上年结转1亿元后,收入总计41亿元。

  ——市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29亿元,增长45.9%,完成预算的93%。加上调出资金10亿元、结转下年2亿元后,支出总计41亿元。主要用于国有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和国企改革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等。 (下转7版)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