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口 山地特色产业唤醒沉睡资源垫江 抓牢组团崛起机遇 全力唱响“双城记”
第015版: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上一版 下一版 
城口 山地特色产业唤醒沉睡资源
垫江 抓牢组团崛起机遇 全力唱响“双城记”
    
 
重庆日报 | 重庆日报农村版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1 年 01 月 23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城口县贫困治理实践探索之三
激活“三要素”夯实“三业”融合路
城口 山地特色产业唤醒沉睡资源

    “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城口  摄/王国庆

  城口, “两山夹一沟”,有75%左右的耕地为25度以上的坡地,多为“巴掌田”“鸡窝地”。因为“有天无地、有山无田、有人无路”,过去 60%以上劳动力外出务工,土地逐年撂荒,大多数村成了集体经济“空壳村”、产业发展“空白村”。

  “闯出一条山地特色生态农业新路径!”城口县主要负责人介绍,在新一轮脱贫攻坚过程中,城口大力实施“七大农业产业扶贫行动计划”,唤醒沉睡资源,盘活闲置资源,引入外部资源,将生态、人才、资金资源要素优化重组,“培育产业、扶持创业、带动就业”。

  如今,在“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城口,高山峡谷间呈现出产业发展的新景象——山上中药材、林下山地鸡,坡上核桃树、百花中蜂蜜,香菌“巴掌田”、杂粮“鸡窝地”,火炕老腊肉、冷水生态鱼。

  引进龙头企业培育做大产业

  城口县沿河乡是全市18个深度贫困乡镇之一,山高谷深交通不便。全乡6万余亩笋竹一直沉睡在深山,很少变成钱。

  “路通了,产业就好发展了。” 包传彬是荣昌区一家食品开发公司董事长,从事竹笋加工20多年,有成熟的加工技术和完善的销售网络。2018年,他到沿河乡考察后随即决定投资1500万元在沿河乡建设竹笋加工厂,“这里的竹笋品质好,消费者喜欢!”

  现在,沿河乡不仅让原有的竹笋走出了大山,还疏林改造现有3.5万亩低效竹林,带动农户通过林地入股方式新发展4000亩竹林,将竹笋打造成了带动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

  城口虽然地理条件差,但生态环境好,孕育了大量特色农产品。历经多年探索,城口按照“多品种、小规模、高品质、好价钱”的标准,围绕山地鸡、生猪、中蜂、核桃、中药材、食用菌、特色杂粮七大扶贫主导产业实施“七大农业产业扶贫行动计划”,在“鸡窝地”“巴掌田”间探索发展山地特色生态农业。

  培育产业,既要有龙头企业带头,还要有政策扶持。城口县推动落实产业见市场主体、见利益联结、见技术服务、见政策落地,引入市场主体参与全县90个贫困村、30个产业薄弱村和20个脱贫攻坚重点村产业发展,破解了产业发展在技术、管理、市场、资金等方面的不足;同时制定落实“2+8”政策体系,即支持七大产业扶贫行动计划和推进农村“三变”改革,深化扶贫“产业布局、带贫主体培育、技术服务、政策到人到户、利益联结机制、带贫减贫效益、扶贫项目落地、保障机制”八大举措。2020年,城口县农业产业扶贫投入1.79亿元,助推产业快速发展。

  截至目前,城口县培育市级农业龙头企业11家、县级农业龙头企业30家,带动贫困户3117户。现在,城口产业发展形成了“公司+基地+集体经济+贫困户”合作发展模式,七大农业产业都有各自的龙头企业带动。城口中药材产业通过龙头企业重庆天宝药业有限公司带动,全县21个乡镇90个村开始订单种植中药材,涉及种植农户、建卡贫困户6165户,订单产值3.2亿元。香菇菌因为龙头企业重庆奇缘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带动,开始远销华中地区。

  目前,全县山地鸡饲养量达到450万只,中蜂养殖13.2万群,中药材在地面积达到35.5万亩,食用菌种植面积达到1300余亩。

  依托产业引回能人返乡创业

  产业培育起来了,创业的氛围逐渐也有了。周溪乡凉风村的伍东过去在湖南打拼,2016年乡里动员他返乡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带头脱贫致富。

  回到村里,伍东带领村民发展竹笋、中药材等增收产业,带动了37户153人脱贫增收。

  引进一批能人返乡创业,促进产业发展。城口县打乡情牌、事业牌、资源牌,精准对接在外创业成功人士,招商团队上门担保推介,吸引在外人员回乡创业。同时对返乡创业人员建立“一个返乡企业+一名县领导+一个县级部门”的工作机制,“一对一、点对点”帮助返乡企业解决困难和问题,促进企业健康成长。让这些见过世面、经过风浪的本土俊才返乡,成为带动产业发展的“领头雁”。

  城口县还建立“助保贷”、大巴山森林人家融资担保基金、创业种子基金、应急转贷基金池等产业和股权投资基金,实施“5+5+30+60”万元创业带贫计划,用好用活“5万元扶贫小额贷款、5万元农户小额贷款、最高30万元的创业担保贴息贷款、60万元返乡创业贴息资金”,给贫困户、一般农户、致富带头人、创业人士引入资本活水,增加内生造血功能,以创业带动就业,助力创业基地活起来。

  据统计,2020年城口县为1340多名创业群众提供了1.8亿元的创业担保贴息贷款,带动了3000余人就业。

  城口县庙坝镇南坪村的刘奉祥16岁就外出打拼,后来在山西开办了自己的企业,还接纳了300多名庙坝人跟随他打工。

  脱贫攻坚战打响后,刘奉祥在南平村流转889余亩撂荒地、林地种植核桃、桃树等,建起了阳光大棚、生态停车场、生态厕所、垂钓中心等旅游配套设施,率先在全县举办彩跑节活动和开展农文旅研学旅游培训,探索文农旅融合发展。刘奉祥不但返乡创业成功,还带动全村20多人回村一起创业。

  “游客来了,创业就有门路了。” 53岁的苟世碧有一手好厨艺,南坪村乡村旅游发展起来后,她在镇村干部的引导下办起了农家乐,“一天接待10多桌,累是累点,但比打工强多了!”

  优化创业环境,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加大对高校毕业生、建卡贫困户、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创业支持力度。近年来,城口县引回返乡能人创业达200余人,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建起了一支永不撤离的人才队伍。

  提供岗位培训技术促进就业

  在沿河乡的竹笋加工厂竣工投产后,包传彬决定将企业办成带动当地群众就近就业增收脱贫的“扶贫车间”。

  包传彬提出三条措施解决当地群众就业:一是录用本地有文化、有技术、懂管理的年轻人参加管理工作;二是选送20名愿意在家就业的村民到自己在荣昌的食品公司培训;三是捐款救治一批矽肺病人,康复后就业。目前,沿河乡有40多名村民在竹笋厂上班。

  “企业提供岗位,政府培训技能。”城口县就业和人才服务局负责人介绍,城口推动落实“111”致富提升工程,定期组织产业适用技术、家政服务、餐饮服务、手工编织等技能培训,做到每个贫困家庭至少有1个人掌握1项实用技术,每个有劳动能力的贫困家庭至少有1个人稳定就业,每个贫困家庭至少有1项中长期增收项目。

  明通镇贫困户瞿新宁掌握了裁缝技术后,一直在家创业。2019年,为支持她的发展,带动更多妇女致富,明通镇帮她增加了10台缝纫机,解决了15人就业。创业担保贷款政策实施后,在城口县就业和人才服务局的支持下,明通镇又帮瞿新宁申请到3万元创业担保贴息贷款,让她的小裁缝店从40平方米逐渐发展为140平方米的专业裁缝门店。通过培训、抱团创业,瞿新宁为本地群众又提供了10多个就业岗位。2020年,瞿新宁带动务工人员人均增收2万元左右。

  据统计,2014年以来,城口县累计开展各类培训3.3万余人次,培训后1.9万余人次实现就业创业,其中,430人像瞿新宁一样成长为致富带头人。

  此外,城口县常年有6.8万人在外务工,劳务收入占贫困家庭收入来源的60%左右。县里积极培育劳务经纪人开拓劳务市场,精准输出务工就业,2020年通过劳务经纪人等方式点对点输出务工人员5849人。

  “输出一人,致富一家。”城口县建立政策支撑体系,统筹安排财政资金3200万元,激励劳动力转移就业,主要用于务工人员劳务经济奖补、一次性求职补贴、以工代训补贴、城际间交通补贴等政策兑现,激发群众就业内生动力,助力劳务产业强起来。

  2020年,城口县为11092名贫困劳动力兑现交通补贴158.61万元,覆盖率达100%;为4350名贫困劳动力兑现一次性求职创业补贴220.36万元;为8873户贫困户兑现劳务绩效奖补1604.6万元,直接撬动劳务收入3.1亿元。

  张亚飞 刘茂娇 李官芮 图片由城口县委宣传部提供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