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受热捧
第048版:乘风破浪开新局
上一版 下一版 
我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受热捧
    
 
重庆日报 | 重庆日报农村版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1 年 01 月 22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抬头率点头率高了 亲和力凝聚力强了
我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受热捧

    2019年重庆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经验总结复制推广工作会现场

数说“十三五”>>>

  组织抗击新冠疫情先进事迹报告团进高校巡讲,开展“传承红色基因 争做时代新人——红岩革命故事展演”活动,举行“脱贫攻坚进高校”专题思政课活动……一堂堂有意义、有意思的思政课正在我市各高校轮番登台。

  高校思政课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关键课程,如今更成为备受学生追捧的热门课程。

  近年来,我市大力推动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切实推进教学讲义“标准化”、教学资源“可视化”、教学方式“立体化”、教师队伍“专业化”,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切实发挥思政课铸魂育人作用。

  将“抗疫”精神融入课堂

  讲好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

  “我是周发春,一名重症医学科医生,来自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今年年初,面对严峻的疫情形势,自1月26日起,重庆医科大学5所附属医院派出了269名医护人员奔赴湖北。”

  “在重症患者的救治过程中,有着许多生死瞬间,但我们始终拼尽全力、不离不弃,坚守在那道生死门前,绝不让生命叫停!”

  “3月29日,重医医疗队圆满完成援鄂抗疫任务,全部平安返渝。学校还火线攻关,研发出了新冠病毒抗体检测试剂盒,出口全球10多个国家。我的16位同事还作为中国专家组成员远赴非洲支援抗疫工作。”

  ……

  台上深情述说,台下掌声雷动。

  去年,我市组织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事迹报告团进部分高校巡讲,利用思政课堂组织全体大学生观看现场录像,让每个班级、每名学生都接受这堂特殊思政大课的洗礼。

  守护生命防线的故事传递着众志成城、共克时艰的精神力量,更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这样的思政课让学生深受触动,在潜移默化中厚植家国情怀,培养勇于担当、乐于奉献、艰苦奋斗的闪光品质。

  2020年初,因疫情影响,我市按照“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要求全覆盖开展在线教学,思政课不仅没落下,反而以更生动的方式呈现出来。

  市教委先后印发《关于加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组织工作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工作的通知》,并深入指导各高校结合实际积极探索网络教学的组织模式和教学方法,特别是将“抗疫”故事转化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素材,增强青年学生听党话、跟党走的自觉。

  全市各高校还在新媒体平台开展“我们都是收信人@大接龙”活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90后”党员重要回信精神。

  重庆邮电大学师生推出原创歌曲《一路同行》,用歌声传递温暖。长江师范学院师生通过线上会议开展“让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烂之花”主题团会。重庆医科大学将“重医人”守卫重庆、驰援湖北、援外抗疫、科研攻关的故事拍摄成了7部视频短片,并筹办“医之模样”抗疫主题展览,引导学生学习白衣战士逆行而上、勇毅向前的风范。

  将“四史”内容融入课堂

  讲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2020年,市委宣传部、市委教育工委、红岩联线和重庆大学等共同举办的“传承红色基因、争做时代新人——红岩革命故事展演”活动在我市多所高校开展。展演以讲、诵、展、演等鲜活的舞台形式,展示了周恩来领导的中共中央南方局在重庆驻守8年,为争取政治民主和抗战胜利以及战后中国光明前途作出的艰苦奋斗和卓越贡献;讲述了王朴、薛传道、江竹筠等红岩革命英烈的故事,诠释了伟大的红岩精神。

  将革命故事搬上舞台、送进高校,弘扬红岩精神、传承红色基因,这样有特色、有温度的思政课,让学生深刻感受到革命先辈为了信仰不畏艰苦、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和革命精神。

  红岩革命故事展演活动只是我市扎实开展“四史”学习教育活动的一项。

  据悉,我市积极指导高校充分整合各类红色教育元素,细化工作方案推进“四史”教育落实落地,通过不断加强“四史”学习,切实引导广大师生知史、学史、悟史,深刻了解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不懈奋斗的光荣历史。

  如,将“四史”教育作为思政课“手拉手”集体备课重要内容,让思政课堂成为“四史”教育的主渠道。组织高校师生积极参与“网上重走长征路”暨推动“四史”学习教育竞答活动等。

  以西南大学为例。该校整合马克思主义理论、历史学、民族学、音乐学、美术学、新闻传播学等学科专家资源,开发“革命精神与红色文化”系列思政大课,精心设计《长征精神》《红岩精神》《抗战精神》《红色遗址文化》《红色音乐文化》等课程。

  通过讲历史、讲理论、讲故事等方式,强化欣赏鉴赏、体验互动和研讨探究,将革命精神和红色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育人优势,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内化为学生的素养。

  将“战贫”实践融入课堂

  讲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

  帮助巫溪天元乡创作设计系列产品包装,成功塑造成为区域特色品牌,使全乡特色农产品增值达到20%以上;承担“美丽中国行——西部乡村创新营建人才培养计划”;把应用设计创意融入酉阳、石柱、巫溪等地的扶贫过程中,逐步探索形成“农+艺+商”融合的实践样本……

  四川美术学院学生在学校带领下,为脱贫攻坚凝聚起青春力量。

  尤其是在酉阳,该校探索设计新零售商业供应链体系,指导开设50余家连锁便利店,已实现200余种农品上架,惠及100多户贫困户和300多贫困人口。贫困户通过入股分红、农品销售、固定工资、劳务工资等实现增收150余万元。

  助力脱贫攻坚,是一堂教学与实践相融合的特殊思政课。我市高校把脱贫攻坚伟大实践的内容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内容,并围绕脱贫攻坚主题开展实践教学和活动。市教委扶贫集团组织驻乡驻村工作队队员、“第一书记”、乡村干部、贫困户脱贫代表等走进高校,开展“脱贫攻坚进高校”专题思政课活动,组织驻村干部为师生讲述脱贫攻坚一线的感人故事,激励师生践行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

  把抗疫、战贫和爱国主义教育融入思政课,折射出我市纵深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魄力、行动、成效。

  近年来,我市按照教学讲义“标准化”、教学资源“可视化”、教学方式“立体化”、教师队伍“专业化”的总体思路,充分整合线上线下、校内校外各种资源积极推进高校思政课“四化”改革。

  比如,在教学资源“可视化”方面,为提高思政课亲和力、针对性,我市录制一批精品微课,充分展现地方特色,引入历史、文化、革命教育资源,让教学资源更加丰富。又如在教学方式“立体化”方面,探索使用案例式教学、探究式教学、体验式教学、互动式教学、专题式教学、分众式教学,并将教学内容通过微视频、H5等不同形式,促进学生网络自主学习与教师课堂教学互动互补。

  值得一提的是,通过制定出台和推进落实《重庆市全面推进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方案》,目前全市高校所有专业全部课程正在加快推进课程思政建设,通过深入挖掘各门课程的思政元素,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将价值塑造融入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活动之中,更加注重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有机结合,更加注重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纵深>>>

  提高政治站位 加强理论武装

  打一场提高思政课质量和水平的攻坚战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意义重大。

  近年来,党中央先后召开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为大力推动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我市切实加强工作领导、强化思想政治引领、加强专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打一场提高思政课质量和水平的攻坚战,真正落实思政课立德树人关键课程地位。

  ●提高政治站位加强工作领导

  我市把思政课建设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市委常委会每年专题研究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将思政课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市领导每人联系一所高校,走上讲台为师生讲思政课或作形势政策报告。

  近年来,我市相继印发《重庆市贯彻落实<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重点任务分工方案》《重庆市贯彻落实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工作台账》《重庆市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建设行动方案》《重庆市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培养规划(2019—2023年)》等文件,各市级部门按照职能分工,协同抓好思政课建设。

  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定期专题研究思政课建设问题,每年召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专题会议。各高校党委书记、校长亲自抓思政课建设,将思政课建设列入学校事业发展规划,作为学校重点课程建设。

  以西南政法大学为例。该校把“领导干部上讲台”纳入思想政治工作重点,通过形势政策课、“大学习大落实讲堂”“就势论事 西政开讲”系列讲堂、党校、团校等平台,落实领导干部带头上思政课制度。近年来,“领导干部上讲台”专题讲授累积覆盖全校13个学院16630名学生。

  通过抓住学生关注点、需求点的讲授,引导学生到基层一线和艰苦地方去,善于在平凡岗位上创造不平凡的业绩,该校2020届毕业生报名边疆地区公务员、西部基层就业、参军入伍毕业生总人数达到419人。

  ●坚定理想信念强化理论武装

  近年来,我市组建党的十九大精神“进校园”宣讲团,宣讲总数达9326场。同时,还组建讲师团在全市高校开展“学习新思想千万师生同上一堂课”活动。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召开以后,市教委根据中央及市委部署,在全市教育系统深入开展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进校园”活动。目前,全市范围内已开展宣传宣讲活动6619场。

  通过理论宣讲,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广大学生更加坚定信仰信念、牢记使命担当,奏响了用青春建功新时代的最强音。

  为加强理论研究,全市建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阐释团队17个,设立党的创新理论研究阐释重大攻关项目6项、重大项目10项、重点课题13项和专项课题100项,新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协同创新团队20个、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协同创新培育团队20个。

  ●聚焦素质提升建好教师队伍

  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按照“数量多起来、培训抓起来、待遇提起来”的思路,着力打造好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专业队伍。

  自2018年开始,实施“一校一策”配备方案,加快落实思政课专职教师配备工作。各高校采用引进一批、培养一批、转岗一批等方式切实配齐建强专职教师队伍。

  在保证足够的专职思政课教师数量的同时,我市采取有力措施,着力提升教师队伍能力素质。命名10个市级思政课名师工作室,10个市级教学科研示范团队,择优资助优秀教师100名,每年投入100万元设立思政工作专项课题,积极培育领军人物。通过上岗培训、骨干研修、全员轮训、教师教学技能大赛和学历学位提升,分课程分片区开展“手拉手”集体备课工作,不断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

  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周琪教授,坚守教学一线,长期给本、硕、博学生讲授思政课。她还积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与教学实践研究探索,成果获教育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30周年成果奖、思想政治教育学科30年30本标志性成果等多项荣誉,并被评为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影响力标兵人物”。

  同时,我市鼓励支持辅导员、班主任骨干兼任思政课教师,鼓励支持思政课教师从事辅导员、班主任工作,推动两支队伍的有机融合。

  重庆工商大学的王婷老师,是一名专职辅导员,同时也是一名兼职思政课教师。她注重将思想引领、理论讲授同具体实践相结合,持续关注贫困生成长,开展一系列励志强能活动,努力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人生导师和健康生活的知心朋友。由于出色的工作,她于2020年荣获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称号。

  在重庆,还有很多和他们一样的教师,成为办好思政课的关键。他们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努力培养时代新人。

  此外,我市积极落实思政课教师岗位津贴。从2019年1月起,市教委所属公办高校思政课教师按月人均2000元、辅导员按月人均1000元的核定标准,单独核增岗位绩效并确保发放到位。民办高校也进行积极探索,重庆工程学院制定了思政课教学补贴办法,每年投入经费40万,切实保障教师待遇,真正让教师进得来、留得住。

  王小寒 刘进 图片由市教委提供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