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江北区人民法院法官向村民宣讲《民法典》。(资料图片) |
 |
1月14日,在当地派出所、妇联的协助下,法官向杨某依法送达人身安全保护令。 |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这是人民群众的殷切期盼,更是人民法院矢志不渝的遵循。
2020年,重庆法院坚持司法为民、公正司法主线,忠实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加强民生权益保障,审结涉及就业、住房、医疗、养老、育幼等各类民生案件11万件,为全市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群众安居乐业提供了有力的司法保障。
加强民生权益保障
2小时发出人身安全保护令
“他打我,把我的头和背都打伤了!你们一定要帮我!”1月13日,唐女士向潼南区妇联求助,她的丈夫杨某经常对其辱骂、殴打,自己每天都生活在恐惧之中。
“别急,具体什么情况,慢慢说!”在询问清楚唐女士的情况后,当天下午4点,妇联工作人员帮助唐女士通过重庆智慧法院“易诉”平台向潼南区人民法院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并提交相关证据。
潼南区人民法院收到申请后,及时进行审核,认定唐女士的申请符合法定条件,依法签发了人身安全保护令。
2小时后,通过电子送达,唐女士收到了人身安全保护令。
第二天一早,在当地派出所、妇联的协助下,法官来到杨某的工作地点,依法向其送达了人身安全保护令,并告诫杨某不得再对唐女士实施暴力,否则将受到法律的严惩。
此时,从唐女士网上提交申请到人身安全保护令送达双方当事人,时间只过去了18个小时。
据了解,这也是市高法院、市公安局、市妇联于2020年12月联合出台《关于在全市建立一站式人身安全保护令申请工作机制的纪要》以来,潼南区人民法院通过该机制发出的首份人身安全保护令。
去年以来,重庆法院审结家事案件5万件,联合公安机关、妇联等部门建立《一站式人身安全保护令申请机制》。该《申请机制》将人身安全保护令的申请端口前移至派出所和妇联组织,通过法院与公安机关、妇联的协调联动,消除法院与受害人之间的信息隔阂,并采取“一网办”的形式,有效缩短申请和签发时间,进一步提高人身安全保护令的申请效率。
“一站式”多元调解
诉前化解纠纷19万件
“我已经没有钱治病了,就等着卖这套房子的钱。”
“我一个打零工的,也没得啥积蓄,哪里拿得出这么多钱来给他?”
……
在江北区人民法院“老马工作室驻院工作站”内,马善祥通过重庆智慧法院“易解”平台,在线化解了当事人黄某与张某关于一套房产的纠纷。
双方达成调解协议后,老马在线制作了人民调解协议书,并由双方在线电子签名确认。江北区人民法院当日对调解协议进行了确认。
把辖区调解能人请进来,推动诉源治理纵深推进。去年4月,“老马工作室驻院工作站”在江北区人民法院新审判大楼挂牌成立,这也是全市法院推动“一站式”多元解纷建设的一个缩影。
去年以来,重庆法院大力加强人民法庭建设,健全诉讼与非诉讼联动解纷体系,江北、沙坪坝、九龙坡、永川等地法院主动对接“老马工作室”等金牌调解组织,合力将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据统计,全市法院通过联动调解机制诉前化解纠纷19万件,占一审新收民商事案件总数的43.6%。
同时,深化“枫桥经验”重庆实践十项行动,积极参与党群解纷站点建设和“无讼村居(社区)”创建活动。推进司法资源下沉,合川区人民法院建成覆盖全区镇街、重点行业的纠纷易解工作站,铜梁区、武隆区人民法院探索“一乡镇一法官”工作机制,潼南区人民法院推动设立婚姻家庭纠纷调委会,巫溪区人民法院成立“廖子怀调解工作室”,为基层社会治理创新贡献法治力量。
加强诉讼服务体系建设
为公平正义提速
3D导诉系统、人脸识别系统、云柜……前不久,市一中法院全新的诉讼服务中心正式投用。该诉讼服务中心有1600多平方米,集成立案信访、卷宗物流、材料收转、心理疏导等15项服务功能于一体,新增多项“黑科技”,为人民群众提供“一站式”集约化服务。
“这台诉讼服务一体机功能很多,当事人只需动动手指,在屏幕上点选自己希望了解的内容,就能得到详细回答。”市一中法院诉讼服务中心立案庭法官谢平演示着诉讼服务一体机介绍说,一体机除了查询案件、智能导诉等功能外,还有“教我写文书”“帮我算算账”“我不服裁判”三大功能。比如,点击“教我写文书”,一体机便会出现针对各种案由的起诉状、委托书、申请书等模版,“手把手”教会当事人文书撰写。
据了解,为加强诉讼服务体系建设,全市法院构建起线上线下一体化诉讼服务系统,推进诉讼服务实体平台、网络平台、热线平台融合发展,一站通办、一网通办的诉讼服务跃然 “指上”。
“我们针对律师、调解组织人员、法官设置了不同的调解室。”谢平说,为充分发挥律师调解的诉前解纷作用,该院与市律师协会开展合作,设立律师参与涉诉涉法信访化解室,由重庆知名律所派出资深律师每周二接待涉诉涉法信访案件当事人。
据介绍,为全面推进调解组织进驻法院,重庆法院在诉讼服务中心建立物业、医疗、保险等类型化调解室106个,配备速裁快审团队345个,形成“调解+速裁快审”解纷模式,速裁快审案件平均审理期限仅44天,为公平正义提速。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以案释法引导社会新风尚
“我被性骚扰了!”一个身穿白衬衫、长发飘飘的女孩眼中噙满泪水,双手搅动着衣角,痛苦地讲述着自己曾经的遭遇。
这不是电视连续剧,也不是庭审,而是由市高法院和市五中法院联合摄制的《民法典》宣传短视频《走出阴霾》中的场景。视频讲述了职场新人遭遇男性主管性骚扰后的苦恼、纠结和反抗,并最终依靠《民法典》中的惩治性骚扰条款努力反击,走出阴霾的故事。
今年1月1日,被誉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的《民法典》正式施行。为将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学习好、贯彻好、实施好,重庆法院掀起了学习贯彻宣传《民法典》的热潮——
走进机关企业、校园社区、乡村院坝,开展《民法典》宣讲620次;万州、潼南、荣昌、开州、垫江、忠县等地法院通过组建宣讲团,开设“典在身边”新媒体专栏,自编《“典”亮生活》情景剧,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让《民法典》走进千家万户。
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去年重庆法院发布网络空间治理、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等典型案例152个,以小案例阐释大道理,引导社会新风尚。
同时,聚焦人民群众和社会关切,建成婚姻家庭、旅游、假日等特色巡回法庭74个。弘扬“溜索法官”精神,永川、奉节、巫溪、石柱、秀山等地法院开展巡回审判,注重以案释法,弘扬传统美德。
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为实现人民群众心中的公平正义,给人民群众提供高品质司法服务,重庆法院精益求精,在司法为民的道路上继续砥砺前行。
乔文 图片由江北区人民法院、潼南区人民法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