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党史研究兴趣小组参观学校党建墙 |
 |
参观校办工厂遗址,了解学校历史沿革 |
 |
学校党委书记余位河为党史研究兴趣小组授牌 |
 |
学生党课 |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事关民族兴旺、人民福祉和国家未来。
教育的根本问题,是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脚踏中国大地办教育,今天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的有用人才。
近年来,重庆市第三十七中学校(下称“重庆三十七中”)以发扬优良革命传统、传承红色基因为己任,以“学党史,听党话,跟党走”为主题,在中共重庆市大渡口区委党史研究室的指导下,深入开展“党史进校园”主题教育活动,创新“五位一体”实践策略,让广大中小学生传承红色基因,培养时代新人。
立德树人 深度挖掘党史育人价值
党带领各族人民艰苦奋斗的光辉历史,是我们党丰富的思想宝藏。青少年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品格塑造、理想信念确立的关键时期,引导他们学习党史国史、正确了解党情国情,将有利于他们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发成长成才的强大精神动力。
重庆三十七中基于这样的理念认识,走近学生、走进高校,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从引导学生知史爱党、知史爱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传承学校红色办学基因等角度高位谋划,联合区委党史研究室开启“党史进校园”主题教育活动,开展红色文化全员化、全课程、全覆盖、全角度、全方位的探索与实践,以史树德、以史增智,促进青少年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走进重庆三十七中,处处可见学校打造红色文化记忆场、教育场,营造浓郁的红色文化氛围的教育哲思。
校史馆内,学校首批教师龚淑墉、魏亚雄、朱威等手写的革命事迹自传,成为重庆三十七中特有的一手珍贵教材;学校以重钢环保搬迁后遗留下的枕木为骨架,搭建荟轩长廊和义渡亭,成为师生看得见、摸得着的鲜活历史;将共和国第一条铁路退役后的钢轨“请进”校史馆,完整保留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校办厂遗址,让师生跨越时空,对话峥嵘岁月……
同时,学校充分发挥橱窗、展板、公众号、党建墙、班队课、升旗仪式等主阵地的作用,让师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党史熏陶。
聚焦素养 紧抓课程育人关键渠道
重庆三十七中初二年级历史课下课前5分钟,讲台上,余老师用精心制作的幻灯片,为学生们分享国内外时事政治;讲台下,学生们听得不亦乐乎,在一件件国内、国际大事中体会大国风范。课后5分钟,成为余老师和孩子们之间独有的默契。
事实上,这样的党史融合学科课程的生动案例,在重庆三十七中还有很多。
“课堂是主阵地、课程是主渠道,只有将党史教育课程化,教育效果才会持久,才会更具生命活力。”
近年来,重庆三十七中依托市级课题《中学生党史宣传的策略与路径的研究》,制定《重庆三十七中“党史进校园”主题教育活动课程建设方案》,结合红色资源,紧抓“课堂”这一核心阵地,以课程建设为依托,积极探索政治、历史、语文、地理、物理、化学等学科融合课程和专题党史课程。
例如学校挖掘历史、政治等国家课程中的党史要素进行课程开发的学科拓展课程《改革开放40年家乡变迁》,紧扣改革开放主题,让学生通过查阅家乡历史资料,走访老街小巷,记录口述历史等方式,以家乡市政建设和百姓生活质量的变化侧面印证国家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深刻巨变,体会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领导下最伟大、最深刻的历史变革。
“通过探究学习,我从党员先辈们一个个真实、生动的故事中,了解到父辈、祖辈们的奋斗历程,也对今天的幸福生活有了新的感悟。”一系列的学习探究后,重庆三十七中不少学生主动到图书室借阅相关书籍了解党、亲近党。
除此之外,学校还以区域资源和学校文化为出发点进行专题性课程开发,先后开发出党课课程、团校课程、地方党史、重庆工业博物馆课程、红色经典诵读等一系列专题课程,拓展了党史主题教育活动的内容体系。
值得一提的是,为更好推动“党史进校园”主题教育活动,学校专门组建包括思想政治和历史教师、团队干部、德育干部、党委成员、离退休同志以及大学教授、社区先进党员等在内的教师队伍,出台《重庆三十七中“党史进校园”主题教育活动教师队伍建设方案》,从政治思想、业务能力、综合素质等方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如今,重庆三十七中已经建立起体系化、品牌化的“党史进校园”课程,形成常态化、序列化的研讨教研模式,在师生间形成读党史、学党史、论党史的良好氛围。
多维突破 丰富多元活动实践体系
2020年11月,大渡口区“爱上阅读,点亮生命”第六届阅读节系列活动之书品——“‘红星’耀我成长”演讲比赛在重庆三十七中经典学堂拉开序幕。以学期读本《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为演讲稿,重庆三十七中学子们慷慨激扬,被红军的长征经历感动着,被那个红色年代真实又动人心弦的中国故事启发着,誓要勇敢前行,传承发扬……
在重庆三十七中,像这样生动、感人、贴切的实践活动还有很多。
在学校看来,历史和文化是基石,是力量之源,是有惯性的。只有通过活动让其真正融入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去,才能产生力量和惯性。学校通过挖掘市、区级红色教育资源,与学校德育活动相辅相成,让学生在立体多元的实践活动中行思感悟,知行合一。
校园内,学校广泛利用艺术节、阅读节、成人礼等活动平台,开展红色经典诵读、演讲比赛、党史征文、党史知识竞赛、作业作品等活动,寓党史教育于教育全过程;班级年级内,有学生自发组成党史研究小组,在老师的指导下主动探究学习;每年国庆节前一天,党委书记给全校师生讲党课,从最新时事政治中汲取精神养分。
校园外,学校定期组织学生走进红岩革命纪念馆、白公馆渣滓洞、聂荣臻纪念馆、重庆抗战遗址博物馆、建川博物馆等,接受革命传统教育;走进重庆工业博物馆,体会新中国建设的艰辛与坚守;组织学生参观重庆大礼堂、三峡博物馆、大渡口区博物馆、重钢档案馆等,深入了解地方党史;组织学生参观重庆规划馆、仙桃数据谷等,体验未来中国的光明前景……
作为重庆市研学旅行先进学校,学校将“传承长征精神徒步行”和“重庆小红军实践基地模拟长征路”两项行走活动常态化。近年来,学校相继以“信仰的力量——传长征精神 追梦大渡口”、学习十九大,做新时代青年人”、“走上善之路,做大德之人”、“走37公里路,赞70年伟大成就”为主题开展的徒步行,在市、区引起热烈反响。
近年来,学校多人次获得“全国最美中学生”、重庆市“新时代好少年”、“感动重庆十大人物”特别奖、大渡口区首届“孝善之星”等荣誉称号;详细阐释“党史进校园”主题教育活动的经验材料《中学生党史教育实践三部曲——来自重庆市三十七中的探索》被重庆市委党史研究室报给中央党史研究室文献研究院;《我们在路上——37公里行》被评为2018年教育部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典型经验。
久久为功,驰而不息。2020年,重庆三十七中被大渡口区委、大渡口区政府授予“大渡口区档案、党史、地方志工作先进集体”称号,先后获得“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特色教育学校”“重庆市立德树人特色项目研究基地”“重庆市文明校园”等荣誉称号,对推进大渡口区党史研究,弘扬党史文化和丰富党史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谭茭 覃燕 图片由重庆三十七中提供
链接>>>
紧抓核心素养 答好教育“三问”
教育的根本问题,是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从多个维度系统立体地调整了教育评价,进一步明确了教育发展方向和思路。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18个基本要点中,只有“乐学善学”直接指向考试分数,其他都与人文品质、社会责任等相关,这也从侧面回答了“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青少年正处在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和理想信念树立的关键期,学校在关注学生当下成长发展的同时,更要着眼未来,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学校从党史、国史中汲取营养,让学生在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打上鲜红底色,了解国情、党史,成为有根有魂的时代新人。
——重庆三十七中党委书记、校长 余位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