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教育扶贫让孩子们从“有学上”到“上好学” |
核心提示
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中益乡小学时作出重要指示:“要保证贫困山区的孩子上学受教育,有一个幸福快乐的童年”。石柱县中益乡地处大山深处,教育发展滞后,是脱贫攻坚战中的“硬骨头”,其贫困表征在山区中具有典型性。
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瞄准脱贫攻坚战中的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践行“教育扶贫是阻止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措施”理念,把促进学生幸福快乐成长作为教育脱贫攻坚的核心内容,坚持扶贫、扶智、扶志相结合,助力中益乡小学开展幸福育人实践探索,逐步形成了以“沐浴阳光、幸福成长”为特质的“幸福育人”实践范式。
聚焦“五个着力” 攻克“扶贫之困”
打好深度贫困地区教育脱贫攻坚战,需要向最难处攻坚、在最痛处发力。
聚焦在脱贫攻坚的主战场,重庆市教科院找到“最难处”、盯紧“最痛处”,以组织保障、精力投入、情感付出、智慧扶持、物质支援为“五个着力”,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扶贫之困”。
组织上保障
着力解决缺少脱贫攻坚带路人问题
提高政治站位,强化使命担当。市教科院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深入调研,加强与石柱县党委、政府对接,科学制定精准帮扶实施方案,实施课程改革能力提升、课题研究能力提升、学科建设能力提升、职业教育能力提升、教师专业能力提升计划,确保脱贫攻坚方向对路、措施得力、工作到位。筑牢战斗堡垒,夯实基层党建。市教科院党委指导中益乡坪坝村创新党建工作,建立了“三三”党建促脱贫机制;重视领雁作用,选派干部驻村。市教科院推荐韦永胜担任中益乡坪坝村第一书记,一干就是4年。
精力上投入
着力解决扶贫中工作深入不够问题
沉到一线,全员参与不走样。市教科院开展“访深贫、促整改、督攻坚”党性锻炼活动,按支部将全体党员分成4个小组,深入到24户人家和2所学校现场开展扶贫工作。结对帮扶,互促互进不放手。安排10名市级教研员同中益乡20名教师结成帮扶对子。蹲点教研,分批派人不中断。蹲点的各学科教研员手把手指导一线教育教学,提高当地教师教书育人能力。送教下乡,常态开展不松懈。近年来累计献课56节,举办讲座31场、座谈会10余场次,不仅惠及中益乡学校教师,更辐射到全县数百名中小学教师。
情感上付出
着力解决贫困代际传递源头性的问题
关心贫困学生,拓展学习发展空间。依托市级科研平台为中益乡教育及贫困家庭学生提供展示机会。关爱留守儿童,建立长效呵护机制。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心理和权益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从生活照料、学习辅导、心理疏导、权益维护等方面开展关怀照料。关注毕业考生,助力实现升学梦想。组织专家团队赴石柱县开展中考、高考备考指导。
智慧上扶持
着力解决发展中造血功能不足问题
培育学校文化,提振师生精气神。帮助引领中益小学、官田小学从培育学校文化入手,制定未来学校三年发展规划,指导学校逐步确立自己的办学理念,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和爱党爱国意识。加强教师培训,促进专业化成长。培训指标向中益乡倾斜,近年来累计培训校长、教师60余人次。深耕教研指导,推动质量上台阶。由市教育科学规划办为中益乡立项2个委托课题,组织科研专家和管理者指导中益乡教师开展教育科研。
物资上支援
着力解决脱贫攻坚眼下紧迫性问题
开发人力,因地制宜开展职业培训。指导石柱县加快推进国家级示范职教中心建设,开展“乡村旅游”实用技术培训,培训50名农家乐、餐馆经营人员。增添财力,想方设法补给发展资金。近年来累计划拨专项资金75万元用于中益乡教育脱贫攻坚工作。援助物力,力所能及帮助改善条件。赠送图书期刊3440本、文具350套,资助建设“梦想书屋”,定制冬夏两季校服600余套。
教育精准扶贫的“中益成效”
教育精准扶贫的春风吹进贫困山区,吹暖了中益乡小学师生的心窝,学生幸福成长、教师扎根山区、学校焕发新颜。新的梦想和希望在这里萌芽,共同沐浴在教育公平的阳光之下。
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孩子们与新时代一同成长,展现出幸福快乐的精神风貌,脸上洋溢着自信、阳光的笑容。谭佳丽同学当选全国少代会代表,秦建国老师和两名学生到北京钓鱼台国宾馆参加“儿童优先,筑基未来”研讨活动并作了交流发言。5篇学生作文被《作文大本营》刊发。学生身体健康得到有效改善,近视率、肥胖率下降。
全体教师周一到周五教在学校、住在学校,有的教师把家安在了学校。教师们模范发扬优良师德师风,当好临时家长,对全校所有学生“一对一”开展生活照料等关爱服务,并对重度残疾学生实施“送教上门”。教师积极参加各种学习、培训,提升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本领,中高级职称教师占72%,近几年获得各级表彰奖励和专业比赛获奖89人次。教师流失现象有效控制,实现了教师回流。2019年回流、引进教师4人,家长认可度和社会美誉度显著提升。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管理水平和治理能力显著提升,学生回流,社会认可度提高。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以《让农村孩子从“有学上”到“上好学”——乡村教育的“山乡巨变”》为题进行深度报道解析,全国31个省区市的省级党报跟进宣传,国内外众多网络媒体转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学校获得“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等荣誉奖项20余次。
看点>>>
创新探索“幸福育人”实践范式
扶贫必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
如何让贫困地区的孩子接受良好教育?这考验着教育资源、教育质量、教育内涵。为此,重庆市教科院积极探索“幸福育人”实践范式,帮助孩子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丰富和完善“沐浴阳光、幸福成长”育人体系。首先是思想引领。指导学校深学笃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把“保证山区每一个孩子接受教育,有一个幸福快乐的童年”作为学校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树立“立德树人、全面发展”育人理念。其次是文化浸润。中益乡小学在市教科院精心指导下,着力培育了“爱从中来,益国益家”的学校精神文化。再次是以生为本。落实“要把安全放在第一位,确保学生在学校学、住、吃都安全,让家长们放心”的指示精神,关爱学生,做到“一个也不少”。同时还注重互动共育。中益乡小学、重庆市教科院、中益乡坪坝村三方建立了多维立体互动机制,形成共育合力。如今中益乡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巩固率100%,贫困学生资助覆盖率100%,累计资助贫困学生709人次,落实资助经费20.8万元,其中农村建档立卡、低保等困难家庭学生62人。
建构和实施“三层三维”幸福课程。指导学校按照“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个层级搭建了幸福课程体系,建立“课堂学习+实践活动+社团培养”三大类型课程,开发了理想信念、行为习惯、心理健康、特色体育、民族艺术、劳动教育6大门类校本课程,包含“益国益家”“讲文明、知礼仪”“勤奋好少年”“惜物感恩”“心灵驿站”“功夫扇”“摆手舞”“泥土”等17套系列校本教育教学活动方案,培育了朗读、篮球、书法、二胡、线描、舞蹈、泥塑、手工8个兴趣社团,形成数十套校本教育教学方案,形成“三层三维”课程结构,让每个孩子都有一门以上喜欢的课程。
创建和运行“院校村家四方协同”机制。以市教科院精准帮扶为主,综合校院互动、校村互动、家校互动、校社互动等形式,探索出了深度贫困乡镇教育精准扶贫的协同机制。
在校院互动方面,充分发挥了重庆市教科院市级平台、资源聚合、专业人才的优势,帮扶中益乡小学发展。在校村互动方面,中益乡坪坝村第一书记韦永胜创办“四点半课堂”,弥补农村家庭教育缺失的问题,开展了《牢记习爷爷嘱托争做新时代好少年》等一系列主题学习。相关领导高度评价“四点半课堂”,指出“孩子们需要你们这样有情怀的人!”在家校互动方面,学校开设家长课堂,引导家长、教师合作共育,共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在校社互动方面,学校与社区共同排查整治校园周边安全隐患,做好常态化安全监管工作。
赵文朝 刘斌 范卿泽 图片由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