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重庆参赛代表团载誉而归 |
12月13日晚,第一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落下帷幕。
巴渝工匠羊城亮剑,经过3天激烈角逐,重庆选手总计获得6枚金牌、6枚银牌、4枚铜牌和47个优胜奖,34人入围国家集训队,参赛获奖率56%。
习近平总书记致信祝贺大赛举办,强调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强调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
技术工人队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职业技能竞赛为广大技能人才提供了展示精湛技能、相互切磋技艺的平台,对壮大技术工人队伍、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重庆正以“智能+技能”双能驱动、双创未来,为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大赛盛况空前
我市97名选手全覆盖参加86个赛项比赛
第一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于12月10日-13日在广州举行。
本届大赛以“新时代、新技能、新梦想”为主题,共设86个比赛项目,包括63个世赛选拔项目和23个国赛精选项目。
来自全国各省(区、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有关行业的36个代表团、2557名选手、2376名裁判人员参赛,是我国首次举办的竞赛规格最高、项目最多、规模最大、技能水平最高的综合性国家职业技能大赛。
赛前新闻发布会三次提到“重庆数据”。
一是重庆参赛代表团参加全部86个比赛项目,体现了积极参与大赛,借助大赛加强技能人才培养的决心。二是技工院校、职业院校的参赛积极性很高,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参赛选手超过10名。三是本届大赛共有141名建档立卡贫困家庭选手,其中重庆10人。
经过3天激烈比拼,重庆参赛代表团共获4个项目金牌(美容、美发、时装技术、网络安全)、4个项目银牌(汽车技术、光电技术、焊接、健康和社会照护)、4个项目铜牌(抹灰隔墙、瓷砖贴面、电子技术、酒店接待)和41个项目的优胜奖,30人入围国家集训队。糖艺/西点制作项目选手吴艳洁、木工(国赛)项目选手廖本祥因表现突出分别获得“西部技能之星”称号和“最佳选手奖”。
为体现技能合作、共同发展,并争取更多重庆选手进入国家集训队,赛前我市与上海、四川、浙江、新疆等省区市共同培养了一批重庆选手,此次大赛4名重庆选手代表其他省市参赛,获得1枚金牌(管道与制暖)、2枚银牌(美容、抹灰隔墙)、1个优胜奖(美发)。
重庆选手总计获得6枚金牌、6枚银牌、4枚铜牌和47个优胜奖,34人入围国家集训队,参赛获奖率56%。
从参赛项目看,重庆金牌数列全国第五、奖牌数列全国第六,综合成绩位居中西部第二;从参赛选手看,重庆6枚金牌数列全国第五、16枚奖牌数列全国第五、63名获奖人数列全国第七、34名入围国家集训队人数列全国第五,综合成绩位居中西部第一。
本届比赛盛况空前。我市高度重视、广泛动员、积极组织,除了层层选拔97名选手参赛外,还遴选83名裁判。重庆参赛代表团包括选手裁判、领队人员、工作人员、保障人员、医务人员、展示人员、观摩人员等近400人,做到了全面服务、全力保障、全体加油,让选手住得舒心、吃得放心、赛得安心。
为充分发挥职业技能竞赛在促进技能人才培养、推动职业技能培训和弘扬工匠精神的重要作用,经国务院批准,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从2020年起每两年举办一届全国技能大赛。
选手备受关注
成千上万次不懈训练赛出巴渝工匠风采
“我希望未来能够做一名老师,带动更多像我一样的学生走上学技能这条路。”比赛期间,来自重庆现代职业技师学院的选手吴艳洁登上央视新闻联播。吴艳洁还只是重庆选手备受关注的一个缩影。无论是来自建档立卡贫困家庭的“小姑娘”,还是来自三峡库区55岁的“老木匠”,重庆选手赛出巴渝工匠的匠心、匠技、匠气,成为大赛组委会及多个国家媒体、地方媒体关注报道的对象。
“这款男士造型主要考查的是剪发基本功,要在1小时内完成并且层次过渡自然。像这一款女士发型考验的就是接发能力。”获得美发项目金牌的重庆选手刘江华说,“与全国这么多省市的选手一起比赛,让我在竞争中成长,学到了很多新的东西,也开了眼界。最重要的是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回去还要强化训练。”
美发项目金奖选手刘江华来自重庆五一技师学院,他师承美发大师何先泽、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美发项目世界冠军聂凤。仅是这一年多来,光是他剪过的头模就接近2000个,经常剪到手抽筋拿不起剪刀。“美发已经不是单纯的‘洗剪吹’了,而是发型设计师,这个职业未来还会更有前景。”他说。
来自重庆工贸技师学院的谢玲莉获得时装技术项目金牌。“这个结果在我预料之中。”如此有信心的她皆因从业20年的经验和充分的赛前准备。她不仅是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时装技术项目重庆市集训基地教练,还是“重庆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并组建了个人服装设计制版工作室。
她说,“技能成就了我的人生,所以也要把最好的技术技能带给我的学生,让他们能推动中国服装行业发展。”
重庆选手张波和冯文韬组团拿下网络安全赛项冠军。“我俩在一起训练一年多了,默契和信任是我们夺冠的‘秘笈’。”为了这次比赛,两人常常为破解难题讨论到凌晨四五点。即使年初因为疫情分隔两地,两人也坚持通过网络每天“屏对屏”训练,最终两人的各有所长形成了互补,在比赛中脱颖而出。
落落大方、美丽出众的重庆选手王珮也是此次大赛的焦点。她获得美容项目冠军的背后,有超高的技术技能水平,也有发现美、追求美、创造美的眼睛、心灵、巧手。回忆起这次夺冠经历,王珮说:“比赛中每个动作其实跟平时练习下意识的动作一样,就是靠着成千上万次的训练练出来的。”
重庆推广经验
培养技能人才队伍亮点纷呈
从数控车、工业机械、飞机维修等先进制造业,到工业4.0、移动机器人、云计算、新能源汽车智能化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再到美容、美发、烘焙、餐厅服务等现代服务业项目……
本次大赛广泛覆盖14个经济行业大类,为各行各业能工巧匠提供舞台。
这些能工巧匠是如何培育而出的?对行业产业发展带来了怎样的推动力?
比赛第一天下午,第一届全国技能大赛召开部分省份专场媒体见面会,重庆、上海、山东、河南四省市围绕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向全国介绍本地工作亮点。
重庆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谢辛参加此次专场媒体见面会,对重庆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及参加第一届全国技能大赛情况作简要通报。
谢辛谈到,高技能人才、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近年来,重庆深入实施“巴渝工匠2020”计划,创新政策、多措并举、优化服务、提供保障,努力让高技能人才真正“高起来”。截至目前,重庆共有技能人才380.4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104.5万人,占技能人才总数的27.5%。技能人才总量位于西部第二,高技能人才占比位于西部第一。
全市技能人才涵盖58个行业、373个职业工种。其中,第一产业38万人,占10%;第二产业213万人,占56%;第三产业129.4万人,占34%。重庆技能人才规模、素质、结构总体较好,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见面会上,谢辛还介绍了重庆让高技能人才块头大起来、素质强起来、待遇好起来的相关经验。
比如在优先发展技工教育方面,我市通过推进技工院校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课程与工作过程对接,推广“校企双制、工学一体”办学模式,我市建设实训基地102个、精品特色专业51个、重点特色专业25个,专业对接产业发展匹配度达到73%。
又如在规模开展职业培训方面,我市以构建体系为基础,以企业行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社会培训为补充,构建覆盖城乡全体劳动者、贯穿劳动者学习工作终身、适应劳动者需求的职业培训体系,大规模开展职业培训,探索建立订单式组织、菜单式教学、工单式就业“三单式”培训模式。
“十三五”时期,我市累计开展政府性补贴250余万人次,大力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2019年培训50.3万人次,今年已开展57万人次培训。
特色火爆现场
品火锅吃小面重庆交流展示区红红火火
“给我也来一碗。”“我已经排了十几分钟了。”“麻辣鲜香真好吃。”“这边吃完再去那边排队”……在第一届全国技能大赛展示区,重庆展区人头攒动。品尝美食的、拍照打卡的、驻足观赏的人来了一拨又一拨,好不热闹。
第一届全国技能大赛举办期间,“全国技能展示交流”活动和“中华绝技”展演活动也同步进行。我市共遴选出火锅、小面两大特色美食,以及城口山神漆器、荣昌安陶夏布、垫江角雕、永川长嘴壶表演等“巴渝工匠”绝技绝活,参加了全国技能展示交流活动。整个重庆“巴渝工匠”技能交流展区围绕“技高行天下、能强走世界”主题打造,展区的设计和搭建也特别体现了智能和技能的结合,运用冰屏、裸眼3D、全息投影、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充分展示重庆“山水之城、美丽之地”的城市形象和近悦远来的人才生态。
比赛期间,重庆展区免费提供上万份火锅和小面套餐,吸引不少观摩者前来打卡,并被指定为组委会、执委会和新闻宣传中心领导及工作人员供餐,让大家享受火锅小面美味,体验重庆特色技能,感受巴渝工匠风采。
美食红火、展区红火、技能红火。
中国火锅之都、中国小面之都绝非浪得虚名。
几天下来,重庆展区排起的“大长龙”队伍已成为整个场馆的风景线,而小面香、火锅香也成为参会人员口中的“高频词”。挑面师傅忍不住“埋怨”道:“太火了!我们手都挑得发抖。”制作火锅的师傅则“温馨提示”:“大家拿着手中的‘火锅杯’边吃边逛,吃完又回来排。”
事实上,去年重庆举办首届“一带一路”国际技能大赛时,中外来宾就对重庆火锅和小面爱不释手。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弘扬地道的重庆小面文化,培养更多擅长制作重庆小面的工匠人才,我市特地打造世界技能大赛重庆小面项目市级选拔集训基地。截至目前,基地已培训来自全国各地以及英国、美国、德国、泰国等世界各国的4000余名小面学员,成功创业开店3000余家。
我市每年还要专门举办火锅、小面全国赛和“巴渝工匠”杯系赛及绝技绝活现场比武,促使更多技能“千里马”同场竞技、大显身手、脱颖而出,通过竞赛培养选拔高技能人才3万余名,46人通过竞赛获得“全国技术能手”称号。
技能竞赛领跑
将打造中西部地区技能竞赛战略支点
来自重庆的美发项目裁判何先泽介绍,赛前15分钟才给选手出题,他们要在短时间内思考出要做怎样的造型,同时还要达成顾客愿望。整个执裁过程非常严格,一个头模就需要多个裁判针对刘海、修剪、颜色等不同区域打分。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能拿到奖牌的选手绝对实力超群。
职业技能竞赛是一个竞技场,更是一个练兵场,是激发广大职工和青年学子学习技能、钻研技术、展示工匠精神的交流平台。如今,越来越多的重庆选手通过竞赛“出圈”,同时重庆竞赛工作也走在全国全列。
凭什么说重庆走在了全国前列?其实是有迹可循的。
去年,首届“一带一路”国际技能大赛在重庆成功举办,44个国家和地区的698名技能精英来渝参赛,参赛人员满意度100%,国内外媒体刊文报道6905篇,阅读点击量超过1.2亿次。另外,我市参加世界技能大赛以来已累计取得6金7银2铜9优胜佳绩,其中包括中国参赛的第一枚奖牌和第一枚金牌。
重庆又是如何走到全国前列方阵中去的?这里面也大有文章。
重庆在全国率先制定出台职业技能竞赛管理办法、世界技能大赛集训基地管理办法等系列规章制度,并建立了以世界技能大赛为龙头,“一带一路”国际技能大赛为重点,中国·重庆职业技能大赛为引领,市级行业赛、区县赛、企业岗位练兵为基础的全市竞赛体系。
围绕全市重点新兴产业和特色产业,我市每两年举办一届“巴渝工匠”杯中国·重庆职业技能大赛,设置智能制造、电子技术、汽车技术、美容、美发等20个项目,并每年举办100场次以上“巴渝工匠”杯市级系列职业技能竞赛,涉及居民服务、交通运输、民航服务、电力供水、新能源、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50余个行业200多个工种。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平台和媒介,我市积极推动国内、国际特别是“一带一路”技能领域交流合作,先后成功举办了世界技能大赛全国选拔赛、美发国际技能邀请赛、光电技术技能国际邀请赛等重要赛事活动。我市还探索开展线上职业技能“云竞赛”,打破传统职业技能竞赛时间、空间限制,精简人力、节约物力,这一做法得到人社部肯定,并向世界技能组织报送经验做法。
以“技高行天下、能强走世界”为主题,重庆逐步实现职业技能竞赛规范化、品牌化、国际化、信息化、智能化、市场化。
下一步,重庆将发起举办全国新职业技能大赛,并借力“一带一路”国际技能大赛和世界技能大赛中国(重庆)研修中心,力争成为中西部地区的技能竞赛战略支点和世界技能大赛项目储备、队伍锻炼、选手热身的重要平台。
声音>>>
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提供技能人才保障
——重庆市人力社保局党组书记、局长 陈元春
重庆未来的发展,需要大量的、数以百万计的技能人才。
要肩负起实现重庆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使命,真正为推进人才强市战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的技能人才保障。
接下来,我市将会着重加大技能人才培养力度,特别是启动“巴渝工匠2025”计划,加快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步伐,给巴渝工匠以荣誉,给青年技能人才以激励。希望大家争当重庆技能大师,争创中华技能大奖,在自己所从事的行业里成为行家里手,成为该领域的领跑者,用实际行动,用技能成才、为国争光的经历,激励更多的青年学习一技之长,成就出彩人生,带动千千万万的人学习技能,推动“有技能、好就业,长技能、就好业,高技能、就业好”逐渐成为社会共识。
技能脱贫、技能就业、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漫漫修远。让我们以此次国赛为契机,努力把我市建设成为“技能+智能”人才创新培养部市共建示范区,打造全国“高技能人才、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新范例!
牢记嘱托,书写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新篇
——重庆市人力社保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谢辛
党中央、国务院对技能人才发展高度重视,充分肯定了技术工人队伍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深刻阐明了职业技能竞赛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对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加强技能人才工作作出了重要部署。
高技能人才、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我们要紧密结合工作实际,深刻认识加强新时代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不断提高技能竞赛质量和水平,发挥职业技能竞赛引领带动辐射作用,积极营造有利于技能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激励更多劳动者特别是青年一代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人才保障。
下一步,我们还将举办全国新职业技能大赛,争取列入2021年全国行业一类赛,并在重庆英才大会期间举办高技能人才·2021新职业论坛,进一步推动赛事成果转化。以赛促训、以赛促用,努力使高技能人才的块头大起来、素质强起来、生活美起来。
数说重庆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十三五”成果>>>
共有技能人才380.4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104.5万人。
成功举办“一带一路”国际技能大赛并获批永久落户重庆。
培养选手参加世界技能大赛,夺得中国参赛的第一枚奖牌和第一枚金牌,累计取得6金7银2铜9优胜佳绩。
每两年举办一届“巴渝工匠”杯中国·重庆职业技能大赛,设置智能制造、电子技术等20个项目,已举办6届。
每年举办100场次以上“巴渝工匠”杯市级系列职业技能竞赛,涉及新能源、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50余个行业200多个工种。
建立世赛国家集训基地14个、市级集训基地32个。
有41所技工院校,在校生9.8万人,就业率保持在98%以上。建设实训基地102个、精品特色专业76个,校企合作单位806家。
大规模开展职业培训,2019年培训50.3万人次,完成人社部任务1.4倍,今年已开展57万人次培训。
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已累计超过10万人。
建成3个国家级职业训练院、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48个、技能大师工作室203家。
中国·重庆职业技能公共实训中心建成运营,中国(重庆)康养高技能人才实训基地、世界技能大赛中国(重庆)研修中心成功挂牌。
技能大师带徒传技28万人,全市技能人才取得技术成果和技术发明2.3万余项,创造直接经济效益70多亿元。
引进400名国际高技能专家来渝开展交流合作。
全市共有“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10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64人,全国技术能手214人。
评选出重庆英才·高技能领军人才60名、重庆技能大师20人、全市技术能手100人、重庆市杰出技能人才80人、重庆市优秀技能人才72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