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隆化一小学生参加综合实践活动 |
 |
重庆市中小学生足球联赛在南川区开赛 |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教育作为其中先导性、基础性、全局性的事业,一头连着千家万户的民生幸福,一头连着国家发展和民族未来。
“十三五”时期,在南川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市关心支持南川教育发展的各界力量支持下,南川教育事业以促进区域教育公平、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为目标,聚焦“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展实验(示范)区”“全国中小学校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创新区”“国家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等国家级项目,坚持立德树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让教育发展成为南川最大的民生工程,最亮的城市名片。
聚势赋能 队伍建设点燃发展引擎
12月初,由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市人力社保局联合主办的“时代的奋斗者”发布仪式落下帷幕,南川区水江中学教师程丽丽荣获2020年重庆市“最美基层高校毕业生”提名奖,目前为止成为南川区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获此殊荣的教师。
从大学毕业后进入水江中学工作,程丽丽从初出茅庐的“参与者”变成学科教学的“引领者”,她的成长历程也是南川区许多教师的成长缩影。
“一个国家的强盛是由教师在讲台上完成的。”“十三五”时期南川区始终秉承“兴教先兴师”的理念,从人才引进和素质提升两方面“双管齐下”,打造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过硬的“四有”好老师队伍。
一方面,南川区出台《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实施意见》,统筹调整编制,招聘引进大学专科及以上学历人才576名、研究生学历教师占比近8%,健全中小学教师队伍另案交流机制,深化“城乡交流”“学区走教”,让教师配置更加均衡、合理。
另一方面,南川区紧紧围绕“爱与责任,精致启航”理念,以创建“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示范区”为引领,对照教师职业生涯成长阶段,搭建由见习教师到专家教师的四级培训层次,构建了“国培作示范、市培抓重点、区内保全员、校本重教研”的四级互补培训体系,创新了“优秀教师研修‘四轮驱动四维整合’”“线上学习‘二元三维五环’混合式模式”“送教下乡‘一课三磨N研’”模式等多维培训模式。
5年来,南川区各项培训项目覆盖了全区68所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和学科覆盖率达100%。涌现出“全国模范教师”丁显均、“全国优秀教师”梁勇、“全国苏步青数学教育奖”获得者汪仁友等一大批优秀教师,区内教师先后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3个、市政府教学成果奖共计11个。
强基筑路 智慧教育推动一体发展
冬季的天气严寒,南川区马嘴实验学校的教室里却是一片火热朝天的气象。
跟随学校校长刘霞的指尖跳动,显示屏上的三维立体图形任意放大、缩小,变换角度,原本枯燥乏味的立体图形变换在类似游戏的演示过程中变得妙趣横生,一堂数学课变得有“知”有“味”。
近年来,像马嘴实验学校一样使用交互式一体机教学,南川区广大师生们已经习以为常。
南川区从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创新智慧教育教学模式、提升师生信息化素养、推动智慧教育试点示范建设等方面着手,全面推动智慧教育建设。
“十三五”时期,南川区教育宽带网络与重庆市教育城域网以10000M宽带连接,各级各类学校“宽带网络校校通”覆盖率达100%,多媒体教学设备配备率达100%,交互式多媒体教学设备配备率达90%以上。
作为重庆市级智慧校园创建单位,南川区隆化职中将VR、AR、3D打印等技术引入课堂,走出产教融合的创新步伐。例如学校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只需佩戴搭载VR、AR虚拟现实技术的仿真实验设备,即可足不出户,“走进”酒店、景区等工作场景进行“实地”体验,大大提高实训效果。
南川区在教育部和市教委的指导下,坚持推动中小学数字资源共建共享。2014年来,全区1.5万余名教师参与“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累计晒课2万余节,获评市级优课100余节,面向薄弱学校和贫困地区推动,有力推动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
谋深计远 教育之光照亮脱贫之路
南川区大有镇平均海拔1100米,位于高山之上的南川区大有镇中心校犹如一颗明珠,照亮800余名孩子的童年。
大有镇中心校在实施国家“全面改薄”工程中华丽蝶变,从一所典型的边远山区寄宿学校转变为一所标准化、现代化、特色化发展学校,成为南川基础教育的一面旗帜。
“教育脱贫在整个攻坚战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推动贫困地区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根本性转变。”在南川区看来,“谋教育就是谋未来。”
“十三五”时期,南川区不断完善学校建设机制,投入14.7亿元,专项用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新建学校6所、改扩建学校7所,新增校舍21.6万平方米,新增学位1.5万个,高标准、高水平、高质量通过国家督导验收;投入专项资金2亿元,标准化配套教育装备,实施改水、改厕、改厨、改照明、改桌椅板凳”五改”工程,圆满完成改薄项目。
如今的南川,最美的建筑在学校,最好的地标是校园。
在南川区教育扶贫之路上,“一个也不能少”。
2019年,南川区黎香湖镇中心校教师冉长芬因和学生李孝兰之间长达7年的帮扶故事,获评“感动南川人物”称号。7年间,冉长芬老师不仅帮助患有先天双脚马蹄内翻的李孝兰申请到公益救助,还把她当作自己的孩子悉心陪伴,帮助孩子进入隆化职中学习。
在南川,每一位像李孝兰一样的特殊学生都能得到这样的呵护和陪伴。
南川区将教师“大家访”作为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的重要举措,全面开展精准摸排,建立学生资助联席会议制度,完善学生资助体系,健全控辍保学联控联保8个工作机制,保障特殊学校教育教学。5年间,落实学生资助六大类25项,受助学生35万人次、资金3.5亿元;针对性开展送教上门3000人次,全区无一名适龄儿童因贫失学。
内涵提质 职教改革走出特色之路
南川隆化职中秉承“服务全体学生终身发展,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理念,学校以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技能人才为己任,通过创新“三全”德育、实施民族教育、深化校企合作,走出一条内涵提质的改革之路。
行走在隆化职中的校园,文明有礼的学生、军事化标准的内务、积极向上的师生精神面貌,成为校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隆化职中扎根南川大地,不仅要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更要培养合格的接班人。”学校致力于德育一体化建设,构建“三全”德育,形成处处有人管、人人有人管、人人参与管、全程有人管的管理格局。
学校以军事素养教育为抓手,通过组建一支军事教官队伍,构建一个常态化军训课程体系,建立一种军事教官参与学校管理的机制,开展系列专题教育活动,实现了职业素养在军事素养教育中炼成。
民族教育是隆化职中的另一个亮点。作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隆化职中与西南大学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下称“西民中心”)、青海省玉树州等教育部门,形成了学校为主导,高校、生源地职校协同,教育部门“内地中职班”为指引,创新形成“校地联动·四方协同”的内地西藏中职班人才培养共同体新模式。
多年来,南川隆化职中累计为贵州、四川、重庆等省市培养少数民族学生5000多人;为玉树州培养藏族学生300多名,为高等院校输送优秀大学生120多名;引领和带动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隆化职中支持民族地区教育的经验,在辽宁、湖北、湖南、贵州等7省市起到了示范引领的作用。学校2017年获重庆市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2018年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2019年荣获国务院表彰的“民族教育团结先进单位”称号。
知行合一 劳动教育拓宽育人路径
南川区青少年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金工木工馆内,孩子们手握凿刀、玻璃胶、水平仪等工具,按照各自小组设计的图纸,制作着自己的木工作品。
从认识木工工具到了解学习工具的使用,再到分小组设计图纸、按照图纸制作成品,孩子们在学习过程中既体验了劳动的艰辛和动手的快乐,也学会了尊重劳动、尊重劳动人民。
像这样知行合一、生动有趣的劳动教育实践,在南川区还有很多。
从全国教育大会的召开到教育部公布2019年工作要点,“劳动教育”重回大众视野。近年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教育部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劳动教育已然成为当下备受关注的教育热点话题。
在南川区看来,新时代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必要途径,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
“基地针对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从劳动意识、劳动体验到劳动创造进行全面布局、整体设计了丰富多彩的课程体系。”基地负责人介绍,基地开设茶艺、陶艺、沙画、环保、法治、手工等10余个模块课程,旨在让学生能从个体生活、社会生活及与大自然的接触中获得丰富的实践经验,形成并逐步提升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培养价值体认、责任担当、问题解决、创意物化等方面的意识和能力。
强体健心 体教融合奠基全面发展
强健的体魄和心理是“五育并举”的前提,面向未来的教育一定要让孩子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积极的心态。南川区树立“育人为本、健康第一”的理念,以全区各中小学开展学生全员参与体育、艺术活动(简称“两大全员活动”)“体育特色学校创建工程”和“体育名生培养工程”“2+2项目活动”“阳光体育大课间”为抓手,全面加强学校体育工作。
南川区隆化一小基于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在开齐开足体育艺术课程的基础上,创设丰富多彩的体育艺术社团、实施特色阳光大课间、举办体育节和艺术节,保障每天不少于一小时体育运动,每位学生习得两项体育运动技能和一项艺术特长,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南川区各学校每年举办一次全体学生参与的运动会(体育节)、艺术节,让每个学生都享有展示特长和才华的机会,形成“校校有活动、人人都参加”的局面。
2014年,水江镇大桥小学以“提升学生身体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出发点,从室外2张乒乓球桌起步,逐步建立起450平方米的室内乒乓球馆,构建起面向全校的普及性校本课程,搭建起校级乒乓球梯队。多年来,学校不仅连续多年包揽南川区中小学生乒乓球比赛冠军,学生身心素质更是在体育运动中大幅提升,体育成为推动学校发展的特色项目。
近5年来,南川区在校学生体质健康达标率均在99%以上。
陈明鑫 覃燕 图片由南川区教委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