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学生们在进行力量训练 |
 |
分组讨论绘画技巧 |
 |
汽修实训 |
 |
幸福快乐的幼儿园生活 |
巴南区优先发展教育,坚持“宜学巴南,品质教育”理念,致力打造教育强区。
有梦想就有追求,敢创新就有突破。
始终把老百姓的“满意度”放在心头,加大投入、学前普惠、就近入学,绘就了教育优先发展的动人风景,擦亮了教育公平的温暖底色,让“出门就是好学校,读书不用去远方”成为现实。
牢牢把教育质量的“生命线”抓在手上,立德树人、机制改革、师培师训,形成了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德育品牌,彰显了集团化办学促优质均衡的品牌效应,练就了一支德艺双馨的教育尖兵,让“宜学在巴南,品质铸未来”成为可能。
务实求真、敢于担当、创新突破,这正是巴南人办教育的态度。在过去5年间,巴南教育人用毫不懈怠的教育执着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交出了一份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答卷。
教育优先 让家门口的好学校多起来
“孩子每天都很喜欢上学,学校不仅有标准化设施设备,而且由重庆市示范小学鱼洞四小领办,教育质量我们放心!”家住协信星澜汇小区的家长,对新建成的箭滩河小学赞不绝口。据悉,今年秋季,巴南区就有3所新建公办小学投入使用。
教育决定着巴南的今天,影响着巴南的未来。一直以来,巴南区委、区政府始终带着责任和感情抓教育,坚持教育优先发展。
巴南区全面实施“两类”学校改造工程。编制了5年改薄规划实施方案,累计投入资金2.2亿元,加快改扩建农村两类学校学生宿舍、食堂,完善安全饮水、伙房、卫生厕所等设施设备,完成716个改薄项目。
统筹市级专项资金1.77亿元,用于中小学幼儿园校舍维修和设备购置。安排全面改薄补助资金约4亿元,全区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累计投入资金约1.57亿元,为新建学校配置设施设备和其他学校增配、改造设施设备。
以信息化助推教育现代化,2018年完成全区教育城域网标准化改造。完成12所新校装备建设,为37所学校改建1128套班班通、14间计算机教室,为17所学校新建17间录播教室。67所学校无线网络接入区级实名认证,接入市教育宽带网,建立渝教云10G通道。完成巴南教育视频云系统建设,构建起数字资源公共服务体系。
一个个数据、一件件实事……巴南教育福祉实实在在地体现在学校完善先进的设施设备上,渗透进孩子快乐上进的笑脸上。
民生普惠 让老百姓的心暖起来
欣欣刚到巴南区特殊教育学校的时候7岁,注意力不集中,一刻也坐不住。陶老师找症结、开药方,通过建立信任感,将课堂设计做到个别化,让曾经那个脾气差的“小邋遢”仿佛变了一个人。
巴南区特殊教育学校成立于1991年。2014年,在巴南区委、区政府和区教委的支持下着手筹建巴南区特殊教育资源中心,不断完善特殊教育专业设备、硬件设施,常态化开展特殊教师集中培训、专题培训等,将特殊教育工作做出了水平。
“教育路上一个都不能少。”这是巴南区教育人铿锵有力的教育承诺。据巴南区教委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巴南区瞄准薄弱,聚焦特殊,推进教育促公平。
普惠性幼儿教育是当前老百姓最急需的民生保障之一。巴南区近5年通过改扩建、移交、回购等方式,加快学前教育“幼有优育”步伐。现有幼儿园238所,普惠性幼儿园201所,新增普惠性幼儿园81所,在园幼儿28716人,普惠覆盖率达78.93%。
贫困留守儿童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群体,巴南区完善农村在校留守儿童结对帮扶关爱机制建设,各学校已与2251名农村留守儿童结成帮扶对子。在随迁子女入学问题上,巴南区发布《巴南区义务教育阶段流动人口子女入学登记办法》,利用中小学招生登记网络平台,确保流动人口子女顺利入学。
对于身患残疾的学生,巴南区采取特殊教育学校就读、随班就读、送教上门等方式,给予他们极大关怀和温暖,全区6—14周岁三残(视残、智残、听残)儿童少年479人,入学479人,入学率达100%。对于贫困学生群体,巴南应资尽资、应报尽报,全区发放各类资助资金3.91亿元,惠及学生34.27万人次,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
立德树人 塑根铸魂创品牌
“中国梦,像蜜桃,想吃要摘跳一跳;中国梦,香喷喷,美梦成真靠打拼……”
界石小学师生人人张口就来的界石儿歌,不仅让孩子们唱出了文明礼貌、自信优雅,还提供了德育新范式,其“儿歌育德”被评为重庆市德育品牌。
全国教育大会指出,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巴南区创新突破,把德育教育融入学校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变枯燥的说教为鲜活的课程和活动,让学生在润物无声的点滴间,受到良好的熏陶。
巴南区以课程为引领,助推全区德育工作。巴南从区教委到基层学校都极其重视德育活动的开展,“崇尚英雄,精忠报国”“向国旗敬礼”“我们的节日”等主题教育活动,引领学生健康成长。还积极推进社会实践教育,有序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暨研学旅行活动,以及创卫、生态文明等志愿者活动。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巴南德育实践不仅滋养了一个个巴南学子,还荣获“重庆市研学旅行先进区”称号,区综合实践学校获评全国中小学国防教育示范学校,德普外国语学校获评市级研学旅行先进学校,成功创建9个社会实践教育基地。
令人期待的是,今年巴南区在全市率先启动制定了《巴南区新时代中小学幼儿园养成教育行动计划》,着力构建方向正确、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学段衔接、学科融合的养成教育工作体系,努力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大德育工作格局。
模式改革 集团化办学催开优质花
教育强,则城市兴。
近年来,老百姓对巴南教育认可度越来越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巴南区在全市率先启动集团化办学探索,通过顶层保障、管理创新、孵化再生、融合发展等改革举措,加快新优质学校裂变,加速城乡教育一体化进程。
区委、区政府分管领导“挂帅”的领导小组和区级各部门统筹合力,先后出台了《中共重庆市巴南区委关于全面深化改革有关问题的决定》等文件,并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了全区齐心合力办教育的浓厚氛围。
在经费投入上也绝不含糊,巴南区设立集团化办学专项经费并纳入财政预算,落实资金近300万元,为集团化办学干部教师培训交流、课题研究、跨校区教研等项目实施提供保障。全区还从“集团组建”“经费保障”“干部管理”“师资交流”“名师培养”“退出再生”“考核激励”等方面完善相应配套制度改革,推动集团化办学落地落实。
“办一所,优一所;成熟一所,放手一所;再带动一所,再成熟一所。”这成为巴南集团化办学效果的写照。
几年间,巴南小学、星澜汇小学等一批新建学校迅速跻身优质学校之林,界石小学、接龙小学等一批农村学校走上了特色发展之路。各集团学校师生参加国家级、市级各类比赛竞赛获奖达1.5万余人次,发表文章1.2万余篇,编写著作100余部。城乡之间、校际之间的办学差异正在逐步缩小,全区优质教育资源快速增量。
强师赋能 挺起品质教育坚实脊梁
“从踏上语文教学岗位那一天起,我就给自己立下了做一名让儿童喜欢的教师的目标,努力从一名‘文学爱好者’转变为‘儿童文学引路人’。”这是巴南区鱼洞第二小学校教师雷雨坚守的教育初心。从2017年起,雷雨借助网络平台开展服务于师生的公益性课堂,惠利数千人。
“享受语文”是重庆市实验中学教师易家志的教学追求,他善于调动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点拨引导,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形成了“活动课堂,快乐语文”的教学风格。敬业乐业,推陈出新让易老师受到孩子喜欢以及各方肯定,2020年获得“重庆五一劳动奖章”。
对于巴南区而言,教育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教师是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氛围的营造、制度的保障,让巴南教师以扎实的学识、良好的师德师风受到社会一致赞誉。
巴南区将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首要标准。通过建立师德负面清单,完善师德评议、考核制度,坚持师德问题督办责任制、加强师德社会监督、强化师德学习教育、开展师德主题活动、评选先进典型等,把严格制度规范和日常教育督导结合起来,突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师德养成,营造风清气正的师德环境,让教师以高尚的德行,润物细无声地影响学生、引导学生。
实施“名师、名校长工程”。加大名校长名师工作室建设力度,共建成名校长、名师、名班主任工作室21个,培养学员988人;建立名师、名校长研修、考核、奖补制度,实施动态管理;遴选培养对象,结对专家教授,开展名师针对培养;加强名师梯队建设。如今,巴南区已经形成了“区级骨干教师—区级学科带头人—市级骨干教师—市级学科名师—特级教师—市级学科带头人—重庆名师”的“金字塔型”巴南名师梯队,数量占全区教师的12%。
数说>>>
数说巴南教育“十三五”
采取政府投资、开发商出资、平台公司筹资等方式,累计投入30亿元,新建学校25所,新增786班、39410个学位,缓解了城区入学矛盾。
全区发放各类资助资金3.91亿元,惠及学生34.27万人次,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
共有普惠性幼儿园201所,新增普惠性幼儿园81所,在园幼儿28716人,普惠覆盖率达78.93%。
参加体育竞赛获全国冠军10余人次、市级冠军43余人次,参加市级各类艺术比赛获团体及个人奖2000余个。
创建全国中华优秀文化传承学校1所,国家及市级文明校园6所,市级以上科技、艺术特色学校69所,市级以上社会实践基地19个,市级以上校园足球特色学校15所,全国及市区级青少年校园网球、篮球等特色学校43所。
何霜 姚兰 胡忠英 图片由巴南区教委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