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
实现中国梦,希望在人才,基础在教育。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强调,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部署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体系的主体框架基本确立,一些长期制约教育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得到破解,一大批基层改革创新的经验做法不断涌现,教育面貌正在发生格局性变化。
在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进程中,我市围绕服务国家战略、城市战略需要,聚焦人民群众所急所需所盼,着力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大力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奋力开创教育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用今天的改革为明天铺路,重庆勇毅笃行、行稳致远。
做好改革必答题
全市教育面貌发生格局性变化
截至2019年,全市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到89%,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99.93%,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8.46%,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9%。
全市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任务顺利推进,来自基层改革创新的经验做法大量涌现,破解了一大批长期制约教育事业发展的“瓶颈”问题。
深入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动能澎湃,全市教育面貌发生格局性变化,这一现象背后,是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的有力牵动。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重庆始终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大力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行动计划,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上全面保障。为深入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市委、市政府多次对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工作作出指示、提出要求,多次研究教育领域重大改革事项,确保我市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健全党领导教育工作的体制机制是改革的必答题。
重庆市委成立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的领导体制。市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设立教育体制改革专项小组,统筹协调全市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工作,有力有序推进各项重点改革。我市还建立起市委、市政府领导联系高校制度、定期开展领导干部上讲台活动,引导广大师生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面上布局、点上发力。
近年来,我市持续健全学校党建工作机制。建立起由区县党委教育工作部门统一领导的中小学和民办学校党建工作管理体制,健全高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向全市26所民办高校选派党组织书记、政府督导专员;同时大力推进高校党建质量提升改革行动,创建全国党建工作示范高校1所、标杆院系4个、样板支部38个、“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2个。
做好改革多选题
立德树人根基更牢方式更多元
让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归根到底就是立德树人。
通过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重庆探索出更多元化、更有意义、更有意思的路径培根铸魂、启智增慧,让立德树人根基更加牢固。
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立德树人全过程,重庆打出“组合拳”。
以创新为引领,建设“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和院系12个,打造精品项目22个。推进思政课教学讲义标准化、教学资源可视化、教学方式立体化、教师队伍专业化改革,建成7个市级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和5个市级思政课重点教学科研机构,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被命名为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
以制度作保障,制定贯彻落实教育部等8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工作台账,制定全市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培养规划,按规定配齐配强高校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队伍,落实高校思政工作队伍待遇。
以活动促成长,在全市高校开展“学习新思想千万师生同上一堂课”等系列活动,在全市中小学开展“学习新思想、做好接班人”主题活动,持续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除了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我市还纵深推进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贯穿于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阶段。
与教育部签订学校美育改革和发展工作备忘录,成立未成年人劳动教育联盟,制定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和加强中小学艺术教育工作的意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实施意见、中小学美育改革和发展行动计划……这一系列举措为“五育并举”创新而深入地推进提纲挈领。
目前,我市共有国家级体育特色学校1096所,全国校园足球特色试点区(县)3个,全国校园足球特色改革试验区1个。45所学校获教育部命名全国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建设国家级中华文化传承基地2个。
做好改革巩固题
教育治理能力水平实现大提升
2020年,疫情防控、就业保障给教育系统带来了考验。
为有力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在“停课不停学”期间重庆创新网上授课模式,网课实现全覆盖。通过强化高校就业服务保障,重庆高校毕业生总体就业率超过85%,居全国前列。这两个鲜活的案例折射的是什么?
一方面折射出重庆教育信息化水平。
近年来,全市教育系统认真落实教育部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和我市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行动计划,积极发展“互联网+教育”,打造出重庆市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平台、重庆市职业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重庆市基础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为提高教育质量,推动线下教育和线上教育的融合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一方面折射出重庆教育就业服务力。
牵头引领高校做好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工作,例如开展专项摸排,建立未就业毕业生实名清单,放开线上线下各类登记服务渠道摸清就业需求。又如开展职业规划、职业体验、求职技巧等针对性职业指导。再如对建档立卡贫困家庭、零就业家庭、残疾和就业困难的毕业生进行专项帮扶。
这两方面聚焦到一个点,折射出的就是我市教育治理能力水平的不断提升。近年来我市从多个方面进行改革为新时期教育发展巩固了基础。
通过深化教育投入机制改革,我市保障财政性教育经费做到两个“只增不减”。通过构建系统化育人、多样化办学、法治化管理、立体化保障“四位一体”教育基础性制度体系,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
例如,出台《重庆市教育督导条例》后,中小学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实现全覆盖,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小学素质教育督导等常态化开展。
改革指向精准,行动不止于此。
我市大力推行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全面下放63所市属高校教师职称评审权,促进教师队伍发展。出台进一步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配套制定多个实施细则,推动民办教育前行。
做好改革抢答题
教育加速为经济社会发展赋能
中国科学院大学来渝办好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重庆学院,聚焦重庆发展需求,致力为重庆科技创新、产业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清华大学来渝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将在战略决策咨询、科技创新、“双一流”建设、人才交流与合作、产学研协同5个方面开展深度合作。
截至2019年年底,重庆累计引进国内外知名高校、院所、企业达到65家,包括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同济大学等,与在渝高校联合举办人工智能、微电子和软件等学院,进一步夯实了创新发展的人才基础。
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教育,须起到更好的基础性、先导性作用,加速引人、聚人、育人,为经济社会发展赋能。
外引智、内塑质,深化产教融合,重庆敢试、敢拼、敢闯。
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重庆大力推进“双一流”建设,出台《关于加快高校特色发展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实施意见》《重庆市高等教育发展行动计划(2018—2022年)》等一系列支持政策,累计投入支持资金超过40亿元。
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发展。重庆与教育部签订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备忘录,出台《重庆市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实施意见》《重庆市职业学校校企合作实施办法》等一系列政策。10所高职院校入选国家“双高计划”建设单位,数量居全国第六、西部第一。
既要服务重庆发展,更要服务国家战略。
据了解,近年来我市不断提升教育对外开放水平,与教育部签署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国际合作备忘录,共建4个中外人文交流教育实验区和2个行业中外人文交流研究院。全市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达到66个。
今天的重庆正在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教育角色至关重要,将为育新机、开新局提供更强大的智力支撑和人才支持。
亮点>>>
█ 推动学前教育普及普惠
出台全市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措施,学前教育作为民生实事,纳入区县实绩考核内容。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幼儿园,治理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截至2019年,全市学前教育普惠率达到81.6%。
█ 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
大力推进义务教育集团化、学区化办学改革,实施覆盖面达到60%。着力缩小城乡义务教育差距,11个区县已全面消除“大班额”现象。
全面实施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平稳推进义务教育公办和民办学校同步招生,对报名人数超过招生计划数的民办学校,全部实行电脑随机摇号录取。
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改革,谢家湾小学改革成果荣获教育系统首个中国质量奖,巴蜀小学改革成果荣获2018年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
█ 推进普通高中特色发展
大力实施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计划和发展促进计划,全面启用新课程、新教材。完善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方案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实施高中创新人才培养“雏鹰计划”,累计培养学员3029名。
何霜 刘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