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产城融合 摄\陈亮 |
 |
云巴 |
 |
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 摄/陈亮 |
 |
璧山国家高新区内厂房林立 摄/曾清龙 |
 |
重庆高新技术产业研究院 |
 |
璧山发力智能制造和信息技术等主导产业 摄/曾清龙 |
 |
重庆热谷机器人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工人组装机械手臂 摄/曾清龙 |
 |
工人在蓝黛6AT变速器生产线上忙碌 摄/曾清龙 |
9个月时间,对于一座城市意味着什么?
今年3月17日,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四川重庆党政联席会议第一次会议顺利召开,市委、市政府作出“尽快把战略要求转化为战略行动,加快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决策部署。
自此以来,从大学城(璧山)双创生态社区首期10万平方米投用,到西部(重庆)科技创新小镇、重庆产教融合生态区(大学城西区)、西部(国际)数字经济产业生态区相继动工开建;从重庆高新技术产业研究院成功孵化10家科技企业,到重庆康佳光电技术研究院完成近600项有效专利提案;从比亚迪首款“刀片电池”量产,到全球“云巴”线首发……不到9个月时间,一批标志性科技成果竞相涌现,一批科技创新平台迅速集聚,璧山开放型创新生态加快形成,科技创新之城建设取得重要的阶段性成果。
如今走进璧山,一幅高质量发展的画卷正全面铺展开,面对新时代发展要求,璧山已奔跑在路上。
以平台建设提升“策源力”
创新创业平台不断夯实
6月5日,比亚迪推出的“黑科技”刀片电池在重庆璧山正式亮相发布。
在今年的全国科技创新浪潮中,这样的璧山“高光时刻”频频出现:全球首发“云巴”线、全球首创3.25英寸MicroLED显示屏、柔性薄膜等多项重大科技成果上,璧山都做出了重要贡献。
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没有捷径。据璧山区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瞄准全球前沿、补短板拉长板,璧山通过建好3种不同类型的科技创新平台,从科技成果转化、创新创业服务、技术创新研发三个方向同时发力,倾力打造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
筑牢“最先一公里”地基。以强化技术创新为目标,璧山着力提升创新策源力,今年以来实现新增市级研发平台8个、区级研发机构6个,新增新型研发机构5家,区级及以上研发机构达到172个;培育了力合清创、璧山创智工场、璧山高新区新型电子信息孵化园3个平台申报市级孵化器,拥有市级及以上众创空间、孵化器8个。
广拓“最后一公里”空间。聚焦培育“芯屏器核网”全产业链,围绕关键核心技术和多领域,创新的种子在这里发芽、壮大——今年以来,璧山高新技术产业研究院发挥科技改革试验田作用,探索了一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新路径,引入柔性薄膜、中创鼎新EPET等科技项目,成功孵化了平创半导体等10家新科技企业,获取意向订单超1亿元,实现在孵项目36个;重庆康佳光电技术研究院建成投入使用,已汇集行业专家300余人,完成近600项有效专利提案;重庆大学璧山先进技术研究院在璧山注册登记类事业单位,吸引30余个科研团队落户……
如今的璧山,各个平台正实现着各有所长、各有所成。截至2020年底,预计全区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例达2.85%;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1件,年均增长实现14.5%。
以深化改革点燃“新引擎”
创新创业环境不断优化
制度创新是支撑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牛鼻子”。今年以来,除了创新创业平台的不断夯实,璧山还着力破除制约创新发展的机制障碍,放体制、聚人才、谋布局、优环境。
体制机制上,核心是“放”,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今年以来,璧山区委、区政府下发了《关于大力推动科技创新的意见》,制定出台了《璧山区鼓励科技创新二十五条政策(试行)》,开展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政策宣传培训集中活动5次,发放政策资料上千册,累计约2000人次参与。
人才政策上,关键是“聚”,市区联动效应加强。今年以来,璧山与市科技局召开2020年科技工作会商会议,在人才团队“一企一策”支持、合作组建高新技术股权投资基金、大型孵化器建设、共同举办西部(重庆)科学城双高赛等方面取得积极进展;组织12家企业申报重庆英才——创新创业领军人才项目,引进10名博士研究生和100余名硕士研究生,让有作为、有贡献的科研人员实现“名利双收”。
前瞻布局上,重点是“谋”,把握创新主战场。据璧山区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按照区委、区政府部署,璧山产业转型坚持突出重点,加快建设规模体量大、成长性高、引领性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在现代工业、现代服务业、大健康产业等重点领域,全力以赴、做大做强。
营商环境上,抓手在“优”,对标最高最好。今年以来,璧山加大“企业‘吹哨’、部门‘报到’”互动机制推进力度、搭建“企业之家”交流新平台,在发挥企业帮扶“资金池”效用、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实施行政执法“零检日行动”等方面做出探索和尝试,松绑企业的创新压力,让营商环境和科技创新形成良性互动。
如今的璧山,种种措施让这里创新创业环境为之一新,企业创新显露精彩。截至2020年底,全区新培育入库科技型企业333家,累计达到822家,新培育154家科技型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预计超过220家。
以开放协同打造“强磁场”
创新创业引力不断增强
作为重庆“西扩”第一站、西部(重庆)科学城“一核四片”中的“一片”,近年来璧山已成功获批“科技部科技服务业试点单位”、成功创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区,国家农业科技园通过验收,璧山高新区快速发展,在国家级高新区排位上升35位……正逐渐成为我市科创资源高度集聚的地方,成为吸引创新的重要引力。
“2020年对于我们来说,最重要的选择就是走出高校,落户璧山。”重庆鼎旺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重庆文理学院教授李璐说,璧山对科技环境生态的重视,让他和他的团队将这里作为柔性光电膜科研成果转换的的重要阵地,如今同他一样来自全市各大高校的科研团队还有。
筹划在全市范围产教研的合作,璧山已设立了重庆高新技术产业研究院等一大批转化平台,启动建设了重庆产教融合生态区(大学城西区),联合77家骨干企业组建璧山区企业科技创新联盟……
除此之外,璧山的开放式创新,不但对内开放,也对外开放,让创新的“朋友圈”可以在更大范围内集聚、配置创新资源和要素。
伴随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立足成渝地区协同科技创新,璧山按下了“加速键”。
政府搭台,市场主导,企业唱戏。今年以来,从璧山高新区与四川广安比亚迪云轨西南生产基地围绕补链强链,共同做强做大云巴项目展开合作,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科技创新联盟正式落户,从引进四川新尚集团“新创智谷项目”、新希望集团“数字科创园项目”、希望教育集团“高职院校项目”、天立教育集团“K12教育和高职院校项目”等项目,到引进国科量子打造量子保密通信网络“成渝干线”……璧山正打造集聚成渝创新资源的“强磁场”、创新成果的“原产地”。
如今的璧山,不断的尝试正让合作共生、协同共进成为现实。
“站上新的台阶,璧山将以更大的决心和力度抓住关键环节,聚力突破、加速前进,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高质量发展和国家创新驱动战略的贯彻实施作出更大贡献。”璧山区相关负责人表示。
链接》》
什么是“1+3+N”科创体系?
“1”即打造大学城创新生态区,借助重庆大学城创新资源,以西部(重庆)科技创新小镇、重庆产教融合生态区、大学城创新生态社区为载体,构建文化生态、人才生态、研发生态、产业生态、金融生态五个生态”,创建科技创新联盟,推动跨界融合、协同创新,形成引领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升级、引领人才集聚的创新生态。
“3”即建好3种不同类型的科技创新平台,通过建好以重庆高新技术产业研究院为代表的科技成果产业化平台,以重庆康佳光电技术研究院、比亚迪动力电池研究院为代表的专业技术平台,以重庆大学璧山先进技术研究院为代表的“政产学研”融合平台,实现从原始创新、基础研究、成果孵化三个方向同时发力,打造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
“N”即推动若干企业自主创新。通过大力实施“企业成长计划”,建设数字工厂、数字车间,用智能化为产业赋能,推动企业转型升级;采取“后补助”等资助方式扶持创新活动;鼓励民营企业建立研发机构等方式实现企业创新出彩。
王琳琳 龙搏 苏洪成 图片除署名外由璧山区委宣传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