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杨铌紫 实习生 李丰耘)近日,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被评选为全国文明校园。从全市文明校园走向全国文明校园,这所学校仅用了一年的时间。该校的主要经验是,组建“心理支持加油站”,校内校外联动,发挥专业优势助力抗疫。
“在这一年中,我们以党建工作、思政工作、教师队伍建设、阵地建设为抓手,打造党建特色品牌工程,多形式开展思政教育、校园创新活动,为校园文化注入时代新风、培养更多的时代新人。”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党委书记任波说,文明校园的创建不应该停留在“纸”上,而应该跳出框架,落地校园和校外。
在今年疫情期间,该校充分发挥民政社工专业优势,组建了以国家一级心理咨询师张夔为负责人的“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张夔战疫心理支持加油站”,并汇集了20多位心理咨询师、社会工作师,专门面向医务人员、患者、患者家属,推出电话网络心理咨询、家庭咨询、社区工作咨询、社区居民防疫宣传及咨询等特色服务。
“刚开展线上服务的时候,大家都处于居家隔离这样一个非常规状态,如何取得医务人员、患者、患者家属以及社会大众的信任非常重要。”张夔回忆道,“一些居民经常抱怨某些环节没有处理好,防护措施做得不到位,处于比较恐慌的状态,部分志愿者虽热情满怀,却盲目参与。”
张夔说,通过“加油站”,大家深入了解后发现,之所以出现这种情绪,主要由于居民接触抗疫的信息量太多,无法筛选和理性辨识;抗疫一线的工作人员工作量大,时间长,工作压力大,得不到有效的舒缓;学校延迟开学,家庭中的小孩学习无法保障;老年人平时喜欢外出散步,久居家里增长了厌烦情绪,家里矛盾增多。“居民对疫情大局的理解和现实隔离生活感受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很多时候,大家对抗疫的支持力度大、信心足,但是在日常生活当中却不能寻找有效的舒缓办法。”
对此,他们提供的线上服务成为隔离期间的“润滑剂”。比如,为了让防护人员工作更有效,服务团队主动为20多名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物业管理公司、社会组织工作人员等送去关怀慰问,针对他们工作强度高、工作压力大、心理情绪不稳定的情况给予及时疏导;同时,通过微信、QQ把在线咨询信息、心理防护资源、焦点问题解答发送给街社干部,为他们及居民提供心理防护支持。
张夔告诉记者,让隔离变得没有距离的关键,就是要把专业的服务与居民的实际需求直接联系,让一线的工作者得到支持与关怀,让更多居民感受到社会工作的温暖与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