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正出新 打造群众满意医院
第020版:卫生
上一版 下一版 
守正出新 打造群众满意医院
    
 
重庆日报 | 重庆日报农村版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0 年 11 月 30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重庆医药高专附一院(市职防院、市六院):
守正出新 打造群众满意医院

    医院新门诊大楼

    党员志愿者为群众服务(资料图片)

    职业病科主任王永义在城口尘肺病康复站查房带教

    医院组织专家团队前往黔江区金溪镇开展扶贫义诊(资料图片)

    医院便民自助挂号智慧终端

  72年前,硝烟弥漫的淮海战役中,诞生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中原卫生部直属医院二所。随后解放大西南时,该院随军来到重庆,成为西南人民革命大学附属医院和中共西南局党校医院,后更名为重庆市第六人民医院。1958年,医院响应国家号召,迁址綦江支援国家钢铁建设,1991年,随着国家三线建设政策调整,医院迁回南坪,逐步发展成为如今的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附属第一医院(重庆市职业病防治院、重庆市第六人民医院)。

  跨过时间长河,重庆医药高专附一院(以下简称“市六院”)披荆斩棘、一路向前,目前正以职业病和中毒救治为特色,以创建综合性“三甲”医院为推进器,向着成为学科健全、医术精湛、群众满意、综合优势明显、专科特色突出的区域医疗中心阔步迈进。

  A 用担当回应百姓期盼 老医院开启逐梦新征程

  “老人家,这里测体温,前面那里登记您的健康码,进医院后不要取掉口罩。”昨天,家住南岸五小区的张建国老人又到市六院复查高血压。轻车熟路的张老笑呵呵地对护士说:“知道,知道。”上午9点,在明亮的医院大厅里,已经有很多患者在挂号或者咨询,电子分诊平台前也站满了人。

  张老常住五小区,对于市六院很熟悉。“南坪这一块,就一个六院,附近的人要是有个三病五灾的,都会选这里来看病,很方便。实话说,几年前的六院可没这么好,那时候真要生个大点的病,还得往别的医院跑,费时又费力,所以我们对六院是‘又爱又恨’。

  就在这几年,医院完全变了个样,新门诊大楼启用了,环境焕然一新,科室齐全了,专家和设备都比以前多多了,也是个像模像样的大医院了。”

  “就拿我这高血压来说吧,过去就只是来开开药,医生也不怎么问。现在完全不一样了,医生每次都看得很仔细,还要结合以往的病历调整用药。这一年多时间,是我血压最稳的时候了。”张老对市六院的看法改变并不是特例。在2014年,该院的群众就医满意度,尚低于国家平均水平,而去年该院门诊患者与住院患者满意度均已超过国家患者满意度平均水平。

  满意度逐步提升的背后,是医院综合服务能力的逐渐提升。

  医院院长刘永生介绍,随着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市六院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如何不断提高医院综合实力,不断提高群众就医满意度?那就要顺应时代要求,回应群众期盼,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

  医院从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人事薪酬制度、医保支付制度、医疗服务模式等多个方面不断破题,逐步破除不适用的旧机制,建立起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的运行新机制。

  “在市区两级卫生健康委的大力支持与指导下,医院于2017年4月启动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创建工作。”该院党委书记邬亮介绍,医院坚持“服务赢得信任,发展凝聚人心”的办院理念和“仁心仁术、至善至诚”的服务理念,以党建为引领,将改善服务、优化医院环境及优化就诊流程、提升患者满意度列入医院重点的专项工作,把创建以职业病和中毒为特色的国家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做为提升服务能力的一次大考,医院发展迎来“质的飞跃”。

  目前,该院基础设施完善,拥有编制床位800张,包括核磁共振、128排CT在内,价值约1.7亿元的先进医学装备3000余台。医院重庆市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成功获批,也为医院科研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提供了强大助力。医院综合救治实力不断提升,现能较好地满足群众多元化的就医需求。

  B 阻击疫情践行医者初心 尘肺病康复交上满意答卷

  2020年初,新冠疫情发生,国内疫情防控情况复杂而严峻。市六院全面展开疫情防控工作,严格落实各项防控举措,领导班子科学研判、统一指挥,医务人员坚守岗位、担当作为,构筑起抵御疫情的严密防线。

  与此同时,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的部署,重庆迅速响应,广大医务人员白衣执甲、逆行出征支援湖北。市六院先后派出4批共40名医务人员,随重庆援鄂医疗队火速支援疫情较严重的孝感市中心医院、武汉沌口方舱医院、武汉金银潭医院,派出3名医务人员支援重庆市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中心(本市新冠肺炎病例定点收治中心)。

  他们中有冲锋在前、勇作表率的党员同志,有稚气未褪、青春洋溢的“90后”,有放弃假期、火速返岗的夫妻搭档。未知前路,犹不惧生死;砥砺而行,亦不畏崎岖。白衣战士们不畏艰险、挺身而出,奋战在抗击疫情主战场上,用实际行动践行了救死扶伤的初心使命,诠释了“白衣天使”的责任担当。他们不辱使命、不负重托,最终圆满完成救治任务,顺利凯旋。

  医者初心,不仅仅体现在疫情当前,作为以职业病救治为特色的医疗机构,医院致力为全市尘肺病患者提供便利、舒适的救治和康复环境。由于尘肺病患者多分部在区县,他们大多活动不便且经济困难,每到医院治疗一次都需要耗费大量精力财力。

  2019年,重庆市积极响应党和国家政策要求,结合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际情况,先行先试探索基层尘肺病患者的康复治疗模式,制定了重庆市尘肺病康复站建设方案。在国家、市卫生健康委的指导下,市六院积极参与康复站建设工作,依托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试点建设20个尘肺病康复站。

  在奉节县鱼复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尘肺病康复站,尘肺病二期患者57岁的黄尚权(化名)正在进行运动训练。“刚来的时候只能走318米,经过训练,现在能走415米了。”进站后,通过呼吸康复训练以及药物治疗,黄尚权耐力明显增加,他甚至直言“今年感冒都比去年少了”。

  据介绍,建成的20个尘肺病康复站,正在为我市4万余名尘肺病人提供免费的康复训练,这一模式也得到国家卫健委等相关部门的充分肯定,并在全国尘肺病康复站试点工作电视电话会上被推广。

  据市六院康复医学科主任汪为介绍,尘肺病人普遍丧失劳动力,身体饱受疾病折磨,还面临着较大的经济负担。市六院主动作为,创新性提出了在基层医疗机构建设尘肺病康复站的特殊公益医疗模式,让尘肺病人集中进行康复训练,动态监测病人病情。

  国家卫生健康委职业健康司相关负责人表示,按照《尘肺病防治攻坚行动方案》的要求,国家卫健委、财政部将支持全国29个省级单位试点建设320个康复站。尘肺康复站从最初的试点建设,到如今的全国铺开,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尘肺病患者因此受益。市六院作为职业病防治院,为尘肺救治与康复工作交上了满意答卷。

  C 推动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 让公立医院回归公益性

  近年来,市六院坚持以党建为引领,将加强党的领导和完善医院治理统一起来,使党委发挥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促改革、保落实的领导作用,以党建引领医院改革发展,抓好党建规范化建设及质量建设,打造支部阵地建设,构建党建传播平台。

  “人民医院为人民,这就是我们党建的核心思想。”该院党委书记邬亮介绍,“我们把支部建在科室,重点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不断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建立起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他们敢扛事、愿做事、能干事、能被群众认可,为医院更好地服务群众、服务患者打下坚实基础。”

  “风清气正,也让我们的队伍更有战斗力。”邬亮说,通过党委领导保方向、党建引领保服务、制度建设保长效的党建思路和举措,全院医护人员为人民群众服务的思想高度凝聚,大家劲往一处使,业务水平、科研能力迅速提升。目前,医院承担国家科研课题7项、省级科研课题28项、市级科研课题26项,获批实用新型专利总数6项,参与编写学术专著15人次,发表ISSN、SCI论文数284篇。

  这些成果,正快速地转化成为医院打造“以病人为中心”的公益性医疗服务体系核心力量。“‘以病人为中心’,这就要求医院必须回归公益性,真正做到让群众看得起病、方便看病、看的好病。”邬亮表示,党建提升队伍向心力,向心力提升业务能力和责任担当,而这一切又完美反哺给了患者,让患者在就医过程中有获得感、幸福感,就是最大的公益性。

  突出公立医院的公益性,一直是市六院党建的重要工作。“以党建引领提升服务水平和追求医院公益性是相辅相成的。”据邬亮介绍,自2017年8月10日全面推开公立医院综合改革以来,医院对标对表推进综合医改工作,切实减轻了患者就医负担,门急诊人次平均收费水平2018年、2019年连续两年负增长,低于委属医院平均收费水平;2019年出院者平均医药费用增幅远远低于委属医院2019年的平均费用增幅。

  同时,该院还以志愿服务为载体,组织起100余人的党员志愿者和青年志愿者,承担门诊导诊、社区医药服务、为老服务等常态化工作,持续广泛开展社区义诊、科普宣教、敬老院查房、扶贫乡镇志愿者活动等,范围涉及万州、黔江、奉节、石柱等多个区县,深受群众好评。

  D 推进医院信息系统建设 智慧医院改写就医格局

  “方便多了,不用站这里排长队等候,还节省了不少时间。”昨天,在市六院门诊大厅里,刚拿完药的郑女士说,她因为慢性支气管炎经常到这里来复诊,相比以前大概要花半天时间的就诊流程,如今从她在微信公众号上预约挂号到线下取号就诊,再到扫码缴费取药,全程还不到一个小时。而这一切,得益于市六院于今年8月上线了全新的医疗信息系统,各种方便、快捷的服务凸显出智慧医院建设的初步成效。

  “院领导对智慧医院建设项目十分重视。”市六院信息科主任杨晓晗说,“自医院今年3月下旬启动智慧医院建设伊始,院党委、院领导班子高标准高要求,提出智慧医院建设的战略目标,要求建立覆盖全业务全流程的智慧化闭环管理系统。”

  “从患者预约挂号开始,整个就医流程都变得智能化。”杨晓晗表示,目前,市六院的智慧医疗系统已上线70余种服务,实现了预约诊疗、移动支付、结果查询、报告推送等多种便捷服务。下一步,市六院还将落实社区诊疗、送药到家等智慧化服务。

  “除了给市民带来更方面、快捷的就医体验,智慧医院的建设更是给医护人员提升了工作效率,同时更加保障了患者的诊疗安全。”杨晓晗说,以前患者做完检验、检查之后,需要医生到对应的检验、检查科室拿报告,不仅要“多跑路”,还降低了工作效率。而现在院内的检验、检查报告实现了电子签章,医生在诊室内电脑上就能实时查看患者的相关报告,工作效率明显提高。而实现这样一个大规模的智慧工程,市六院前后只花了5个月时间。

  “基于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我们综合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合全院之力,精心布署,打造了全院信息化管理系统,重构医陪服务新模式。”邬亮介绍,智慧医院建设在市六院得到足够重视,从一开始就走上了快车道。市六院的智慧医院建设主要服务3个方面,一是为患者服务,提升患者就医体验、建立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档案;二是为医护服务,提高医护工作效率,保障医疗安全;三是为管理服务,提升精益化管理。“从目前来看,市六院的智慧医院建设,反响良好,群众满意度很高。”邬亮说,下一步,医院将进一步对智慧医院的各个方面进行优化,进一步提升患者的就医体验。

  从一家战地医院,到如今的智慧化医院,市六院一路走来,见证了共和国的初生和成长,在红色土壤中,汲取发展的原动力。拥有红色基因的六院,正以“党建+”为抓手,“三甲”创建为考验,开启新的征程,践行着救死扶伤、护佑生命的初心。

  数读六院>>>

  人才发展计划深入实施

  2017年以来,实施“1531”人才计划,即到2020年实现投入1000万元,引进和培养学科带头人5名,培养学科骨干30名,培养青年后备人才100名。通过公开考核招聘、高校双选会、“以才引才”等方式引进高级职称、博士研究生、行政管理人才共计23人,覆盖各专业类别;柔性引进院外专家19人来院指导,为医院学科高效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2017年以来,高学历、高职称人才总量不断增长,博士由2人增长到8人,增长300%;硕士研究生由57人增长到125人,增长119.30%;正高级职称由21人增长到30人,增长42.86%;副高级职称由69人增长到114人,增长65.22%。

  目前该院先后申报成功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1人,重庆市中青年医学高端人才4人,重庆英才·青年拔尖人才1人,第三批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1人。

  冯超 徐亚男 图片由重庆市第六人民医院提供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