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川仪调节阀智能仓储系统 |
一年生产各类智能调节阀约10万台,这些产品包括5大类、80个小类、6300多个规格。面对如此繁多的品类,如何组织柔性化高效生产,实现规模效益?
重庆川仪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川仪股份”)旗下子公司重庆川仪调节阀有限公司,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以“自动化、信息化、精益管理”为三大主线,从稳定工艺过程控制、提升制造能力和提高管理实效三个方面入手,积极打造智能生产线、数字化车间、智能仓储等,再由各板块之间协作集成,形成智能工厂,破解小批量多品种的制造难题,极大地提升了产品质量和智能制造水平。
实施智能制造 提升产品可靠性
在川仪调节阀公司生产加工车间,智能立体仓库正在自动出入库运转。依靠系统的自动化程序,工作人员只需在后台输入指令,就能让AGV小车自动识别空货位,并将货物运送至对应的位置。为了实现更加快捷高效的货物转运,就在不久前,这套智能化仓储系统还正式搭载了5G技术。目前,川仪调节阀公司建成的智能生产系统,通过多个方面的技术集成,将自动化、信息化与智能化深度融合,有效降低了制造过程的不确定因素,提升了产品质量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川仪调节阀公司的智能制造,也是川仪股份智能制造的一个缩影。川仪股份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公司结合“多品种、小批量”的特点,以柔性化、智能化和高度集成化为核心,通过打造创新示范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和智能生产线,推进主力产品和主要制造工序的数字化、主要工序间的物流数字化和自动化等生产方式的转型升级,解决了传统制造业产品制造过程中的一系列瓶颈问题,建成四大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
健全保障措施 推动可持续发展
《重庆川仪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十三五”发展规划纲要》中制定了智能制造及“工艺强基”专项实施方案,之后陆续制定了《智能制造实施方案(2019—2022年)》《数字化发展实施方案(2020—2022年)》等文件,推动公司智能制造的长效可持续发展。
从资金、人才等方面保障智能制造的推进,所有投入纳入公司全面预算管理,资金来源均得到落实,形成了稳定的资金来源保障机制。川仪股份总部建立两化融合小组,下属执行单位成立IE工程部,大力培养智能制造创新型人才。
为了引领全员创新,川仪股份从“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文化创新”4个方面,建立全员持续参与创新的机制和管理平台,及时发布创新成果,将创新成果转化为新的发展动力。
边实施边改进 提升精益生产能力
行业内可直接借鉴参考的案例极少,川仪股份因地制宜、因企制宜,通过不断学习总结,摸着石头过河,边实施边改进,由各个流程自下而上梳理,自上而下管控,从而制定完善整体架构和实施路径,形成顶层设计后逐步构架并建成具有川仪特色的智能制造建设体系。同时,利用工业互联网等信息化手段,从计划源头、过程协同、设备底层、资源优化、质量控制、决策支持6个方面着手,实现全面的精细化、精准化、自动化、信息化、网络化的智能化管理与控制,提高生产和经营中的智能控制、智能决策程度,将现场智能仪表接入工业互联服务网络,使仪表数据形成了闭环,在公司内部就能时刻感知现场的装备运行情况,持续提升和优化为客户提供的服务,积极探索从提供产品向服务领域转型,价值链得以延伸。
通过4个已实施的数字化车间进一步形成智能工厂,在整个公司内部形成“灯塔”工程,以点带面持续推广到各生产单元的生产经营中,促进全公司智能制造水平再上新台阶。
实施智能制造也为川仪股份带来了较为强劲的发展推动力,今年以来,尽管面临着疫情冲击等客观不利因素,公司生产经营仍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
陆丰 图片由重庆川仪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