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发挥在线教育优势,完善终身学习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今天,重庆市2020年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开幕,将紧扣“全民智学,助力‘双战双赢’”主题,展开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智慧学习。
“要完善全民终身学习推进机制,构建方式更加灵活、资源更加丰富、学习更加便捷的终身学习体系。”按照这一要求,重庆在学习型城市建设中跑出“加速度”,创新出具有示范价值的全民学习新模式和终身教育新样态。
如今,更多人乐于学习、终身向学,“人人皆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已成为重庆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的生动景象。
创新部署 学习有保障
跑出学习型城市建设“加速度”
全民终身学习的时代已经到来。
全民终身学习,不仅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殷切期盼,更成为教育发展、城市发展、时代发展之必然。
如何才能构建人人受益的终身学习体系?学习型城市建设以创新作答。
近年来,我市以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学习需求为宗旨,以创建学习型组织、发展社区教育和举办职业教育活动周、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为抓手,积极探索“党委领导、政府统筹、社会支持、全民参与”的全民终身学习推进模式,努力营造“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学习氛围。
作为“百姓身边的教育”,社区教育的快速发展,已成为重庆推进全民终身学习的缩影。
加快发展社区教育,对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提高广大群众生活质量、创新社会管理模式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我市驱动“三驾马车”创新部署社区教育发展,不断完善全民终身学习体系,使广大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一方面是政策“加码”,相继出台了《关于深入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社区教育工作的意见》《重庆市教育委员会转发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进一步推进社区教育发展意见〉的通知》等一系列保障和推进社区教育工作的制度性安排。
去年,重庆市社区教育工作会的召开更是明确了社区教育工作的发展航向,着力推进新时代社区教育创新发展,不断提高新时代社区教育发展水平。
另一方面是经费“看涨”,初步建立了多元投入机制,对创建社区教育示范区、实验区的区县,规定每年应按不低于人均2元标准安排社区教育专项经费。据悉,主城都市区一些区域还提高了经费安排标准,比如渝中区已达人均8元,沙坪坝区和江北区等区已达人均6元。
有数据统计,近3年来,全市各渠道共投入成人教育与培训经费逾20亿元,其中社区教育经费超过5500万元。
还有一方面就是聚焦“重点”,以开展老年教育、推进教育扶贫、建设美丽乡村为主线,大力开展农业种植养殖技术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农村电商培训,并开办各类老年大学50余所,支持建设各级各类老年远程学校385所,建成远程老年教育教学点987个,收视人群突破了51万人次。
重庆筑起了全民终身学习的厚实保障,在不断提高广大群众整体素质和生活品质同时,也增强了城市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
创新统筹 学习有动能
全方位建起终身学习“充电站”
在家门口学习,已成为重庆市民创造美好生活的一种新选择。
这股全民学习之风是如何刮起来的?
据悉,我市已建立社区教育服务指导中心1所,各区县、乡镇、村居逐级建立社区学院38所、社区学校700多所、社区学习中心1万余个,社区教育四级办学网络已基本实现全市覆盖。学习的“充电站”、“加油站”就建在了广大群众触手可及的地方,学习之风因此也越来越兴盛。
在建好全民终身学习的“加油站”之后,如何统筹兼顾这些社区学院、学校、学习中心的发展?如何全面激活其办好社区教育的动力?
对此,我市多措并举创新统筹社区教育四级办学网络发展,促进社区教育基础能力不断提升,也为完善全民终身学习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奠定了基础。
从2012年起,重庆市教委就持续开展社区教育示范区、实验区创建工作,推进区域内社区教育系统化、规范化、标准化发展。通过不懈努力,全市已创建全国示范区4个、实验区1个,市级示范区16个、实验区1个,另外还建成全国示范街道(镇)36个。
与此同时,我市多次召开社区教育学院能力建设研讨会,开展社区教育学院骨干教师培训,深入区县开展调研指导,引导区县交流学习等,促进了各区县社区教育在创新发展、课程开发、理论研究、队伍建设、业务指导、考核评价等方面的能力不断提升。值得一提的是,我市还鼓励引导社区教育相关机构与高校联合开展有推广和应用价值的课题研究与实践,以此推动全市社区教育理论和实践成果转换。今年我市社区教育三大重大科研课题均迎来收官。
根据市政府要求,各区县也不断加强政府的主导作用,统筹协调区县相关职能部门共同推进社区教育工作。其中九龙坡区、巴南区还把社区教育工作纳入了对街道、乡镇年度目标考核,推进成效十分明显。
一系列举措行动全面开启社区教育提质增效的新征程。
今年6月,“社区教育协同发展主题活动”在渝举行,川渝两地24个市区(县)社区学院(社区大学)共同签署《社区教育协同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10月15日-16日,首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学习型城市建设高峰对话”活动成功举办。这都标志着重庆正抓住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大战略机遇,统筹推进城乡社区教育发展,以多方位、多层次、多渠道协作交流推进社区教育发展。
创新内涵 学习有品质
以群众需求探寻教育“新航向”
说到沙坪坝区天星桥街道的“再就业服务超市”,辖区居民纷纷竖起大拇指。扎根天星桥14年来,这个不一样的超市已成为学习“地标”。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我们从2006年就正式启动‘再就业服务超市’项目,破解企业招工用工难,帮助失业居民实现高质量就业。”
天星桥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再就业服务超市”提供的是有针对性的培训,是基于市场和失业人员的需求、特点而定的,包括面授式、体验式、参观式、交流式等多种培训,又分为短期、中期、长期培训。截至2019年,通过“再就业服务超市”参加培训人数已达到30000余人次。
学习是就业的通行证,更是创造幸福生活、实现人生目标的通行证。
就像今年获得全国百姓学习之星称号的重庆天子之歌钢琴集团董事长叶浩,不仅用知识点亮自己的人生,还坚持多年服务社会,为乡村学校、少年宫捐赠400多台钢琴,派教师深入社区让数万居民用艺术丰富生活,帮助2000多名学员圆大学梦,培训学员超过10万人。
据了解,今年我市新增全国终身学习活动品牌5个、全国百姓学习之星5名,新增市级终身学习品牌14个、市级百姓学习之星20个。
今年我市还评选出学习型团队14个,社区教育特色课程21个,社区教育体系建设第二批示范基地28个,市民游学项目、非遗工作室、市民终身学习体验基地26个,第二批红色文化暨非遗项目读本、微视频资源开发9个。
这些成绩都指向了社区教育的内涵发展和品质提升,同时也折射出我市以群众学习需求为导向不断探寻社区教育发展的“新航向”。
近年来,我市建成重庆终身教育网和10个区县数字化学习平台,汇聚了近10万门公益课程,访问量达到了300多万人次,并不断优化重庆市终身学习学分银行管理系统,增加在线学习资源供给,促进了市级和区县在线平台资源共享,鼓励引导市民在线学习、开通终身学习账户并存储学习成果。与此同时,我市还通过开展社区教育特色课程和社区教育微课评选,开发出一批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教材及微视频课程资源,建立起重庆市优秀传统文化进社区的资源库。
随着社区教育资源与平台的优化,也推动着越来越多区县走上内涵发展之路,大足区的石刻文化进社区、沙坪坝区的“智享生活”、丰都县的“善和之声·故事会”等颇具特色的社区教育深受市民喜爱。
创新活动 学习有生机
学习覆盖面与受益度“双提升”
我市已连续11年持续开展重庆市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活动,举办过数不尽的精彩讲座和竞赛活动,越来越多的图书馆、科技馆、体育馆等社会教育资源免费以及在线课程免费资源向市民开放……
全民终身学习要真正深入人心,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需要管理的提档升级,需要质量的大力提升,同时还迫切需要在形式上的创新探索,尤其是通过各类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百姓喜闻乐见的活动,让全民终身学习变得更意义、有意思,让终身学习的覆盖面更广、受益度更高。
自2019年3月以来,我市以“学习行千里,人文致广大”为主题,以挖掘、弘扬和传承重庆红色文化、抗战文化、地标文化、区域本土文化及优秀传统文化为目的,以讲故事、办讲座、游学参观等为载体,在全市范围内深入开展了一系列创新学习活动形式的探索,同时通过市民终身学习体验基地项目建设,建立红色文化体验、文化艺术体验、服饰文化体验等基地,让活动更有重庆味、文化味,形成了独具重庆文化特色的学习品牌活动。
显而易见的是,如今终身学习不再是课堂上课那么简单,丰富活动也是学习的重要途径,同时面向的群体也不单是老年人。
今年暑假期间我市就举行了中小学生社区教育活动,通过讲座培训、体验观摩、游戏互动、暑期夏令营等形式,组织开展了扶贫帮困、安全卫生、文化艺术、体育健康、环保节能、劳动品德、生活技能等活动深受学生喜爱。据统计,全市累计开展966场次暑期教育活动,近12万人次参加学习。
为加深广大群众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认识,让《民法典》走到群众身边、走进群众心里,我市还掀起学习《民法典》的热潮。渝北区龙塔街道龙头寺社区邀请律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民法典》中新增的各类条文,大渡口区九宫庙街道百花社区自编“学习民法典 规范全靠它”快板节目,一系列“接地气”的活动更好地引导居民知法、懂法、守法、尊法。
活动扩大了学习的舞台,丰富了学习的层次。此外,我市各区县还常态化开展才艺展示、文体展示、成果展示等活动,引导市民用脚步丈量学习、用实践充实学习,更好地满足了不同人群的学习需求。
今天的重庆正加快构建具有重庆特色的终身教育体系,全面提升市民的文化素养和幸福指数,增强城市学习力、提高城市发展力。
王小寒 刘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