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职教 服务老年教育为民生赋能
第014版:教育
上一版 下一版 
重庆职教 服务老年教育为民生赋能
    
 
重庆日报 | 重庆日报农村版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0 年 11 月 24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理论研究实 精品课程亮 职教助力强
重庆职教 服务老年教育为民生赋能

    教师和学员展示手工作品

    教师对老年人进行咖啡制作培训

    学生与福利院老人合影

  以“全民智学,助力‘双战双赢’”为主题的2020年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正在如火如荼进行着。倡导引领全民终身学习,是重庆建设学习型城市的基调,也是重庆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的动能。

  作为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部分,老年教育承载着有分量的民生担当。

  为满足老年人学习需求、提升老年人生活品质,在重庆市教委领导下,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高度重视老年教育发展,充分利用科研和专业优势,扎实有效地研究老年教育并指导中职学校开展老年教育工作,推动老年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

  老有所学,学有所乐。当老年人通过学习不断提高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那么社会必将走向更和谐、更美好。

  形成一批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

  探索新形势下老年教育发展新范式

  今日,重庆市中等职业学校老年教育研究与实践经验交流会召开,此次活动将总结“十三五”时期重庆市中职学校老年教育研究与实践工作,交流中职学校老年教育工作经验,进一步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中职教育的良好氛围。

  活到老,学到老。让老年人继续接受教育,既是老年人的权利也是需求。

  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老年教育发展,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专门出台《关于老年教育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要强化政府统筹保障,扩大并逐步优化老年教育供给,创新老年教育体制机制,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学习需求,加快形成符合重庆实际的老年教育格局。

  该政策出台为老年教育发展指明了航向、注入了动能,而这份文件的背后也包含了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所贡献的科研力量。

  据悉,该研究院在“城乡统筹背景下老年教育资源供给的第三空间路径研究”这一课题研究成果基础上,牵头起草了《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老年教育规划(2016-2020年)>的实施意见》被市政府采纳,最终形成《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老年教育发展的实施意见》。

  “老年教育研究是老年教育工作的先导。”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相关负责人谈到,因此依托教科院的教育研究实力和专业优势,积极开展老年教育研究工作,以此激活老年教育发展的“源头活水”。

  2017年,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在职业与成人教育研究所内设老年教育研究中心,专职研究老年教育,先后遴选和聘请了9名专兼职老年教育研究人员。他们均有高级职称或硕士以上学位,研究能力强,且年龄、学科结构合理,组成一支专业素质高的研究队伍。

  老年教育研究中心先后成功申报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十三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城乡统筹背景下老年教育资源供给的第三空间路径研究”,重庆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课题“积极老龄化背景下中职学校老年教育资源供给模式的实践研究”。在课题研究引领下,老年教育研究成果日渐丰富。

  据了解,重庆市教育科学院研究院先后完成《老年教育资源供给的第三空间路径研究》《省域老年教育比较研究——基于京、津、沪、渝、苏、浙的个案分析》《重庆市老年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3部老年教育专著,在多个国家级刊物上发表《农村老年教育的特有“风情”》等文章。

  老年教育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加深了对老年教育及老年教育工作规律的认识、理解,这一系列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对重庆探索新形势下老年教育发展新范式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推出一批有亲和力的精品课程

  “桑榆尚学”课程让老年人好学又乐学

  家住渝北区的王大爷在大家眼中是个“潮人”,他拍摄的美食美景、城市生活等多种题材的照片视频在朋友圈里很是吸睛。最近他还在学后期剪辑:“时代发展很快,我们老年人就是要不断学习,精神才富足、生活才幸福。”

  王大爷对摄影兴趣十足,平时喜欢到处采风,自从知晓“桑榆尚学”老年教育微型课程后学习摄影的劲更强了,因为学习时间更自由、内容也更宽泛。

  如何让老年人对学习感兴趣?如何让他们学起来更便捷更快乐?如何通过学习带给他们满足感、成就感、幸福感?

  面对需求与期待,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以提高文化艺术修养为宗旨、以丰富老年人文化生活为内容、以实现美好幸福生活为目的,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创新构建“桑榆尚学”老年教育微型课程体系,开发出时事法治、文化艺术、智慧生活、智能手机、养生保健、家政服务、社会工作、医疗护理、园艺花卉、传统工艺等10大类130门微型课程650个数字资源。

  打开电脑、拿上手机就能时时学、处处学的课程究竟精彩在哪里?

  据了解,每门微型课程由5个微课组成,每个微课以“文字+图片+数字视频+生活案例”的新型方式呈现。课程全部免费,老年人可通过微信公众号、APP、网站等方式远程学习,充分满足大多数老年人居家在线学习的需求和学习时间灵活的需要。

  不少老年人给出这样的反馈:学起来很轻松没有什么负担,想学的内容基本上都有,关键是学习让生活变得更加充实愉快了。

  为丰富老年教育资源,提升老年教育质量,在打造“桑榆尚学”老年教育微型课程时,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依托30所办学实力强、专业特色鲜明、设施设备齐全的中等职业学校,遴选260余名老师组成“桑榆尚学”老年教育微型课程开发团队。30所中等职业学校各自组建微型课程开发领导小组和工作团队,按统一要求具体开发微型数字课程。

  作为“领头雁”,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积极开展老年教育精品微型课程评选,对优质新形态微型课程的教材和微课资源汇编出版,对课程建设中表现突出的老师进行表彰,充分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

  聚焦课程建设,我市已开发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教材及微课程资源,建立起重庆市优秀传统文化进社区资源库,同时通过开展定制化学习资源和菜单式学习资源配送服务,建成支撑我市老年教育发展的学习资源库,塑造出一批老年教育课程建设典型经验和案例,推动老年群体人人想学、人人会学、人人爱学。

  据悉,我市还通过市老年大学协会、市社区学院指导中心、中职学校等渠道,向全市所有区县、街道、社区老年学习点、农村书屋等免费发放老年教育教材42万余册。

  引领一批有示范力的中职学校

  在深度参与共建共享中优化社会服务

  在开发课程资源的同时,我市还组建起“中职教师+学生志愿者+学习老年人”的网络学习共同体,开展远程在线互动教学活动,同时组织开展老年人现场集中面授体验学习,推进线上线下一体化教学,让学习触手可及。

  事实上,中职学校深度参与老年教育已成为一种常态。

  “学校是开展老年教育工作的支点。”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相关负责人介绍,根据中职学校专业优势,我市从2017年起每年都要遴选中职学校作为老年教育试点学校,今年更是确定了30所。

  这些试点学校在统筹指导下对老年教育发展作出了哪些有益探索?

  重庆女子职业高级中学在深入社区实地调研的基础上,选定舞蹈、厨艺、手工、养生保健、安全教育、信息技术和心理健康等实用性、趣味性强的学科作为培训内容,采取“以老带老”“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选派熟悉情况、认真负责的社区志愿者担任班级管理员,鼓励老人们坚持集中学习并引导他们逐步接受线上学习的方式,逐渐形成了面授培训和线上自学相辅相成的良好格局。针对老年学员因身体、家庭事务等原因,学校还专门设计用手机就能学习的APP,将适宜的微课、视频上传平台,便于学员们在方便的时间自学。

  重庆市渝中区职业教育中心成立了党员教师、教师、学生三个层面全覆盖的“海潮志愿者”服务队,定期深入社区,从点菜式培训逐步转向提供系列化课程教学。同时充分利用渝中区社区教育学院及6个分院的教育平台,将学校能开设的老年教育课程挂到社区教育学院的学习网络上,由各社区自行点选。此外,学校积极探索老年教育智能化、智慧化建设,与渝中区社教育学院一起开发了古埙、花与生活、茶艺、创意绘画4门开放性课程,让老人随时随地都能学。

  四川仪表工业学校通过发动内部职工、联系周边社区组织、养老机构等多途径,利用宣传单、宣传海报、微信、QQ、校园网等多种媒介,充分调动老年人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考虑到老年人的实际需求和现实情况,学校采取送教上门、一对一指导等形式,贴心做好服务。根据培训项目学校还招募学生志愿者,协助会场服务、引导、市级培训操作,提高了服务水平、提升培训效果。仅2019年就开展14场次培训,培训600多名老人。

  还有很多学校同样立足服务、多措并举,让广大老年学员们在寓教于乐的学习过程中享受到精彩生活,真正实现学有所获、老有所乐。

  据悉,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还将积极与市内外老年大学协会、老年大学、社区学院、研究机构等相关单位合作,共享资源,共谋发展,共同推动老年教育实现新突破、新跨越,为老年教育发展贡献更大的智慧和力量。

  故事>>>

  夕阳生活因学习而美

  ——记老年学员杨秀琼

  杨秀琼是重庆市北碚职业教育中心中式面点与营养餐培训班学员,年过六旬的她是第一期培训班中的学员。

  她几乎没有读过书,随子女进入城市后一直在家做家务,很少有机会参加培训和社区活动。听闻职教中心有专门为老年人开展的培训,于是她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拉上老伴到学校上了一节中式面点的体验课。老师有趣易懂的讲解,手把手的教学示范,让她很快就掌握了馒头制作的技巧。

  这节体验课让她感慨,原来学习一门技能这样有意思。

  后面的课她一节不落地全部参加,每次上课她都积极尝试动手操作,课后还总是追着老师请教。一期培训下来,她掌握不少面点制作技能。

  培训结束但她的学习并未结束,她继续用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在生活中实践,空闲时也会主动和老师联系学习新的技艺。

  她制作的面点既健康营养味道又好,小区邻居都争着到她那里拿。久而久之,她的馒头、包子在小区出名了。每天空闲时,她就会多做一些在小区的微信群上售卖,与邻居分享。当别人吃着她做的面点时,幸福感、成就感溢满心头。

  学好普通话 讲出重庆人的热情耿直

  ——记老年学员高文玉

  “重庆现在很‘火’,经常都能碰到问路的,还有问什么地方好玩、哪些东西好吃的。”高文玉说,她想学好普通话,让外地人觉得重庆人热情耿直有素养。

  高文玉已经76岁了,在她这个年龄还热衷学习、渴求学习的并不多。从2018年在社区学院接触老年教育开始,她学过钩花、智能手机运用,也带着老伴学唱歌。因为年龄偏大再加上疫情影响,于是在社区学院指导下,她和老伴开启了在家上“云课堂”的日子。“现在老年教育真的办得很好,就像教我们普通话的赵老师,非常平易近人,不厌其烦地带我们从拼音学起。还有‘打卡渝中普通话’这样的小册子,配合课程让学习更是通俗易懂。”

  通过学习,高文玉老人的心境更加宽阔,心情也更加开朗,自信又善于表达的她还以最高龄身份参加了市级朗诵比赛,虽然没入围决赛但也收获满满。

  高文玉去年查出脑梗却没有放弃学习,线上多门课程和便捷学习形式让她觉得没有被时代抛弃,也在互联网大潮中冲起了一点浪花。正如她所言,重庆在不断发展,每一个市民也应该不断提升自己,学习就是最好的路径,学习也是一生中最值得追求、最容易获得满足的事情。

  王小寒 刘进 图片由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提供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