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学生海量阅读交流展示 |
 |
重庆十八中杰出校友 数学家何旭华 |
11月14日,2020年“科学探索奖”颁奖典礼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行,来自九大领域的50位获奖人中,重庆籍数学家何旭华就是其中的一位。
“科学探索奖”是在腾讯成立20周年之际,由腾讯公司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腾讯基金会发起人马化腾,北京大学教授饶毅携手杨振宁等十几位知名科学家共同发起的公益性奖项。
当这个好消息传回何旭华的母校——重庆市第十八中学时,全校师生都备受鼓舞。“这再次证明,我们坚持办好创新人才科技特长生的培养路子走对了。”重庆市第十八中学校长罗丞说。
开放平台 高度自律
数学天才在十八中打下坚实基础
何旭华是从重庆十八中走出来的世界杰出青年数学家。
早在重庆市第十八中学读书时,何旭华就展现出其惊人的数学天赋。1996年,高二的何旭华就代表中国参加第37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并获得金牌,由此而被北京大学数学研究院提前录取。1997年,他又获得全国“宋庆龄奖学金奖章”和奖学金。
“十八中这个平台,为何旭华这样一位叱咤于世界级舞台的数学天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何旭华的班主任老师李昌蓉对在十八中读书时的何旭华记忆犹新。
李昌蓉说,刚入学的何旭华和其他优秀学生一样,文质彬彬,话语不多,但灵气十足。渐渐地,老师发现这个学生对数学很感兴趣,无论是回答问题还是常规考试,何旭华都自信满满,并经常参加各类竞赛。
“每次竞赛前,学校都会开展赛前辅导。但自我要求较高的何旭华并不满足于此,在老师辅导后,他又购买了几本资料强化练习,主动给自己‘加餐’。”李昌蓉说。
在一次全国数学竞赛中,何旭华有一道题解答得不是很完整,以至于没有拿到满分。这对自己有严格要求的他来说,是一件十分郁闷的事情。获知情况后,李昌蓉专门到他家进行家访,鼓励他放下包袱,从头再来。
除了数学外,何旭华的其他学科成绩也很优异。物理、英语等均参加过全国竞赛且获得过一等奖。
“高度的自觉、自律以及自我要求,加上十八中开放包容的环境,为他的成功之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李昌蓉说。
从1991年入校,何旭华在十八中度过了6年最美好的青春年华。他在十八中的学习经历,就像一剂“催化剂”,打通了他全身的脉络,助力他爆发出征战国际数学界的“小宇宙”。
何旭华于200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2005年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学位,担任过香港科技大学数学系副教授、美国马里兰大学教授,现任香港中文大学数学系及数学科学研究所教授,其研究方向为算术几何、代数群和表示理论。
在研究成果上,何旭华运用“志村簇”,成功解决了几何学领域内仿射“Deligne-Lusztig”群组中数十年以来悬而未决的课题,因而获得“晨兴数学金奖”。
兴趣驱动 多元创新
创新人才培养基地这样炼成
诸多重磅荣誉加身,彰显了何旭华在数学方面的实力与国际影响力。但当他在中学时期对数学表露出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探究欲望时,学校给予的充分支持与悉心培养,也为他铺实了日后的数学发展之路。
“培养与社会适应的综合型人才、与科学对话的创新型人才、与世界沟通的开放型人才,一直是我们的育人目标。”校长罗丞说。
作为重庆市教委首批创新人才培养“雏鹰计划”实验学校,多年来,十八中积极实施青少年创新人才培养雏鹰计划,并及时制订适合校情的培训实施方案,做好专题课题研究预备等各项工作。学校设立创新人才培养办公室,统筹全校多元创新人才培养工作;成立由罗丞为组长的“创新人才培养雏鹰计划”领导小组;开设“创新人才培养”校本选修课程;探索实施“导师制辅导,个性化学习,衔接教育整体培养机制”;实行“理论+实验+实践”“线上+线下”“远程+课堂”双师教学辅导等形式,形成“以点带面,高进优出”的培养模式。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重庆十八中态度坚定,坚持兴趣驱动、兴趣第一,让学生真正做到自我驱动,主动钻研。如近年来在开展学科特长生(竞赛生、先修课程学生)培养的实践探索中,学校通过开展课外阅读、组织兴趣小组、进行学科讲座和实验考察等活动,对学有余力且学有所长的学生实施适度的、针对性强的有效教学,引导他们主动学习,使知识技能和思维品质在达到现行教学大纲和教材要求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拓宽和加深,为未来发展奠定厚实的基础。
同时,重庆十八中还从建筑实体开始转换,实施未来学校建设,拓展无边界学习空间,已建起创客中心、自然科学中心、人文科学中心、学科创新基地、树本书院、砺新博物馆、生态体检园、校内外实践基地等。
众多举措不仅让学生们在各级竞赛中取得了优良的成绩,也有力推动了教学改革的深入。
人才辈出 成果丰硕
创新沃土让好“种子”生根发芽
时光荏苒,曾经的天才少年已跃身成为世界著名的青年数学家。如今,何旭华凭借其征战国际数学界的卓越成绩,早已成为十八中学弟学妹们崇拜的偶像。而他的成长经历也是重庆十八中历年来秉承“树本砺新”核心理念,多措并举进行创新人才培养,践行“建设未来学校,培养时代新人”教育发展模式的一个缩影。
一批又一批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辈出。近年来,学校组队参加机器人世界杯(中国赛),从550支代表队中脱颖而出,获“人形电影”类比赛项目第三名,并且2名同学在联赛队项目中荣获全国一等奖;参加第三届“登峰杯”全国中学生学术科技创新大赛(机器人竞赛),3名同学获得全国二等奖;在第七届全国青少年电子信息智能创新大赛中,十八中的学生在人工智能创作主题赛荣获二等奖,在互联网+无人驾驶主题赛中荣获三等奖;还先后获得全国数学奥林匹克联赛一等奖、首届“四直辖市科技挑战嘉年华活动”创客马拉松项目第一名、江北区“少年创客”大奖赛一等奖、创新区长奖(提名奖)等荣誉奖项。
类似这样的创新人才优秀学生案例,在十八中不胜枚举。学校先后被授予重庆市中学科创教育联盟理事单位,被评为中国青少年创客奥林匹克系列活动实验基地、重庆市青少年科创教育实验基地。
创新是每个孩子都具备的最珍贵的本能。未来,重庆市第十八中学这个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将继续优化学科管理,加强计划管理,保证课程科学有序地开展,实行全员管理,推动互相合作的良好氛围,以智慧的教育体系,开放的学校形态,让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种子在每个十八中学子的心中生根发芽,“为成就每一位学生的未来服务”。
谭茭 图片由重庆市第十八中学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