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归雁”变“头雁”公益广告公益广告
第004版:视觉重庆
上一版   
从“归雁”变“头雁”
公益广告
公益广告
    
 
重庆日报 | 重庆日报农村版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0 年 10 月 08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 扶贫印记
夫妻返乡创业:
从“归雁”变“头雁”

本报见习记者 苏畅

    八月十九日,李贵红和张丽夫妇为丝瓜进行“疏叶”,以便丝瓜吸收更多养分。

    李贵红和张丽正在记录海椒生长情况。

    为尽快搭好蔬菜大棚,李贵红和张丽夫妇在地头吃快餐。

    长寿区双龙镇红岩村,李贵红正驾驶农机除草,准备扩大种植规模。本组图片均由特约摄影 钟志兵 摄/视觉重庆

    “老婆,你晒得再黑也是我手心里的一块宝!”李贵红一句话让妻子倍感甜蜜。

  “单是辣椒,农场每年就能产出50吨!”8月19日下午,长寿区双龙镇红岩村红潘种植家庭农场内,红艳艳的辣椒挂满枝头。李贵红夫妇告诉记者,返乡创业让他们尝到了甜头。

  李贵红夫妇是红潘种植家庭农场的负责人,目前农场种植规模为63亩。

  “除了辣椒,农场每年还可出产3吨豇豆、3吨丝瓜、10吨白菜和5吨玉米,年产值超过14万元。”李贵红说。

  在2019年之前,李贵红和妻子张丽在重庆主城上班,两个人每月有1万多元的收入。照理说,两人在大城市中能过上稳定的生活,为何决定返乡创业?

  “我是土生土长的红岩村人,父母年岁越来越大,回乡创业既能照顾父母,又能为家乡建设出份力。”张丽穿着牛仔裤和帆布鞋,原本爱打扮的她皮肤被烈日晒得黝黑。

  2019年9月,两人回到红岩村,想通过发展种植业干出一番成绩,可一开始就遇上了棘手的问题——找不到空闲土地办农场。

  村里的帮扶干部得知情况后,协调红岩村外出务工的60多户农户流转土地给李贵红夫妇,红潘种植家庭农场的选址问题终于得到解决。

  一个新的问题又摆在两人面前:农场的杂草太多,光靠人工除草效率实在太低。为此,红岩村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为李贵红夫妇申请到5万元的帮扶资金用于购买拖拉机,及时解决了问题。

  “感谢党的帮扶好政策,没有各级帮扶干部的倾力相助,我们的农场不会发展得如此迅速。”李贵红告诉记者,今年红岩村的帮扶干部还为自己申请到20万元的帮扶资金,用于修建蔬菜大棚。

  自家的农场发展日益壮大,李贵红夫妇没有忘记回馈乡亲们。在农场员工雇佣方面,他们优先让贫困户进入农场打工务农。从“归雁”变为“头雁”,李贵红夫妇已为40余名贫困群众提供工作岗位,其中建卡贫困户5人,贫困群众的月收入都达到了1700余元。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