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重庆市最美科技工作者”揭晓第三届重庆市公民科学素质大赛收官新时代市民科学素质读本
第008版:科技
上一版   
2020年“重庆市最美科技工作者”揭晓
第三届重庆市公民科学素质大赛收官
新时代市民科学素质读本
    
 
重庆日报 | 重庆日报农村版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0 年 09 月 21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2020年“重庆市最美科技工作者”揭晓

    马晓燠,男,研究员,重庆连芯光电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执行董事。2010年被中科院光电所提前聘用留所工作,先后承担了多个国家“重大专项”、“863计划”等大科学和大设备课题或子课题;突破了光刻机镜头精密检测、暗弱天体高精跟踪、大气暗弱目标成像和空间碎片快速搜索等多项国际难题。带领团队对已经掌握的单光子探测技术从芯片研发到整机装调的科技成果实施产业化工作,产品应用于10多个国家重大科研项目中,解决了国外在弱光探测领域对我国“卡脖子”的问题。积极参与在智利的中国南美天文中心基地的建设工作,为基地引进和布局先进天文观测设备,提升中国天文观察研究水平并惠及其他国家的天文研究人员;开展了面向天文科技人员、天文爱好者提供实践、学习的平台搭建和管理工作,促进我国天文的基地和人才梯队的建设。

    王导新,男,教授,博士生导师,主任医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学科带头人、全国劳动模范、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呼吸病预防与控制分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分会委员、中国海医协会呼吸专委会常委、重庆市医学会呼吸专委会副主任委员、重庆市首批医学领军人才、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重庆市新冠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重庆市首席专家工作室领衔专家、国家自然基金评审专家。主持了国家自然基金3项、省部级5项、发表SCI论著42篇、发表中文期刊论文115篇;获重庆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主研),重庆市医学“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主研);培养博士26名,博士后2名,硕士60名;在呼吸危重症及肺癌有丰富的经验和较高的学术造诣。

    冯明明,男,博士,重庆先进光电显示技术研究院副院长,正高级工程师。2012年入选重庆市“百名海外高层次人才集聚计划”;2019年入选重庆英才计划“创新创业领军人才”。长期从事于半导体光电产业,在LCD显示面板及LED照明行业耕耘多年。主持和参与国家级项目2项,省部级项目4项;在国际权威学术杂志期刊和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11篇,英文著作一部,发明专利2项。参与国际标准制定1项。带领团队组建“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件重点实验室”,获“重庆市新型研发机构”称号。主持工信部2018年绿色制造系统集成项目,为重庆惠科金渝光电的8.6代大尺寸高端显示面板的绿色工艺创新与集成应用做出突出贡献。并推动显示面板供应链的本土化和深度技术合作,为国家显示面板产业良性安全发展做出努力。

    罗阳,男,教授,博士生导师,中组部“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重庆英才·创新领军人才,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重庆市教委创新团队负责人,重庆市杰青、重庆市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现为重庆大学医学院智慧检验与分子医学中心主任、重庆市科青联实验医学专委会首任主任委员、首批重庆市科学传播首席专家、重庆市沙坪坝区科技智库专家、中国医师协会检验医师分会代谢疾病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临床生物化学学组委员等。长期从事临床检验诊断学和纳米分子诊断医学研究。主持国家“863”、“973项目”子课题等国家级课题6项。在CNS子刊等发表论文50余篇。获中国专利23件,国际专利3件。联合企业研发出国际上首个量子点和微流控化学发光芯片及临床诊断试剂,获产品注册证41项。第一完成人获重庆市技术发明一等奖、重庆市产学研创新成果一等奖,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省部级以上奖项10余项。

    林德清,女,重庆老年高等教育工作者协会社会服务专委会副主任,农技专家。曾获石柱县和西南大学县校合作十周年特别贡献奖;西南大学优秀共产党员及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个人;重庆老年高等教育工作者协会优秀会员;重庆市老科协优秀老科技工作者;重庆市老龄办、老科协“银龄行动”十周年先进个人;2014年“全国老有所为楷模”;2016年中国老科协首届“突出贡献奖”;2019年重庆市教委优秀共产党员;2019年中国老科协30周年优秀共产党员。20年来长期深入农村,传授蔬菜专业知识,先后到石柱、巫山、黔江及四川省威远、广安、长宁等25个区县开展技术培训和咨询服务10000余次,受益面25000余人次。长期蹲点石柱,走遍石柱县25个乡镇,推广辣椒10万亩、蔬菜5万亩,建立辣椒良种繁育基地1000亩,制定石柱辣椒产业发展规划30万亩。编写印发“加工型辣椒育苗及优质丰产栽培技术”和《石柱蔬菜实用技术》等资料2.5万册以上。

    高飞虎,男,研究员。主持多项科研项目,获省部级等多项奖励,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曾获武隆区人民政府“武隆区第三届贡献奖”,科技部“全国优秀科技特派员”等奖项。重庆市武隆区科技特派员,担任武隆区科技特派团团长、武隆区农业科技专家等,重点指导武隆茶产业发展。15年间为武隆培养茶叶本土技术人才34人;先后指导武隆区建成6个茶叶生产核心基地,扩建茶园面积近6万亩;帮助当地10多家茶叶企业发展壮大,指导新建茶叶加工生产线9条,累计增收过亿元;带动20多个贫困村茶产业发展和村民脱贫增收,其中后坪乡成为全国深度贫困乡产业扶贫示范点;积极推动当地创建茶旅融合基地,白马镇豹岩茶村荣获“中国十大最美乡村”称号。牵头创制多个名优茶品牌,其中“仙女红”有机红茶获国际茶博会金奖、重庆市著名商标称号,“桐梓牌”绿茶获全国名优茶评比一等奖等。编写“疫情防控期茶叶生产管理技术要点”等,确保疫情期间武隆茶叶正常生产。

    黄爱龙,男,教授,博士生导师,重庆医科大学校长,感染性疾病分子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执行主任,国家传染病科技重大专项项目首席科学家,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设岗位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卫生计生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长期致力于乙型病毒性肝炎发病机理和防治研究,获“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滚动资助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国际合作项目等资助。带领团队主动投身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成功研制新型冠状病毒抗体IgM/IgG检测试剂盒,获4个国家三类医疗器械证书;与加拿大奥创生物技术公司合作开发全血胶体金试纸条,获得欧盟CE认证。阐明新冠肺炎患者、康复者和无症状感染者的临床及免疫学特征,相关成果2个月内3次在国际顶级医学期刊《自然医学》发表。

    鲁成,男,教授,长期从事家蚕资源、遗传与分子改良,致力于现代蚕桑产业发展研究,为振兴我国蚕业科学、推动蚕桑产业发展和精准扶贫做出突出贡献。发表学术论文200多篇,获国家自然科学奖2项、省级一等奖4项等10余项科技成果奖。作为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组织研究制定了现代蚕桑产业技术发展路线图,建立了国际领先的中国蚕桑生产技术体系,突破多项重大技术瓶颈,使蚕桑生产综合效益提高30%以上;提出了以工业化的思路发展现代蚕业,着力推进人工饲料工厂化养蚕模式,促进蚕桑产业可持续发展。长期深入基层第一线,对贫困区域蚕桑产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和技术需求进行全方位的调研,组织蚕桑体系专家在国家级贫困县示范推广蚕、桑新品种及配套新技术140余万张和150余万亩,使贫困地区农民增收约15亿元,充分发挥了蚕桑产业助力精准扶贫的作用。

    蒋兴良,男,教授,博士生导师,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电力科学技术进步杰出贡献奖、“重庆英才·优秀科学家”等荣誉。身兼全国高原电工产品环境技术标准化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际结构物大气覆冰咨询委员会委员、重庆市电机工程学会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委员等多项学术职务。长期从事高电压绝缘技术、气体放电以及输电线路覆冰及防护工作,是该学术研究领域的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作为项目负责人或主研人员先后承担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0项国家科技攻关和部省级重点科研项目及15项其他横向科研课题的研究。长期在贵州六盘水、雪峰山坪山塘、青藏高原等野外极端气候条件下坚持工作,三十余年如一日获得的珍贵原始科学数据为高原供电工程、青藏铁路隧道工程等多项国家大型工程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支撑。

    雷晓玲,女,教授,研究生导师,获“重庆英才·创新领军人才”、2019村镇水环境“中坚力量”、“重庆市巾帼建功标兵”等表彰。现担任重庆市科学技术研究院低碳与生态环保研究中心负责人,兼任重庆市海绵城市建设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先后毕业于清华大学、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UBC)环境工程专业,长期从事生态环保领域行业管理、技术研究、成果转化与市场服务等一线工作。主持完成国家级及省部级科研项目40余项;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5项;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自主研发获国家专利授权16项;主编出版学术著作4部、音像专著1部;主编/参编地方标准20余项。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主编全国农污行业首份疫情防控工作指南,并为16个发展中国家和全国行业代表及时提供线上培训与技术指导。

  9月20日,2020年重庆市全国科普日活动在重庆科技馆启动。启动仪式上,马晓燠等10名科技工作者被予以“重庆市最美科技工作者”表彰,以此引导和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学习最美、争当最美,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和昂扬的奋斗姿态建功新时代,实现新作为。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