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干部要提升防范化解风险挑战的能力提升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效性的四重维度将“两个维护”贯穿备案审查工作全过程各方面着力推进贫困地区教育精准脱贫
第032版:思想周刊
上一版 下一版 
领导干部要提升防范化解风险挑战的能力
提升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效性的四重维度
将“两个维护”贯穿备案审查工作全过程各方面
着力推进贫困地区教育精准脱贫
    
 
重庆日报 | 重庆日报农村版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0 年 09 月 15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热点透析

着力推进贫困地区教育精准脱贫

徐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进教育精准脱贫,重点帮助贫困人口子女接受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让每一个孩子都对自己有信心、对未来有希望。扶贫必扶智,治贫先治愚。着力推进教育精准脱贫,有助于让贫困家庭子女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掌握脱贫致富技能,实现均衡分配教育资源。加强“精准扶贫”教育,关键在于因地制宜、因人制宜,从贫困人口的实际需求出发,实事求是地解决他们的问题,不仅要考虑贫困地区的地域特点、师资数量和质量、教育对象的个体差异,还要结合信息化时代的优势,综合推进贫困地区教育扶贫措施的有效开展。

  既要“扶智”也要“扶志”,破除贫困文化。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没有脱贫志向,再多的扶贫资金和知识技能也难以解决贫困代际传递问题。“扶志”就是要扶观念、扶信心、扶斗志,激发他们的内在脱贫动力。贫困地区人口受教育程度偏低,缺乏对教育和生活规划的长远眼光。扶贫教育要在提供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之外,帮助贫困人群提高认识、更新观念,唤起自我脱贫的斗志和决心,增强自我造血功能。同时,也要将心理健康、情绪管理、意志磨练等课程纳入到农村基础教育和社会培训课程中,加强对贫困地区学生进行心智教育,为陷入生活困境和情绪困境的群体提供心理疏导,坚定他们为创造美好生活而努力奋斗的信心。

  基于地域优势开办职业教育和特色课程,促进产学互惠。职业教育能有效做到教育扶贫的精准性,避免教育资源的浪费。贫困地区条件有限,难以全民实现从“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学习,而基于地域优势创办因地制宜的职业教育,则更有针对性。首先,要挖掘与市场需求相匹配的地域优势,开办具有地域特色的职业学校、特色专业和培训课程。例如,贵州的茅台学院基于茅台酒的产业资源优势,创办了独具白酒特色的应用型普通本科高校,成为全国重点酒业生产、经营和人才管理的培育基地和科研基地。其次,职业学校要加强与企业和政府的合作,共同创办地域化的社会实践项目。倡导学生在实践项目中领悟技能和总结经验,做到产学结合,学有所用,让他们在具体项目实践中打磨提升专业技能,提高职业岗位适应能力和自主创业能力,实现地域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打造本土教师队伍,建立“城乡教师交换”机制。优秀的师资队伍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根本保障。农村地区面临师资结构不合理、教师素质水平有待提高、教学管理水平落后等问题。努力造就一支素质优良、甘于奉献、扎根乡村的教师队伍,为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提供坚强有力的师资保障。在解决贫困地区师资队伍的问题上,需要从健全待遇保障制度和提供高层次发展平台等方面构建优秀人才“留得下”“用得住”的激励机制。一要切实提高本土教师的待遇,改善他们的生活和工作条件。提高待遇包括工资、福利津贴、住房问题和职称评定等,切实保障教师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和职业发展;同时,要改善教学的硬件设施,利用农村的自然优势,将学校建成人文和自然相互辉映的文化中心,使农村教师不仅能享受到良好的工作条件,还能体验到乡村独有的自然风光。二要加强农村教师的能力培训,建立“城乡教师交换”机制。为愿意扎根农村的教师,定期提供专业能力、教学方法、教学理念等方面的培训,逐步提升教师综合素质;每年定期派遣城市优秀教师来农村开展教学指导,农村教师去城市学校进行教学培训学习,促进教师队伍合理补充和双向流动,从而实现优质教师资源的合理配置。

  加强农村教育信息化建设,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教育的精准扶贫离不开信息化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信息技术最大的优势是能够打破贫困地区地理环境的局限性,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一要利用信息网络,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随着线上教育的迅速发展,应进一步增加贫困地区的优质网络教育资源供给和均衡配置,推进“专题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等优质课程的建设。二要打破传统单一化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动性。传统“听-讲”的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要合理利用互联网和数字化设备,以图文、视频、动画等丰富的视听语言,引导学生进行思考、问答和参与互动,提升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要加强信息化建设,促进学生个体的多元化发展。学校和教师要利用现代信息化技术,发现学生的专长和爱好,制定有区分的普通教育路径和专长生教育路径,定制不同的课程内容,让擅长艺术、体育等专业的学生,获得更符合他们个性和优势的教育发展机会。

  (作者系三峡大学巴楚艺术发展研究中心、三峡智库副教授)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