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得之师是如何炼成的?
第019版:教育
上一版 下一版 
自得之师是如何炼成的?
    
 
重庆日报 | 重庆日报农村版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0 年 09 月 10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致敬筑梦人

自得之师是如何炼成的?
——解读重庆市第三十七中学校优质教育背后的团队故事

    小组深度合作促进步

    生动的初中物理课

    教师示范篮球要领

  7月23日,2020年全国高考成绩揭榜。重庆市第三十七中学传来喜报,双创新高,学生嫣然被清华大学环境设计专业录取,实现了该校教学质量的新的突破。

  满园春色的背后,离不开的是园丁的辛勤耕耘。而37中学子的佳绩频传,正是受益于三寸讲台之上,那支严谨治学,始终主动提升自我教学能力的“自得之师”。

  近年来,在“自得文化”的引领下,重庆37中始终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打造素质优良、业务过硬的教师队伍,以专业助推学生全面成长,在脚踏实地中走出一条别具特色的教育进阶之路。

  梯队建设

  搭起教师成长立交桥

  在37中,但凡上过唐家龙老师语文课的学生,都对他有着一致的好评:“文化积淀深,讲课有方法。从来不照本宣科,更多的是鼓励我们拓展思维,有敢于求同存异的精神。”

  这样的教学风格,在他的课堂上有着淋漓尽致的体现。讲到教材里出现的经典名篇,他在带领学生探究文学之美的同时,也不吝潜心钻研,深耕细磨,用教育人的眼光去发现那些细节里的“不完美”之处,并以行动教会学生独立思考,学会质疑。

  课堂之外,他也善于传播传统文化之美。凡是他教出来的学生,几乎人人都会创作传统文学作品,诗词、戏曲、歌赋,信手拈来。

  从教20余年,唐老师始终坚持深耕语文教学,在业务和教研方面都积累了深厚的经验成果:市级高中语文学科名师、区级高中语文名师工作室主持人、“西部之光”访问学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16篇论文获市级国家级比赛一等奖……如今,这些“头衔”也激励着他继续立足教学一线,将一名优秀教师的示范作用发挥到底,发挥好。

  唐老师是典型,但并非个例。37中深知,一支结构合理的人才梯队,不仅要有身正为范的业务带头人,也要有奋起直追的年轻“后浪”,才能有持续发展的无限可能。

  黄小琴就是这样一位成长迅速的青年教师。2011年,研究生一毕业,她便来到了37中任教。从最初的学科教师,到现在的年级主任,短短9年时间,她完成了自我的跨越式成长。

  回顾自己的从教经历,她感慨:“一路走来并非一帆风顺,有过初入杏坛的迷茫,也面临过不同岗位的挑战。”她表达了诚挚的感谢:“是学校提供的平台和团队磨合的力量,成就了现在的自己。”

  经历过无数个备课磨课的深夜,踏上过竞赛角逐的讲台,奔赴在培训研修的路上……正如黄小琴所说那样,37中积极为教师搭建立体培训平台,依据学科特点,个性定制青年教师成才计划,通过师徒结对、亮相课、转正课、5年内新教师考试等形式挖掘新教师“慧根”,让无数同她一样的年轻教师走得快,行得远。

  如今,学校20多人次获国家级、市级优质课竞赛一等奖,25位优秀教师被评为市骨干教师、区名师、区学科带头人。学校拥有五个大渡口区“三名”工程工作室,莫能芳班主任工作室被评为重庆市班主任工作室……梯队化建设之下,37中这支“自得之师”正在愈发壮大,愈加优秀。

  深耕教研

  激活教师发展内驱力

  在37中,有一个为老师们量身打造的“节日”。每年春天,学校都会举行一年一度的“自得”杯学术节。期间,学校除了会开展常规的选修课、优质课大赛、评课比赛、教师论坛等活动,还会根据学校和师生发展的需要,设置基本功大赛、学科特色活动、学科特色课展示、说课比赛等。

  “学校举办学术节,旨在通过各项活动的开展,为广大教师搭建展示自我的舞台,提供相互学习交流的机会,促进教师深入学习教育教学理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学校教师中心主任戴娅琴介绍。

  “自得杯”学术节只是一个窗口,折射出的是37中关注教师专业发展的落地实践。一直以来,37中始终坚持以学术为路径,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师整体教学科研水平。

  重视,体现在教学常规管理中,不走形式,只干实事。学校教研活动常抓不懈,通过“4+2”(4次日常教研,2次以上具有较高学术价值),“7有”(活动有主题、有主持人、有记录、有签到、有报道、有照片、有资料留存)和“5课”(示范课、研究课、汇报课、转正课、比赛课)等硬指标,做到教研工作事事落实,步步到位。

  值得一提的是,自2016年成功申报“综合实践课程创新基地”以来,学校教师在协助学生学习研究理论、进行课题研究及物化成果的过程中,生成了大量课程资源,为发展课程提供了素材和灵感。2017年学校建立“初中语文课程创新基地”,从学科本位走向课程引领。

  近五年,教师论文发表与获奖200余篇,成功申报13个市级课题、9门市级精品选修课程,课程改革经验材料入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经验交流材料》,《普通高中“四主五环”自得课堂的实践与探索》获重庆市政府基础教育优秀教学成果奖……学校教科研成绩档次攀升,参与率增长,成果丰硕。

  严守师德

  以身作则当好引路人

  一名优秀的教师,不仅要以学术造诣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还应以人格魅力引导学生心灵,以身作则当好学生的引路人。

  在37中初一(4)班的教室里,挂着一个“心语信箱”,这是班主任杜敏与学生们建立起的沟通桥梁。平日里,来信大多是匿名的小报告。杜敏发现,学生小邓时常因为叛逆的行为频繁被同学“投诉”,她便找到小邓谈话,孩子却始终不愿敞开心扉。

  “有什么开不了口的心里话,可以写信告诉我。”沟通无果,杜敏的一席话却悄悄发挥了作用。不久后,她便收到了孩子的来信,从信中得知,原来孩子由于身处二胎家庭,长期不受重视,才慢慢变成现在自卑又叛逆的样子。

  找到症结,就要对症下药。杜敏一方面联系小邓的父母进行深入沟通,一方面积极为小邓做心理疏导,尽力帮助孩子走出青春期的阴霾。慢慢地,孩子变了,变得积极又上进,学习与生活都走上了正常的轨道。

  一个小小的“心语信箱”,是杜老师用心用情关怀学生的缩影,也是37中教育人当好学生心灵引路人的直观体现。

  以德自律,才能立德树人。在教师队伍建设过程中,37中始终不忘育人初心,把师德教育摆在重要位置,积极引导广大教师强化师德修养,当一个师德高尚的好老师。

  近年来,学校通过开展师德养成教育、“三项教育”,加强师德培训,开展师德主题教育活动等,培育了一大批有涵养、有情操的教书育人楷模,涌现了众多身边教师的感人教育事迹,深刻诠释着师德内涵,传递着榜样力量。

  “弘扬高尚师德,潜心立德树人”,一直是37中永不止息的追求。未来,37中教育人还将继续乘风破浪,不断前行,力创更美好的未来。

  定格·最美教育团队>>>

  高2020级管委会:

  用爱凝聚力量 用心浇灌成长

  参考人数911,重本上线526人,突破500大关,重本上线率57.7%……今年高考,重庆37中重本人数及升学率再创新高,高分段亮点突出,特色班成绩斐然,清北实现突破。当得知喜报的那一刻,所有三七教育人都为之而振奋。

  荣耀的背后,离不开一支始终拼搏在教学一线的团队。他们是37中高2020级管委会,虽然核心队伍只有6位成员,但却在过去的三年时光里,带领整个年级,各个学科组老师,用专业负责的精神,与学生共同鏖战,最终以优异的成绩为三年的奋斗交上满意的答卷。

  “我们这支团队,虽然基本上都是由年龄偏大的老教师组成,但是面对繁忙的教育教学工作,大家从来没有过丝毫懈怠。”年级主任李昱介绍,“尤其是疫情期间,从来没接触过网络教学的老师们,每一位都全情投入,积极跟进网课培训,努力为学生创造在家学习的条件。”

  每一场教研例会都不落下,每一次备课都认真探讨,每一个教学细节都用心策划……过去三年,高三年级组的老师们始终躬耕不缀,用爱凝聚力量,用心浇灌学生成长。

  就是这样一支教师队伍,从一开始“重点450,艺体有亮点”的艰难目标,到如今的教学质量再上台阶,素质教育齐头并进,不断创造着突破自我的奇迹,书写出三七教育人的卓越与担当。

  大爱·教育薪火相传>>>

  送课到村校 共绘教育“同心圆”

  去年冬天,重庆37中的初中物理组向治宇老师远赴忠县,在当地的新立中学为孩子们上了一堂物理精品课《光的奇思妙用》,课堂上通过引导学生操作平板电脑,完成光的反射应用实验,为当地孩子们留下了难忘的学习体验,也让现场观摩的老师们有了新的教学收获。

  事实上,这并不是37中的老师们第一次送课到区县的乡村学校。

  早在2008年,学校就与万州高峰镇中学对口开展了教育帮扶工作。每一年,37中都会分派不同学科的老师前往帮扶学校,为当地的学生献课,同时与友校老师展开教研探讨,切实帮助其解决教学工作中遇到的困惑与难题。

  “每次送课前,我们都会事先打磨课程,教学以实用性为主,保证送到学校的每一堂都是精品课。”初中物理学科主任袁卫华说。

  一人行快,众人行远。多年来,重庆37中培养出了一支优秀的教育团队,却并没有把教育的眼光囿于本校,而是充分发挥名校的资源优势,积极通过各类走教、送教活动,把教育的温度传递到更远的地方,用优质的课堂教学,帮助薄弱学校的教师发展,在“输血”的同时为他们提高“造血”功能,为教育均衡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谭茭 刘洋 图片由重庆37中提供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