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笔墨飘香,陶冶师生心灵 |
以人和街小学为轴心,足以画出一幅撼动人心的教育帮扶版图。
在重庆,学校先后与石柱县中益乡小学、巫溪县红池坝中心小学、黔江区菁华小学、涪陵荔枝希望小学、城口县咸宜乡中心小学等22个区县36所小学缔结为友好学校,开启了一个个新校变强校、弱校变强校的蝶变之旅。
在凉山,将步伐扎根扎透,教师深入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第三小学、凉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盐源县民族小学,让这里的孩子看到更多世界,演绎一出“老师别走”与“我申请再留一年”的动人故事。
在西藏,以优质成果引领,校长肖方明带头进入西藏拉萨广西友谊小学,让“人和教育”与西藏当地学校教育理念相融合,开出适宜当地孩子成长的教育之花。
每一个足迹都是一次爱的传播,每一次帮扶都是一次希望的点亮,每一份成长都是留给彼此的感动。名校之名,在于责任和担当。70多年的深厚底蕴,铸就了人和教育品牌;70多年的砥砺发展,人和街小学始终以社会担当为使命,立己达人,帮扶一方、带动一方、点亮一方,演绎了一段段教育佳话。
修炼内功
打造享誉市内外的“人和”品牌
大学之大,在于大师;名校之名,必然在于其思想之影响深远;课程之开发成功,办学之品质领先。对办学思想的精心提炼,对学校课程的精益提升,对办学效益的精准提质,让人和街小学成为一所受人尊敬的名校。
人和街小学有着70多年的建校历史,一代代“人和”人始终把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放在首位。尤其是近20年来,学校根据整体性育人理论提出了基于学生全面发展的“人和”育人模式,确立了“人和”育人价值理念、目标任务、实施途径、评价机制,深度挖掘各育人要素,充分发挥育人功效,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早在2006年校长肖方明来之时,他就肩负起把学校推向新高度的责任,以文化再造、发展转型作为学校发展的着力点,进行了新的探索征程。人和街小学吸取兼容并蓄的两江文化爱国奉献的红岩文化,并结合自身办学实际,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人和”育人文化,提炼出“人心所向、上下团结、建功立业”的文化内涵,围绕“人和文化”和“两江文化”理念设计学校环境,让内隐文化变成可听、可视、可感、可传的显性载体,陶冶师生情操、塑造师生品性。
思想的不断淬炼与升华最终还需落地生根,而在学校,思想落地的载体必然是精益求精的学校课程。人和街小学构建了丰富多样、生态持续的和德课程群、和健课程群、和雅课程群、和理课程群、和美课程群、和融课程群,力图使学生在道德素养、健康素养、文化素养、艺术素养、科学素养、生存素养等方面全面提升。同时还构建了“四类主题文化”校本课程,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中引入了项目式学习方式,如两江探源、母城渝中等主题,深层次全方位调动师生学习的积极性,开展实践学习,让课程成为学校的明星产品、金字招牌。
人和课堂则更具有魅力,学校打造“和声课堂”,尊重课堂上富有差异的声音,让不同思维在课堂上碰撞,达成共识,人人发展。建立了“三四五课堂教学体系”,将其融入到全部学科教学中开展研究,同时融入新技术改革课堂结构,实现师生、生生交互式教学,增加了互动交互的深度和广度。
信息化时代来临,人和街小学勇立潮头,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建设了300平方米的“人和六质学生发展指导实验室”,形成智力发展评估系统、个体化形成性测评系统、课堂教学实时监控测评系统信息反馈系统,把脑科学、认知科学和心理学等相关科学融合在学生学习中,神经生化检测仪、生理信号检测仪、行为分析仪及脑电座舱传感器、注意力传感器等一系列设备在实验室运行,让技术真正为学生学习服务。
从文化引领到课程构建、从课堂改革到技术融合,人和教育的生动实践体现了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下的整体思考,深化教育改革进程中的系统实践,这些无疑更加增添了学校的魅力、垫高了学校的厚度,让人和街小学有更足的底气和实力去引领辐射,造福百姓。
辐射引领
演绎帮扶一方点亮一方的佳话
2020年5月,人和街小学第二批优秀教师赴凉山支教起程。
10个小时车程驾驶,近800公里路程,500多公里航空路线……5月8日、5月11日,人和街小学美术老师唐可、数学老师申东阳等人先后从重庆启程,风尘仆仆奔赴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支教,为西昌市第三小学、盐源县民族小学捎去人和清风、教育之音。
2019年至今,教育部发起了帮扶凉山支教活动,肖方明校长工作室积极响应,唐可、贺兰雅、申东阳、罗川兰等老师先后自愿远赴凉山支教,教师们秉承人和教师“居儒典雅,身正学高”教风,将人和教育根植于大山深处,将教育“精准扶贫”进行到底。初来民族小学,唐可老师负责小学二年级共8个班级的美术课程。孩子们上美术课时,没有统一的画画册子,唐可老师就自费买来B5纸,上课时每人发一张;没有统一的画笔,唐可老师就告诉孩子们:“你手里有什么笔,就用什么笔画,一样可以画出美丽的图画。”她告诉孩子保持对美的追求,她的专业、耐心、细心,让她成为孩子心中“最美的老师”。过了一学期的支教时间,对方学校和孩子们舍不得她走,学校支持她留下来,这一留,又是一年多。
这样的帮扶,对于人和街教师而言并不陌生。
2016年4月,黔江菁华小学成功与人和街小学结成联盟姐妹校。几年间人和街小学教师不遗余力,献智献策,两校共开展交流活动几十次。几年下来,菁华小学确定了以“阳光教育”为主题的校园文化,开发了“七彩阳光课程群”,以教研工作助推了教师专业成长。李娜娜老师获得2018年重庆市领雁工程项目语文优质课大赛一等奖第一名的优异成绩,学校获评“全国青少年足球示范校”,备受当地百姓好评。
2017年,肖方明来到西藏拉萨广西友谊小学交流了学校2014年获得的教育部首届教学成果奖。在分享过程中,推广了“五维一体”学校综合改革的经验。该校借鉴“五维一体”学校综合改革经验,对学校的校园环境及校园文化重新进行了审视和反思;借鉴人和“六质课程”体系,结合拉萨实际,力所能及地开展了一些藏文化特色校本课程,以丰富孩子们的校园生活;借鉴人和教育系统设计、协同发展的教师专业发展计划,开展跟岗学习或远程指导等活动,提升了该校教师专业素养,开启了学校办学新气象。
2019年12月31日,人和街小学再次通过5G双师课堂,远程、实时连接200公里以外的石柱县中益乡小学。作为重庆首次使用的5G课堂,利用先进技术,实现名师与山里娃的面对面,有效拓展了教育帮扶的形式和路径,这样的远程课堂受到两校师生们的喜爱。重庆市数学特级教师郭莉在5G课堂中与中益乡小学的孩子亲切互动。“郭老师的课很好,能让我们的大脑更活跃一些。”中益乡小学的孩子们开心地说。
对于人和街小学而言,教育帮扶不仅仅于此,而是化为日常的教育教学行动,渗透进每一天的教学中,成为学校办学育人的一部分。
在人和街小学看来,教育帮扶不是简单的经验、模式、知识、方法的单向输送,要根据受援地区的教育现状、特点和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帮扶项目,这样才能促进帮扶与受帮扶地区的双向互动,把跨区域对口帮扶做到实处。
“我们既要看到需要扶贫学校的问题,又要从激发内生动力需求出发,让教育帮扶有深度、有温度、有力度。”人和街小学相关负责人表示,学校过适当的前期调研,在互动中调整帮扶预案;通过及时的现场沟通,在相互对话中回应现场诉求;通过合理的阶段预设,在相互磨合中调整帮扶目标。
让更多孩子享受优质教育,让人和优质教育发挥更多价值,这是人和街小学最朴素的教育追求。全体人和教育人正奋力行进在教育扶贫之路上,播撒一路芬芳,点亮更多希望。
何霜 姚兰 胡忠英 图片由人和街小学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