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重庆开展区县对口协作帮扶工作以来,实施了一系列援建工程,开展了一系列帮扶活动,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天,我们刊登相关评论,从补齐小康短板、强化“造血”能力、聚焦劳务协作等方面,谈一谈帮扶工作的成效、经验,推动区县对口协作帮扶工作走深走实。
开启“双赢模式”
张燕
深度贫困地区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薄弱的环节,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最难啃的硬骨头。这些地区,往往底子薄,仅靠自身难成气候。这时候,尤其需要做好区县对口协作帮扶,借他山之力,琢己身之玉。
协作帮扶,关键是精准。把前期的调研工作做得更细致,搞清楚帮扶对象的短板和优势,才能对症下药,确保扶贫资源给到位,贫困地区用得上。彭水交通落后,两江新区就提供资金给他们修公路;城口金寨村基础设施简陋,九龙坡就筹钱帮他们提升村便民服务中心……这些鲜活的事例告诉我们,把帮扶资源用到刀刃上,在贫困地区的痛点、难点上下功夫,就能真正确保“所供即所需”。
协作帮扶,重点是“造血”。贫穷并不可怕,怕的是智力不足、头脑空空,怕的是知识匮乏、精神委顿。协作帮扶的意义,远不止于物质层面。当偏远的中益乡小学、官田小学迎来南岸区的优秀教师志愿者;当石柱县西沱小学教师来到南岸区珊瑚实验小学跟岗研修……两地通过教育人员互派,不断缩小教育差距,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以“我”之优补“你”之短,推动智力资源共享,不仅能变“输血”为“造血”,更能激发贫困地区的内生动力,解决“看不见的贫困”。
所谓结对,参与者是双方,缺一不可。既要让贫困地区、贫困群众从中得益,更要让帮扶方获得更好地发展,真正实现互惠互利。绿化空间有限的江北区,主动与酉阳县签订了全国首个“森林覆盖率交易协议”,向其购买森林面积指标,用于本区县森林覆盖率目标值的计算。如此一来,既实现了生态保护成本共担,又促进了生态效益共享。显然,这样双赢的帮扶模式,才能持之以恒、久久为功。
协作帮扶,是一种先富带动后富的有效形式。众人拾柴火焰高,以先发优势促后发效应,推动资源互享、产业互补、人员互动、观念互通,就一定能汇全市之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全面小康。
以产业协作激活后发优势
刘江
在两江新区的牵线搭桥下,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一度滞销的珍珠鸡,打开了线上线下的市场销路;北碚区出手相助,帮巫山县拉来了10万亩花椒种植基地项目,让数千户贫困群众稳定脱贫……在协作帮扶过程中,相关区县结对牵手,加强产业链帮扶协作,使渝东北、渝东南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步伐加速,增强了重庆区域发展的协调性,书写了“先富帮后富”的温暖故事。
区县协作帮扶取得明显成效,一个很重要的经验就在于聚焦脱贫攻坚,把产业协作扶贫作为关键,实现了从“输血式扶贫”到“造血式扶贫”的转变。从组建联合招商队伍,到引导企业定向转移,再到加快产业联动发展,帮扶区县的真情帮扶、精准帮扶,实实在在提升了受助区县的“造血能力”,更激发了贫困地区的内生动力和发展潜力。
区域产业协作的生动实践,有力证明了“政府推动、市场运作”的协作模式可行且有效。把握好供需关系,按市场规律构建企业长期参与机制,才能让产业转移接得住、落地企业过得好。搭好优势互补的桥梁,立足贫困地区资源禀赋发展特色产业,才会形成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当前,渝东北、渝东南贫困地区的产业发展方兴未艾,但总体上尚处于起步阶段,还需要更耐心的呵护、更有力的扶助。进一步做好区县协作帮扶工作,尤其要瞄准贫困人口脱贫精准发力,加大产业带动扶贫工作力度,在产业合作、优势互补上积极探索新路子、创造新模式,不断增强贫困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更好地助力“一区两群”协调发展。
全面小康,决胜在合力。帮扶区县和贫困区县齐心干,扭住产业协作持续发力,推动协作帮扶走深走实,必将续写更加精彩的协同发展故事,携手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优化人力资源配置
饶思锐
对口协作,主要是通过相互间的协作,来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协同发展。究其本质而言,就是取长补短的资源要素流动过程。正所谓“就业一人,一家脱贫”,通过对口劳务协作,帮扶解决就业,无疑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协同发展的有效形式之一。
无论是沙坪坝提供优秀师资,助力解决技能培训,提高就业质量;还是两江新区转移就业岗位,精准发力就业帮扶;又或是以就业、就医、定居、子女入学等方面的良好保障,助力被转移就业人口安居乐业,都是畅通人力资源要素流通、共享的妙招实招,都是区县对口协作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
西方古典经济学家西斯蒙第认为:“人的技能和本领是财富的源泉。”协作帮扶目标的实现,最终要体现在人力资源要素的均衡发展和合理流动上。因而,全市结对区县既要发挥协作帮扶机制的优势,想方设法促进对口帮扶地区人的全面发展,促进被帮扶对象高质量就业,为市场提供更多高质量人力资源;同时也要通过对口协作,建立劳动力供应调配协作机制,搭建起便捷的劳务合作通道,通过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优势,实现富余劳动力的高效转移。
人是经济活动的主体,抓住了人力资源这个核心资源,就等于抓住了经济发展的牛鼻子。下一步,对口协作区县要更好地发挥人力资源的作用,更多地在人力资源互联互通和协调发展上着力,通过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力资源的高效均衡配置,来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协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