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昌都市类乌齐县重庆双语幼儿园里,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跟着网络视频练习舞蹈。记者 王亚同 摄/视觉重庆 |
格桑花,一年一次在青藏高原绽放;重庆援藏人,来了一波又一波。这里是雪域之巅藏川青滇接壤地区,金沙江、澜沧江、怒江的中上游,平均海拔3500米以上的西藏昌都。
1995年起,重庆陆续开始承担对昌都市及所辖芒康县、类乌齐县、察雅县对口支援任务。25年来,来自我市的9批次719名援藏干部,扎根于世界屋脊上,奔走于汹涌的澜沧江畔,一棒接着一棒干,用心用情用力做好援藏各项工作。目前,重庆累计援助昌都资金项目物资已达25.98亿元,实施各类援藏项目440余个,为昌都经济社会发展、城乡建设、民生改善、人才培养、社会稳定等作出了积极贡献。
医疗卫生事业全面提升
偏远乡镇有了自己的卫生院
7月底一天,58岁的藏族老阿妈巴桑措珍又一次来到镇卫生院,找医生平措卓嘎进行每周一次的高血压检测。“重庆支援我们建了卫生院,现在,在镇上就可以做检查了。”巴桑措珍高兴地说。
香堆镇,是昌都市察雅县一个偏远乡镇,常住人口上万人。以前,镇上缺乏像样的医疗设施,居民们看病需要翻山越岭耗时5个小时到县城里。2019年,在前后两批援藏工作队的接力中,香堆镇区域中心卫生院正式投用。
目前,香堆镇卫生院开放了8个科室,配有12名医护人员,运行一年来,门诊量超过了9000人次,现已完成对全镇人口的“健康扶贫慢性病签约”及“包虫病筛查”。同时,重庆援藏工作队还为卫生院配备了医疗专车,接送危重患者。
“十三五”以来,我市通过医疗人才“组团式”支援昌都医疗卫生事业,共选派600余名医务人员,覆盖当地医疗人才紧缺的30余个专业。近年来,昌都市人民医院成功创建“三甲”综合医院,类乌齐县、芒康县和察雅县人民医院分别成功创建“二甲”“二乙”综合医院,先后建成类乌齐县藏医院、香堆镇、桑多镇卫生院等多个基层卫生项目,还分批组织医疗卫生服务小分队送医下乡,帮助改变藏族同胞健康观念和就医习惯。
一茬接着一茬干,一张蓝图绘到底。市第九批援藏工作队进藏后,又从疫情防控、硬件改善、学科建设、技术创新、医疗惠民、人才培养等方面发力,接续支援芒康、类乌齐等地医院建设,帮助昌都市人民医院打造“八大公共诊疗平台”和“五大危重症中心”。援藏工作队还结对帮带当地医务人员,以“请进来、派出去”方式,培训当地人才2000余人次。
办学能力提升教育质量改善
牧区娃娃也能跟着视频学跳舞
“我们的孩子能像内地孩子一样学习现代音乐舞蹈,真的要感谢重庆工作队!”在类乌齐县重庆双语幼儿园,看到自己的儿子在老师带领下,开心地跟着网络视频学舞蹈、筹备毕业表演,家长桑吉丁增由衷地高兴。
以前,类乌齐县城只有一所幼儿园,孩子们入园读书极为不便。在我市第八批援藏工作队牵头下,当地利用我市江北区、沙坪坝区计划外对口援助资金建设了该园。占地8亩的幼儿园在去年9月正式投用后,立即吸引了一大批周边儿童入园。目前,该园已开设大、中、小班4个,配有24名教职工,采取汉、藏双语教学。“无论是硬件还是师资力量,在整个自治区都算是居于前列的。”第九批援藏工作队队员、类乌齐县委常务副书记杨青松说。
不仅是幼儿园,一年来,第九批援藏工作队在前几批援藏项目的基础上,还扎实推进义务教育办学条件标准化建设,推动了芒康盐井中学、察雅县小学等援建项目,启动芒康中学、盐井中学信息化建设,筹集1700万元实施昌都一高、类乌齐县中学冬季供水供暖项目等。
近年来,工作队还充分发挥“组团式”教育援藏作用,加大在学校管理、教育教学、教研教改等方面的帮扶指导。例如,在昌都一高开展优质高效教研和集体备课活动,探索“对分课堂”精准教学,结对“师带徒”等。大力拓展优质教育资源和帮扶渠道,将重庆西藏中学昌都籍学生招生名额增加到240名。2018年,昌都一高本科总上线比例达到99.1%,刷新该校高考上线率历史纪录。今年,该校又成功创建区级示范中学。
扶持培育特色产业项目
重庆企业结对帮扶助力群众增收
在昌都市经开区君亲农业科技公司的生产车间里,青稞加工流水线正在运转。一粒粒青稞经过脱壳、烘干、炸制等工序后变成喷香的麻花。企业负责人介绍,5年前,在重庆援藏工作队的牵线搭桥下,他们来到昌都发展,现已成为西藏最大的青稞产品生产加工企业。去年,该企业吸纳当地300余人就业,带动青稞种植户5000余人增收。
今年,受疫情影响企业复工面临困难,第九批援藏工作队队员、昌都经开区党工委副书记何渝生带队上门服务,及时帮助企业解决了用工、原料等问题。“目前,我们已与重庆一家企业达成协议,获得价值2000多万元的订单。”该负责人表示,今年将进一步扩大青稞收购。
25年来,重庆共选派九批援藏干部719人、专业技术人才近800人。开展各类干部人才培训3.1万人次,实现了由最初的项目、资金援藏向产业、教育、医疗、就业、智力援藏等多位一体转变,由“输血式”援藏向“造血式”援藏转变。
近年来,工作队先后帮助当地培育发展了牦牛、藏香猪、葡萄、川贝母等特色产业;启动芒康千年古盐田5A级景区、江达岗托和类乌齐康巴花都景区打造;在昌都成立西藏首个院士专家工作站——西藏高原生态桑产业发展院士专家工作站;先后成立“昌都园区发展小组团”“卡若香猪产业小组团”“旅游产业小组团”,帮助昌都培育引进和发展特色产业。
位于澜沧江边的芒康古盐田,是世界上唯一完整保持最原始手工晒盐方式的地方,且与附近的温泉群相得益彰。然而,作为当地集自然与人文于一体的4A级景区,此前,却没有一处导览标识,道路也不通畅,让不少游客却步。为带动周边群众增收,重庆援藏工作队从用地、规划、管理、营销等方面着手,一批接一批地探索景区开发。
接过上一批工作队的规划蓝图后,市第九批援藏工作队与当地一道,加快了5A级标准景区的打造。现在,景区游客中心和停车场已施工过半。按照其旅游提升方案,下一步,当地拟对辖区24个旅游项目设施进行规范提升。同时,在援藏工作队统筹协调下,重庆9个5A级景区也将对该景区进行结对帮扶。
多年持续的对口援助,带给受援地区翻天覆地的变化。2019年,昌都全市地方生产总值达到220.96亿元,是1994年7.6亿元的29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545元,是1994年852.09元的近14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