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战洪峰 紧急转移群众垃圾回收积分可兑换生活用品从垃圾分类到“无废城市”村民连续“光盘”30天可获奖励重庆农村土地交易所地票公开交易公告工地摔伤无钱医治 民工向本报求助
第010版:重庆新闻
上一版 下一版 
迎战洪峰 紧急转移群众
垃圾回收积分可兑换生活用品
从垃圾分类到“无废城市”
村民连续“光盘”30天可获奖励
重庆农村土地交易所地票公开交易公告
工地摔伤无钱医治 民工向本报求助
    
 
重庆日报 | 重庆日报农村版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0 年 08 月 18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短评

从垃圾分类到“无废城市”

张静怡

  城市跟人一样,需要不断“新陈代谢”。而垃圾处理,就是城市“新陈代谢”中的重要一环。伴随城市迅猛发展而来的,就是与日俱增的垃圾。如此巨大的存量和增量,如果不进行妥善处理,势必对环境造成严重破坏,也必将影响居民的生活。

  分类投放,是垃圾有效处理的一大前提。推广垃圾分类,就是从“投放”环节入手,从根源上破解垃圾处理的“肠梗阻”。举个例子,重庆今年将初步建成厨余垃圾处置体系,实现每日1万吨的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前提,就需要通过分类对“厨余垃圾”进行集中回收。

  当然,垃圾分类只是第一步,我们心中的美好生活,是打造“无废城市”。无废并不意味着零垃圾,而是最大限度地减少填埋量,将固体废物对城市的有害影响降到最低。做好垃圾分类,减轻末端的处置压力,助力“零填埋”,就是在为打造“无废城市”添砖加瓦。

  值得注意的是,推广垃圾分类,建设“无废城市”,是一项具有长期性、持续性的工作,如果只依赖居民自觉,止步于宣传呼吁,效果往往会大打折扣。在这一点上,政府的决心和举措十分重要。今年以来,重庆先后制定出台《生活垃圾分类收运设施设置指南》等10个标准文件,累计制定34个配套文件和标准体系,努力理顺顶层设计和操作层面的诸多细节,让垃圾分类得以有序推进。在“刚柔并济”的管理之下,相信重庆的“无废城市”建设一定会再上一个台阶。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