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份重庆外贸进出口创五年来新高不断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装配式建筑让我们变身产业工人”平均每秒钟“诞生”两台笔电忙晒粮 保增收贫困户外出务工 政府帮你报销车费重庆上半年城镇新增就业32.1万人
第001版:要闻
 下一版 
7月份重庆外贸进出口创五年来新高
不断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
“装配式建筑让我们变身产业工人”
平均每秒钟“诞生”两台笔电
忙晒粮 保增收
贫困户外出务工 政府帮你报销车费
重庆上半年城镇新增就业32.1万人
    
 
重庆日报 | 重庆日报农村版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0 年 08 月 16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装配式建筑让我们变身产业工人”

本报记者 廖雪梅

    8月10日,魏祖平(右)在生产车间查看混凝土预制件生产情况。记者 罗斌 摄/视觉重庆

  8月10日14:30,綦江区綦江工业园,骄阳似火。

  重庆建工高新建材有限公司车间生产经理魏祖平在办公室喝了一大杯水后,立即赶到生产车间查看PC件(混凝土预制件)的生产情况。他们公司最近接到大订单,正开足马力生产。

  “以前,只要气温超过37℃,建筑工地中午必须‘歇火’——上午11点至下午4点不准开工。”在建筑领域摸爬滚打20多年的魏祖平感慨地说:“现在不同了,装配式技术的推广应用,让我们农民工在车间里上班,成了产业工人!”

  高空作业转移到地面

  打工不再日晒雨淋

  魏祖平曾是一名钢筋工,在广东等地打工多年,对建筑工地上的艰辛深有体会。

  “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到处都是噪音、尘埃,高空作业更有安全隐患。”魏祖平说,不仅如此,在传统建筑工地打工,经常要“打游击”,因为施工的不确定性,几个月就要换地方。为了抢工期,工人们深夜加班是常事。

  近年来,重庆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魏祖平如今在这家干净整洁、绿树成荫的装配式工厂上班。这个2万多平方米的厂房内,二三十个穿着反光背心、戴着安全帽的工人正熟练地绑钢筋、做模具、浇筑混凝土。车间顶部,红色的龙门吊缓慢地运送着刚做好的预制楼梯;车间墙上,数十个直径约80厘米的大风扇飞速转动,不停送风降温。

  除了不用日晒雨淋,让魏祖平更满意的是,装配式技术将建筑高空作业转移到地面进行,工人们的工作安全更有保障,作息时间更有规律。“工作时间是上午8∶00-11∶30,下午2∶00-6∶00。强度不算大,收入也稳定,不少年轻人愿意来打工。”他乐呵呵地说。

  多种培训提升业务能力

  生产预制件更像做工艺品

  装配式技术不仅改变了魏祖平的工作环境,也增强了他的从业自豪感。

  魏祖平以前打工,是“师带徒”方式,偶尔还要“偷师学艺”。如今,为适应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趋势,重庆建工高新建材公司每月都要组织工人培训技术。不仅有钢筋工培训,还有混凝土工培训、装配工技能培训、预埋件预埋培训等。考核不合格者还得补考。

  在魏祖平看来,装配式技术就是像造汽车一样造房子,工人先在工厂流水线上生产建筑物部件,再运到工地上组装起来,具有节能、环保、工期短等特点,更能满足人们对建筑品质的追求。

  他告诉记者,传统施工方式对工艺质量难以管控,建筑容易出现渗水、开裂、空鼓等毛病。如今,生产预制件更像做工艺品。以前的混凝土浇筑误差以厘米计算,现在控制到毫米级,更有利于产品的防火、隔音、抗渗、防裂。

  预制件改变建筑方式

  增加美好生活体验

  魏祖平的公司有100多个工人,每年可以生产20万立方米混凝土部件。他们的产品不仅运用到自贸城、金山服务社区、北碚消防站等项目,还走出重庆,用在四川泸州污水处置池项目建设上。

  魏祖平身边的许多朋友和同事,都是装配式建筑的受益者。魏祖平的一个同事,在南坪买了房子,不仅房子的楼梯是用预制件组成,门窗、楼板等也是工厂预制后再组装的,房屋质量和安全性更高。

  “就像现在人们买灯买LED灯一样,今后买房子,先了解有没有运用装配式技术,将成为共识。”魏祖平认为,“装配式技术深刻改变着我们的建造、就业和居住方式。这种技术进一步推广普及,将让大家的生活体验更加美好。”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