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1版)第三回,社区党委书记杨春敏带队登门拜访,大家把胡清智家的客厅坐了个满满当当,一口一个“胡伯伯”。“碍于情面”的胡清智终于点头,同意作为热心居民参会。
“这个会,比我想的要规范得多”
胡清智参加“居民小两会”后,对社区的印象迅速改观。
“这个会,比我想的要规范得多。”在厂里开了半辈子大小会议的胡清智说,“过去,厂里开会我是记笔记领任务的人,在这个会上,我们居民成了提问题下任务的人。”
会议程序是固定的,分为四个环节进行:第一个环节是回复上周居民反映情况,第二个环节由网格员用PPT展示一周工作亮点,第三个环节是居民议事,第四个环节是社区党委书记点评。
前两个环节,居民们听得非常认真,有的还记笔记。第三个环节是会议的重头戏,居民们畅所欲言反映问题、提出建议。往往一个问题抛出之后,其他居民还帮着想解决办法。
有居民告诉胡清智,刚开始,他们也不相信“居民小两会”能真正帮大家解决问题,不愿在会上发言。后来,有人在会上提出清洁工人在垃圾清运时图省事焚烧树叶,造成空气污染的问题。为解决这个问题,社区干部每天从清晨5点起,轮班蹲守,监督清洁工人清运树叶,不许在社区里焚烧。
此后,胡清智每周准时参加“居民小两会”,“只要不生病,我绝不缺席”。
2017年,胡清智在会上提出整修楼栋背后一条小路的建议。也是在那年,社区党委书记杨春敏当选党的十九大代表。胡清智清楚地记得,杨书记前往北京开会的第二天,小路动工整修,换上了雨天不溅水的透水砖。
“居民小两会”让居民真正成为社区的主人
“社区的湿地公园动工了,居民们有什么建议都可以提出来。”
“工期不要拖太长,工人不能磨洋工。”
“公园里要有凳子和凉亭。”
“立块牌子,禁止在公园种菜。”
……
7月22日上午10点,团结坝社区的“居民小两会”又准时召开了。会上,居民们提出了化粪池清淤、366和367栋个别楼道需要打扫等问题。社区干部逐一记录。
胡清智已在会场有了相对固定的座位,会议室内圈靠近杨书记的位置。从会议室窗外望去,一眼就能看到双碑大桥和轨道一号线。胡清智的大儿子住在江北区大石坝,避开高峰期,开车经双碑大桥,半小时就能回到爸爸家里。
现在的团结坝社区,环境干净整洁。13年来,政策解读、邻里矛盾、路灯维修、垃圾清理、文化墙涂鸦等各种大事小事,几乎都要在“居民小两会”上宣讲或商议。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团结坝社区变得越来越漂亮。
改变,更体现在社区居民的精神面貌上。杨春敏感受最深:“居民小两会”让居民们感到自己真正成为了社区的主人,在会上的发言不仅底气十足,还有理有据。大家充分信任政府、信任社区干部、信任邻里,守法讲理的观念深入人心。
最近,一条主干道要修过社区一栋居民楼,需要拆迁。楼里11户居民在拆迁赔偿政策还未敲定、一分拆迁款都没收到的情况下,全部同意搬出,在外租房暂住。
如今,得益于四通八达的道路,团结坝社区居民越来越享受城市的方便与快捷。
记者手记>>>
人民民主在基层的生动实践
颜若雯
社区,是大多数人每天工作生活之处。来自各行各业、各年龄阶段、不同文化层次的人,甚至不同的利益群体,都在社区汇合。社区所具备的广泛性和代表性,恰好为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提供了基础。
团结坝社区的“居民小两会”正是基层人民民主方式不断扩大的一种积极探索。在“居民小两会”上,各种意见的表达、各种要求的碰撞,都在法治的框架内进行,最后以民主的形式达成代表多数人意愿的共识。在这个过程中,每次共识的达成都是一次基层民主的生动实践。团结坝社区开了13年的“居民小两会”,让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法治意识不断增强,最终,推动社区更加和谐,居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