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城区明年将基本完成内涝点整治“不要命”的村主任“物联网+智慧排水”破解城市内涝淮河王家坝闸时隔13年再开闸防汛“土办法”发挥救援大作用中共中央印发《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选举工作条例》
第007版:综合新闻
上一版 下一版 
中心城区明年将基本完成内涝点整治
“不要命”的村主任
“物联网+智慧排水”破解城市内涝
淮河王家坝闸时隔13年再开闸
防汛“土办法”发挥救援大作用
中共中央印发《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选举工作条例》
    
 
重庆日报 | 重庆日报农村版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0 年 07 月 21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铜锣、喇叭、脚板:
防汛“土办法”发挥救援大作用

  新华社重庆7月20日电 (记者 赵宇飞)雷霞在重庆开州区临江镇经营一家茶馆,16日下午洪水到来时,她早已转移至安全地带,并将桌椅、电器等物品搬到安全的地方,避免了重大财产损失。

  “那天下午三点多,我突然听到一阵锣声,知道洪水要来了,这为大家安全转移争取了时间。”雷霞说。

  15日起,开州所在的长江上游地区遭遇持续强降雨。乡镇街道和村社的工作人员24小时轮流值守巡查,他们大多提着一面铜锣,发现险情就马上敲锣。从古代沿用至今的铜锣,依然在中国农村防汛工作中扮演重要角色。

  “洪水往往来得比较急,而且有时发生在深夜或凌晨,挨家挨户通知根本来不及。锣声穿透力强,人们听到锣声就知道洪水要来了。”临江镇镇长邹品生说。

  如今,无人机、智能化巡检系统等大数据、智能化技术已广泛应用到防汛工作中。但在一些技术尚不发达的农村地区,很多防汛的“土办法”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和铜锣一样,大喇叭也在防汛抗洪中显示出“威力”。

  巫溪县田坝镇与临江镇同处长江上游,16日凌晨3时许,洪水漫过湾滩河向场镇涌去。危急时刻,田坝镇工作人员袁柱军用高音喇叭开始喊话:“大家快起来了,洪水来了,都转移到上面小学去!”

  睡梦中的人们被高音喇叭惊醒,纷纷开始转移。凌晨6时许,场镇的洪水已达2米深,但1000余名居民早已转移完毕,无一人伤亡。

  “挨家挨户通知只能一对一,而一只喇叭可以对100人、1000人,传播效率很高,是争取防汛疏散时效性的‘利器’。”袁柱军说。

  在中国广大农村地区,光有铜锣和大喇叭有时还不够,关键时刻还要靠基层政府工作人员的脚板,亲自上门进行排查。特别是农村地区老年人普遍较多,听力较差、行动较为迟缓,往往是防汛转移中需要重点关注的对象。

  16日上午8时许,在重庆万州区五桥街道香炉山社区,洪水已经齐腰深,大部分居民已被疏散。社区书记傅山祥仍在挨家挨户排查。

  一栋居民楼的二楼楼梯口,一位老人和一对母女正在呼救。傅山祥找来绳子,一头拴在公路行道树上,一头拴在自己腰上,跳进了齐腰深的洪流中,艰难地向街对面蹚过去,把受困的三人转移到安全地点。

  “敲锣、喊话、发警报的同时,乡镇、村社干部必须要挨家挨户敲门,绝不能让一个人滞留在家中,尤其是老年人。”傅山祥说。

  在近期的南方汛情中,铜锣等“土办法”被各地广泛使用。“在农村,防汛工作归根结底是‘人’的工作,这些‘土办法’永远不会过时。”邹品生说。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