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村民分红有望再翻一番”254条代表建议已被市人大采纳或列入工作计划市级统战系统“学身边典型 创一流业绩”报告会举行重庆发布3项机关事务地方标准四川为什么要在万州投资港口让居民在家门口端上“新饭碗”大山里,燕麦村小之变重庆医疗队赴新疆支援开展核酸检测
第002版:要闻
上一版 下一版 
“今年村民分红有望再翻一番”
254条代表建议已被市人大采纳或列入工作计划
市级统战系统“学身边典型 创一流业绩”报告会举行
重庆发布3项机关事务地方标准
四川为什么要在万州投资港口
让居民在家门口端上“新饭碗”
大山里,燕麦村小之变
重庆医疗队赴新疆支援开展核酸检测
    
 
重庆日报 | 重庆日报农村版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0 年 07 月 20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大山里,燕麦村小之变

  (上接1版)

  “那时乡村教师的收入低。”刘芝裕长长地叹了口气说,当时为了供刘多勇兄妹读书,他也不得不利用课余和假期,干些其他活挣钱,甚至会走大半天山路去农户家收蕨菜,再走大半天路把蕨菜拿到场镇去卖,一斤能赚一块钱。

  “那都是老黄历了,这些年乡村老师待遇好了。”刘多勇说,现在学校老师的工资加各类补贴,一个月有好几千元,收入不比县城里的老师低,不少老师还买了小轿车。

  曾经孩子上学往返几小时

  如今住读方便多了

  “我对燕麦村小太熟悉了,当年我在这里读了一年书。”49岁的燕麦村小副校长刘勋亮告诉记者,上世纪80年代他在燕麦村小读书时,学校还没有学生宿舍。

  那时,他每天从家里走到学校要3小时,往返就需要6小时。有一次他起床晚了,只得一路小跑往学校赶,一不小心,脚下一滑,手掌触地崴了。

  “直到现在,遇到天气变化的时候,这只手掌还会隐隐作痛。”刘勋亮说。

  1992年,从城口师范学校毕业的刘勋亮回到明中乡,在他曾经读书的燕麦村小当了一名乡村教师。

  “那时学校条件依然不是很好。”刘勋亮说,最初到学校的时候,教室是“开敞式”的,教室后面有一条过道,那是附近村民到小河边挑水的必经之路。上课时,不时有附近的村民挑水过路,桶里的水荡出来,将教室地面打湿一大片。

  老师和学生住在空余的教室里,地面铺上麦草,学生就睡大通铺。

  “如今,学校真是发生了巨大变化。”刘勋亮介绍,近年来当地政府投入400多万元,在燕麦村小建起了教学楼、学生宿舍、塑胶运动场。学生有了寝室,8人一间,每间寝室都有卫生间。他们再也不用翻山越岭步行几个小时上学了。教师寝室则是一人一间,学校还给每位老师配了洗衣机等电器。

  曾经老师感到失落

  如今对乡村教育充满信心

  事实上,让老师们感到幸福的不仅仅是学校硬件设施的改善。

  7月3日下午,燕麦村小4年级的学生上美术课,画蚊子。26岁的李书红老师打开教室的互联网设备,黑板顿时变成了一块大屏幕,网络课堂开始了。

  线上,专业老师耐心细致地给学生们讲解蚊子的基本生理构造和外形特征,以及如何用画笔简单描绘蚊子的模样。线下,李书红则根据网上授课老师的讲课内容,给学生及时的指点和帮助。

  2016年,李书红通过选拔考试,分到燕麦村小。“一到学校,我心都凉了半截。”当时,李书红心里一直嘀咕,“在这所偏远的学校,我能有啥作为?”

  然而,随着学校一天天发生变化,李书红改变了自己的想法。

  李书红高兴地说,这几年学校先后修建了图书室和各种功能室,还开设了舞蹈、合唱、粘土创客、手工、口风琴等社团课。学生课余时间可以去读书,或者去参加活动,变得越来越阳光自信。

  “前不久,全县‘美丽乡村互加计划’教育工作推进会就在我们燕麦村小开的。通过网络直播,全县1000多名教师收看我们的教学实况,城里很多学校的老师对我们竖起了大拇指!”李书红一脸自豪。

  “以前,不少老师在村小教书,只是觉得找到了饭碗,却看不到希望。现在,老师的待遇提高了,学校硬件提升了,‘走出去’的机会多了,我们乡村教师也能有大作为。”刘多勇信心满满地说。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