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郭晓静)7月13日,市城市管理局召开新闻通气会称,我市日前正式印发了《中心城区建筑渣土全过程监管工作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根据《方案》,市区两级正在建设的建筑垃圾智能化监管平台将助力中心城区建筑渣土全过程监管,形成建筑渣土产生、运输和处置的管理闭环,我市对建筑渣土的管理将更加高效可控。
2018年3月,住房城乡建设部下发了《关于开展建筑垃圾治理试点工作的通知》,在全国35个城市开展城市建筑垃圾治理试点,重庆中心城区纳入试点。随后我市印发了《主城区城市建筑垃圾治理试点工作实施方案》,从编制试点方案及规划、存量治理、设施建设、资源化利用、监管平台、长效机制等6个方面开展试点,并将其纳入“无废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但随着建筑垃圾产量的增加,我市建筑垃圾治理也面临处置难、设施选址难、运输监督难等问题。
为了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方案》进一步明确建筑渣土全过程监管要求,强化建筑渣土管理措施。特别是针对老百姓感受最直观的建筑渣土运输环节,市区两级建筑垃圾监管平台目前正在健全运输监管系统,建成后将实行实时数据采集、运行数据分析、统计数据共享。
此外,在施工现场管理上,《方案》还强化了建筑渣土源头减量、落实项目业主主体责任、严格建筑渣土处置核准、落实工地管理要求和施工工地现场监控等五项措施。
在严格运输管理方面,除了建好用好智能化建筑垃圾监管平台,《方案》还规范了运输管理,只有依法申办了《建筑垃圾运输处置核准证》和《货车通行证》的车辆才能在中心城区从事建筑垃圾运输;加强运输企业管理;制定出台《重庆市建筑垃圾密闭运输车辆技术规范》;全面推行建筑渣土运输车辆从产生、运输到处置环节“两点一线”的联单管理,对违反联单管理行为的单位和责任人纳入信用评价体系考核。
《重庆市建筑垃圾密闭运输车辆技术规范》中的5项创新内容
今年6月1日起实施的《重庆市建筑垃圾密闭运输车辆技术规范》汲取了国内其他城市的先进经验,结合我市实际,从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定义、整车要求、车厢要求、颜色标识、智能化终端及功能、车容车貌8个方面,明确了建筑垃圾密闭运输车辆规范要求。其中,有5个创新内容:
1 在国内率先提出厢体采用抗拉强度超过1100Mpa的超高强度耐磨板,提升了产品轻量化、耐磨性水平,适应发展趋势
2 结合我市山城坡度大、坡道长特点,选定使用6×4(3轴)车型,产品通过性、安全性更高
3 结合我市建渣岩石占比较高,破碎岩石锋利断面容易对车辆密封装置造成损害的问题,采用硬质侧翻式厢盖,不易损坏、寿命长、占用空间小,降低用户使用成本
4 智能化车辆状态显示,车辆LED顶灯由智能系统控制,具备智能颜色显示的功能,可根据车辆监控状态显示不同色彩,方便城市管理和公安交管部门夜间执法
5 智能化系统能在现有的基础上进行升级,具备按照市场、政策和客户的要求进行二次升级扩展的空间,方便用户后期使用
资料来源:市城市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