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古驿道重庆段多是山路,车马不便,主要交通工具就是轿子、滑竿。
重庆轿行兴盛于清咸丰年间,到1943年,有轿子近两万乘,轿夫4万多人,形成了轿帮同业公会。江湖袍哥混迹其间,各自划定地盘,轿子需上“牌照”,轿夫身穿统一编号的背心,每天交份子钱,工作模式类似今天的出租车行业。
十八梯坡下有个轿铺巷,从前是轿行的大本营,主要负责城区内的业务,英国商人立德乐曾经在日记里写道:“重庆的出租车——轿子,无论到什么地方,只要在城墙内,都是25个铜钱。”
位于东水门的秀壁街轿行则主要负责长途运输,依靠西秦会馆、湖广会馆等招揽生意,主要负责成渝两地的人员往来。
随着轿行的扩张,轿夫们的业务已不再仅仅局限于抬人,也负责信件、贵重货物、汇票的传递,后还逐渐形成了以负责汇票等贵重物的“信轿行”,负责婚嫁喜事的“花轿行”,负责人员运输的“脚力行”。可见,旧时重庆的轿行相当于现在的出租车、长途车、快递的综合。后来,重庆还成立了中国首家轿业公司——大公藤舆公司。
轿夫辛劳,但收入却不高。在英国外交官爱德华·科尔伯恩·巴伯在所著的《华西旅行考察记》中记述,他雇佣了15个轿夫,还请了一个夫头负责管理这些轿夫。“算下来一个人一天的工资是300厘(约合10便士)……不行路的时候是100厘。”每个轿夫每天还要向轿行缴纳10厘份子钱,这个收入在当时只够一家人糊口。
住在歌乐山街道山洞村凉风垭社居民杜世芳说,家里两个哥哥曾在驿道上以抬轿子和滑竿谋生。
杜世芳家有11个兄弟姊妹,需要两个哥哥在农闲时当轿夫帮着养家。他们穿着稻草编的草鞋或麻编的“麻窝子”,以凉风垭为中心,最远送客人东到佛图关,西至走马岗,一次能换个几筒大米,成为养家的重要支撑。
杜世芳说,为了走得快而稳,前后两方轿夫经常一路喊着“号子”相互配合。前者“报点子”,后者回应:若遇驿道前方有拥堵时,前者呼“前挡”,后者应“后不来”;驿道两侧均有人、物时,前者喊“两靠”,后者答“对冒”;前方路某侧有牛马行来时,前者呼“左/右手力大”,后者和“让它一下”;要走凹凸不平路时,前者呼“高矮”,后者应“平踩”……
除了相互提醒注意路况的“号子”外,轿夫们还有一些调侃性的对句,为劳苦的路途平添一丝欢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