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靡的元曲在历史时空的交汇点读懂中国带你重新发现祖国之美
第011版:共赏百本好书
上一版 下一版 
风靡的元曲
在历史时空的交汇点读懂中国
带你重新发现祖国之美
    
 
重庆日报 | 重庆日报农村版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0 年 07 月 03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风靡的元曲
——《半小时漫画中国史》选登

    《半小时漫画中国史》插画。

  元朝,虽然只刷了90多年的存在感。不过,在元朝纷乱动荡的社会环境中,老百姓的精神世界因为一样东西的存在,变得更加多姿多彩。

  没错,就是元曲。一起来看一下:元曲的一生。

  有关元曲的说法众多,今天咱就按主流的说法来讲。

  话说,元曲其实是一对双胞胎!分成这两种:老大——元散曲,老二——元杂剧。

  咱们一个个来说。

  元散曲

  虽然元散曲听起来挺陌生,但其实我们小时候就学过: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看到这里,很多同学就呆了,咋跟宋词这么像呢?为啥会是这样呢?因为甭管宋词和元曲——其实都是古代流行歌!

  故事是这样的:在唐朝的时候,汉族和西域的音乐来了一次跨界大融合,搞出了一个联名款:燕乐。

  可光有音乐,没啥意思,于是就有人填上了词。这就是词的雏形,叫曲子词。这种形式,一出现就大受欢迎,并渐渐分出两个流派:高雅派和通俗派。

  咱们先来看看高雅派。

  首先,来了一拨文化人,他们提高了词的文学水平,扩大了词的影响力。就这么发展到宋朝,词走向了人生巅峰——后来,词就成了高雅文学,渐渐和音乐没啥关系了。

  咱们再来看看通俗派。

  金朝占领北方之后,民间歌曲加入了一些新元素:北方游牧民族音乐。

  而在金朝末年,元散曲就正式诞生了!

  而那些文化人又来了,提高了散曲的文学性和影响力。就这样,元散曲也达到了巅峰。

  虽然宋词和元散曲看起来很相似,其实有很多不同,比如曲子、格式等。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元散曲的语言直白通俗,非常口语化,专门讲咱老百姓听得懂的故事。

  举个例子: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出自关汉卿《一枝花·不伏老》)

  元散曲非常口语化,根本不用翻译,通俗得都快掉渣了。

  元杂剧和元散曲,用的音乐差不多,可以这么粗暴地理解:把元散曲用的音乐组合起来,然后再配上戏文表演出来,就成了元杂剧!

  元散曲和元杂剧的关系一直颇有争议,不过散曲诞生早于元杂剧,所以很多观点认为元散曲就是元杂剧的基础。

  元杂剧

  元杂剧,咱其实也早就见过,比如《窦娥冤》:

  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

  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

  ——出自关汉卿《感天动地窦娥冤》

  元杂剧在戏曲界的地位,那是相当的高,元杂剧的诞生更是中国戏曲成熟的标志。

  为啥这么说呢?这就要从头说起了。中国的戏曲,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的祭祀活动;历经秦、汉、唐、宋等朝代,也诞生了不少形式的表演,比如:春秋战国的俳优,主要表演歌舞,或者讲个笑话之类的。汉时的蚩尤戏,扮作蚩尤对抗,有点像摔跤。隋唐的歌舞,开始在歌舞中,加入一些情节。唐宋的滑稽戏,搞笑为主,有时候也讽刺一下时政。

  形式是多种多样,但都算不上是真正成熟的戏曲。

  著名学者王国维,曾对戏曲下过这样一个定义: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

  意思是说,真正成熟的戏曲,需要满足几个必要条件:有歌舞、有表演、有故事。

  在这三个条件里,歌舞表演问题不大,关键就在这故事上。元杂剧出现以前的歌舞表演,要么没故事,要么故事不完整。

  元杂剧很幸运,有个大佬帮它解决了问题,这个大佬就是说书。

  说书在古时候也叫说话,兴起于宋代,说白了就是讲故事,改一改,那就是上好的剧本。故事的问题就这么完美解决了。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