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津区团结湖大数据智能产业园全面开建“既然党的政策好,就要努力向前跑”85户307个贫困人口全部“销号”脱贫“金钥匙”就在群众自己手中
第005版:重庆新闻
上一版 下一版 
江津区团结湖大数据智能产业园全面开建
“既然党的政策好,就要努力向前跑”
85户307个贫困人口全部“销号”
脱贫“金钥匙”就在群众自己手中
    
 
重庆日报 | 重庆日报农村版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0 年 07 月 02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

“既然党的政策好,就要努力向前跑”

    石柱中益乡华溪村,谭文质正在喂养家中的几十只鸡。(摄于三月三十一日)记者 龙帆 摄\视觉重庆

  (上接1版)

  教育、医疗、住房等扶贫政策都极有针对性。当时,谭文质的大女儿和儿子均已成家,一家人都健健康康,唯有8岁的小女儿享受到了教育资助政策。

  谭文质的日子没有多大起色。相反,周围不少村民依托好的政策和勤劳的双手,日子越过越好,其中不乏过去生活水平远在谭文质之下的村民。这让他心理落差更大,开始到处挑刺,“反正就是看什么都不顺眼。村里修的公路,要挑点毛病出来,发展什么产业也要指手画脚。”

  激发脱贫内生动力,“刺头儿”当选组长

  “谭文质致贫的深层次原因是内生动力不足。”汪云友说,“他在外打工十多年,见过世面,脑瓜子灵活,不像有些村民那样‘老实’,可他行动又跟不上想法,让人觉得眼高手低。”

  为了将谭文质的精神“扶”起来,汪云友那段时间几乎天天上门,和他促膝长谈,给他讲“既然党的政策好,就要努力向前跑”的道理。一来二去,两人成了好朋友。

  渐渐地,谭文质的思想观念有了转变。

  “那些干部白天跑田坎,晚上开会,没日没夜地干。我屋头这些事,自己没想到的,他们都帮我想到了。”谭文质感慨。

  尤其是去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到华溪村视察后,当地把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通过各种形式进行宣传,提振干部群众的精气神和脱贫致富的信心决心。尽管谭文质没亲眼看到总书记,但小女儿在中益乡小学见到了总书记,回家兴奋得很,一直念叨总书记如何和蔼可亲,如何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

  自此,谭文质的思想彻底转变,“总书记那么忙,还千里迢迢地到我们这个小山村来激励我们。如果我还继续懒下去,还要没事找事,啷个都说不过去了。”

  黄精基地里,谭文质出工又出力,还利用闲暇时间打些零工,终于摘掉了贫困帽。

  有感于谭文质的变化,汪云友决定再激励他一把。去年,华溪村先锋组组长人选调整,汪云友向村里推荐了3个候选人,谭文质便是其中之一。

  最终,谭文质当选。

  “他过去是有些懒,但后来勤快了,而且脑壳灵光。这些我们都看到的,所以愿意选他。”村民花仁叔坦言。

  带动村民脱贫,自己生活也变了样

  成为组长后,谭文质暗暗发誓,绝不能辜负大家的信任。

  去年,为增强村民责任感,华溪村探索出黄精产业发展新模式——将集体流转土地种植的220亩黄精,返包给村民管护。参与返包的村民,不但有管护工资,黄精卖出后,村里还会拿出20%的收益给他们分红。

  村民还在犹豫时,谭文质就带头返包了9.7亩黄精,还给大家做工作:“背靠大树好乘凉,我们集体种植的黄精,既可食用又可药用,亩产量能达到3吨,价格也不低,肯定能挣钱!”

  就这样,大家纷纷与村集体经济组织签了返包合同,220亩黄精被“瓜分”一空。

  谭文质的弟弟谭文权也是贫困户,50岁了还是个单身汉,常说自己这辈子就这样了。别人在地里忙时,他靠着墙根晒太阳,谭文质为此没少数落他。如今,在哥哥的带领下,谭文权也变了,返包了7亩黄精,不再浑浑噩噩过日子。

  黄精要3年才有产出,为了让村民短期有收益,村集体又在黄精地里套种木瓜,谭文质又是最早一批响应的村民。

  作为村民小组组长,谭文质自然而然成了村集体经济组织中益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先锋组的“片区经理”,不仅要组织生产,还要帮助销售。去年,全村实现农产品销售收入220万元,农户分红18.2万元,这里面也有谭文质的一份功劳。

  带动村民发展产业的同时,谭文质自己的生活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去年,他打零工挣了5850元,黄精基地返包收入9700元,妻子在建筑工地务工挣了2.7万元,还搬进了位于乡政府附近的柿子坝居民安置点,有了自己的房子,“政策硬是好,算上补助后,我自己没花多少钱,基本上只掏了个装修费。”

  生活的巨大变化,让谭文质萌生了入党的想法。他说:“没有共产党,没有脱贫攻坚,就没有现在的华溪村,也没有现在的我。”

  搬新家后,谭文质的喜事接踵而来——今年,大女儿生下了一对双胞胎,儿媳生下了二娃。家里人丁兴旺,好不热闹。

  采访刚结束,屋里便响起了婴儿的啼哭声,谭文质赶紧往卧室跑去,一脸幸福。

  见状,记者悄悄带上房门离去。希望谭文质一家、华溪村,乃至所有贫困群众,都能像新生的婴孩一样,在脱贫攻坚中迎来新生,迎来小康。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