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接续推进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全力让脱贫群众迈向富裕。打好脱贫攻坚战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优先任务,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前提和基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促进稳定脱贫和防范返贫的有效手段,是脱贫攻坚的巩固和提升。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接续推进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编好麻花辫、打好组合拳,确保把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方针落到实处,对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凝聚振兴乡村强大合力具有重要意义。
在政策体系衔接上着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都是党和国家对“三农”工作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以促进农民共同富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价值立场上,具有一致性。同时,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又具有差异性。脱贫攻坚致力于2020年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而乡村振兴战略惠及广大农村地区和农民,是一项规划至2050年的长期的艰巨任务,需要稳扎稳打、久久为功。接续推进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需要准确把握两大战略的“同”与“不同”,做好政策体系衔接。一是要扩大政策适用主体范围,脱贫攻坚聚焦深度贫困地区和特殊贫困群体,而乡村振兴就是让所有农民共享发展机遇、共享农村改革成果。二是要丰富现有政策内容,将针对绝对贫困的任务型举措逐步调整为针对相对贫困的日常性帮扶措施,纳入乡村振兴战略统筹安排。三是要留出政策接口和缓冲期,对于那些直接影响脱贫人口稳定脱贫、持续发展的扶贫政策,保持其延续性和稳定性,摘帽不摘政策,确保不因政策变动影响脱贫成效。
在农村产业发展上着力。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也只有产业兴旺,才谈得上乡村振兴。作为脱贫攻坚战中最重要的精准帮扶举措之一,产业扶贫是贫困地区稳定脱贫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但也要看到,部分农村地区的产业扶贫,长线和短线结合不够,产业结构较为单一,未形成规模效益和脱贫长效机制。要因地制宜找好衔接点,将产业发展的近忧和远虑结合起来,做好产业扶贫和产业振兴的衔接,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一是要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尤其是促进农业与旅游、文化、健康等产业深度融合,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等农业新业态,延伸农业产业链,激发农村创新创业活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二是要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深入推进农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推动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以打造一村一品、一县一业为契机,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三是要统筹兼顾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扶持小农户,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引导其与农民建立多种形式利益联结机制,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在改善农村民生上着力。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关系国运。当前,无论是贫困村,还是非贫困村,都面临着保障和改善农村民生的重要任务,贫困村的需求更加迫切。接续推进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要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农村民生,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一是要将脱贫攻坚中的交通扶贫行动、水利扶贫行动、电力和网络扶贫行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与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中的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举措有效衔接,加快农村公路、供水、电网、信息、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补上农村基础设施短板。二是要将脱贫攻坚中的教育脱贫攻坚行动、健康扶贫工程、综合保障性扶贫、扶贫扶志行动与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中的增加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举措有效衔接,推进城镇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提高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补上农村公共服务短板。三是要做好投入衔接,发挥政府投入的主体和主导作用,在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强化各类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财政涉农资金整合,同时,也要发挥金融资金的引导和协同作用,加快农村金融创新,为改善农村民生凝聚强大投入合力。
在强化人才支撑上着力。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在脱贫攻坚战中,中央实施了人才和科技扶贫计划、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人才支援、扶贫志愿服务活动、选派科技特派员等行动,同时还开展了选派优秀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选派驻村工作队等工作。各类人才聚焦攻坚、真帮实扶,为脱贫攻坚注入强大动力。接续推进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必须破解人才瓶颈问题。一是要注重自主培养,挖掘农村本土人才,探索田间课堂、网络教室等农民喜闻乐见的培训形式,培养一批有务农意愿的、具有三农情怀的新型职业农民。二是要注重人才引进,推进驻村第一书记、科技特派员等各类选派工作和对口支援工作常态化制度化,深入推进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等计划,帮助农民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增强农民“造血”功能。三是要汇聚全社会力量,以乡情乡愁为纽带,焕发农村在绿色发展、人文资源等领域的强大吸引力,吸引企业家、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等,通过下乡投资兴业、捐资捐物、志愿服务等方式投身乡村建设,激发农村各类主体活力,不断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
(作者单位:重庆理工大学;本文系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JD082)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