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亿中国人民刻骨铭心的共同记忆每年四月为重庆市全民阅读月明确信访8类禁止行为中新数据通道优化提升中新互联互通水平受疫情影响我市暂停开展2020年人防工程避暑纳凉工作《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行动》白皮书发布重庆两年内建成新型智慧城市智能中枢为了山水之城的生态底色
第002版:要闻
上一版 下一版 
14亿中国人民刻骨铭心的共同记忆
每年四月为重庆市全民阅读月
明确信访8类禁止行为
中新数据通道优化提升中新互联互通水平
受疫情影响我市暂停开展2020年人防工程避暑纳凉工作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行动》白皮书发布
重庆两年内建成新型智慧城市智能中枢
为了山水之城的生态底色
    
 
重庆日报 | 重庆日报农村版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0 年 06 月 08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为了山水之城的生态底色

  (上接1版)

  为了防止综合整治效果反弹,北碚区还健全“四个制度”落实问题发现机制:建立日常巡查工作制度,要求网格护林员和巡山守卡人员加大对重点林区、敏感地段、重要区域的检查力度,严防新增生态破坏点;建立明察暗访制度,由区林长办每季度开展两次明察暗访;建立问题投诉制度,在缙云山安装林长公示牌65块,积极发动群众举报各类破坏山林资源违法行为;接受新闻媒体监督制度,扩大发现破坏山林资源违法行为线索的来源渠道。

  北碚区还加大了“智慧巡山”的力度,目前正在实施20套林火视频监控系统建设,建成后可覆盖全区80%的重点林区。

  河长制“铁拳整治”——

  污水河变休闲公园

  梁滩河发源于九龙坡,流经沙坪坝,在北碚汇入嘉陵江。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梁滩河清澈见底,水清鱼跃。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两岸企业逐渐增多,不少污水排进梁滩河,让这条清水河逐渐变成劣Ⅴ类水质。

  “梁滩河之变,是不少地区以往粗放式发展产业的一个缩影。”北碚区河长办副主任唐世银介绍,近年来,北碚区全面实施河长制,完善“双总河长”的三级河长体系,通过一系列“铁拳整治”,改善辖区水生态环境。

  其中,梁滩河的治理就是该区重点示范项目。在河长制的统筹协调下,围绕“河畅、水清、坡绿、岸美”目标,启动了梁滩河系统治理工程,修建生态护岸,河床清淤,确保河道行洪顺畅;开展“污水三排”专项行动,加大投入新建和改造污水管网、新建污水处理厂、开展内源整治及清淤工作等;打造了5公里健身步道,以大磨滩瀑布为核心,打造建成大磨滩湿地公园等。下一步还将对梁滩河支流进行海绵化改造、整治8.5公里河道环境。

  “以往,河面漂浮的垃圾、河水散发的恶臭,令周边村民十分痛心。”歇马街道天马村村级河长李林介绍,“如今,政府关停、整改了河边的一批污染企业,实施了河道清淤、清漂保洁、栽种水生植物等,梁滩河又重现生机。”

  今年5月1日,作为梁滩河流域生态综合治理项目重点工程之一——总面积约600亩的大磨滩湿地公园开园试运行,仅五一假期就累计接待游客近5万人次。

  记者在大磨滩湿地公园看到,梁滩河碧波荡漾,沿岸绿树葱郁、蝴蝶飞舞,近百米宽天然悬瀑从青翠山间倾泻而下,水雾茫茫。游客们纷纷拿出手机,拍下这里的美景。

  “2019年,梁滩河入嘉陵江断面水质首次达到IV类标准。”北碚区生态环境局副局长李勤介绍,北碚计划以梁滩河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为契机,探索梁滩河段街镇一级生态补偿机制,切实推动改善梁滩河流域水生态环境。北碚区还对辖区河流、水库、山坪塘等进行了水环境综合整治。如今,这些河库水质明显好转,生态系统基本恢复,自我调节和自我净化能力明显提升。

  山水经济“顺势而为”——

  生态产业呈现绿色效益

  绿色,是大自然的底色。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如今,北碚区围绕绿水青山顺势发展的生态产业,已开始呈现出绿色新效益。

  在缙云山内,一条按照“生态屏障路、景观旅游路、产业提升路、消防救援路”功能定位的道路——缙云山生态环道正如火如荼建设。该环道全长64.52公里,其中北碚区内34.5公里,投资金额18.53亿元,已全面开工建设。

  王文友介绍,这条环道地跨澄江镇、十里温泉城、北温泉街道、歇马街道,将串联起沿线传统古村落、休闲农业、特色民宿,有效推进缙云山及其周边区域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的进程。

  黛湖是位于缙云山半山腰的一座重力坝水库。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以来,黛湖周边先后建起了云登酒店等4家经营场所。随着这些经营场所规模的逐年扩大,不少污水直排湖中,导致黛湖生态受到极大破坏。在推进缙云山保护区综合整治工作中,北碚区将4家经营场所整体拆除。

  “我们迅速对这里实施了库型修复、湿地治理、复植复绿等项目,目前湖水比同期高1米,水生植物增加了2.9万平方米。”王文友介绍,如今这里已是市民休闲度假的好去处。

  而对于缙云山保护区山脚下的澄江镇柏林村,北碚区正在着力打造“柏林村乡村振兴竹文化村落”示范项目,利用竹林资源发展竹基复合材料、竹饮料、竹家具等竹材加工产业链,为柏林村及周边村民提供就近就业岗位和致富机会。

  因梁滩河整治而关闭肉牛养殖场后,歇马街道天马村村民刘成元在政府帮扶下,改行干起了运输。他说:“以往,我们养牛存在污染问题,还有很大的养殖风险。现在,我的收入比以前还高,特别是看着门口的臭水河变成景观河,心里别提多高兴了。”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