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深度贫困乡镇的脱贫路径
第028版:同心追梦奔小康·彭水
上一版   
两个深度贫困乡镇的脱贫路径
    
 
重庆日报 | 重庆日报农村版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0 年 05 月 25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立足精准帮扶 聚焦特色产业
两个深度贫困乡镇的脱贫路径

    三义乡瓜蒌种植基地

    三义乡莲花村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

    大垭乡唐家坝人居环境整治

    大垭乡建卡贫困户邵瑞平养殖黄牛实现脱贫致富

  “房子越修越靓,路越修越宽,生活越来越好……”5月,走进彭水最南部的大垭乡,一首幸福满满的歌曲打动人心。这首歌不仅是大垭乡群众生活的真实写照,也是该县两个深度贫困乡的发展缩影。

  自然环境和发展基础影响着一个区域的贫困程度。彭水地处武陵山连片特困区域,全县“七山二水一分田”,自然条件十分恶劣。三义乡、大垭乡一南一北更是全县自然条件最恶劣、生态环境最脆弱、社会发展最缓慢、经济发展最滞后、基础设施最薄弱、产业培育最艰难的地区,是典型的“贫中之贫、坚中之坚”。

  2017年,我市参照国家确定的深度贫困县标准,从全市甄选出18个深度贫困乡镇,作为全市脱贫攻坚工作的重点。彭水两个深度贫困乡镇的脱贫攻坚工作,向纵深推进的决胜之战由此打响。

  3年下来,这里捷报频传——从贫困户精准识别,到因村因户精准施策、精准帮扶;从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速,到产业投入扩容增量,群众稳定增收致富……两个深度贫困乡镇在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环保等各方面有了明显成效。

  2020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的决胜之年。今年以来,立足脱贫摘帽新起点,彭水正集中力量、上下齐心,围绕“四个深度”发力,推进“七大攻坚行动”,奋力推动两个深度贫困乡镇加快发展,坚决巩固这两个乡镇的脱贫成果,不断夯实脱贫攻坚质量和成色。

  三义乡 补齐短板强基础 提升致富“内驱力”

  近日,天空放晴,在三义乡龙阳村3组,村民们正忙着采收蔬菜,现场一派繁忙的景象。

  “现在是蔬菜送出去,钞票挣进来,家门口轻松致富不再是梦想。”据龙阳村支部书记冉启秀介绍,这在过去完全无法想象,以前的龙阳村道路是泥巴路,只要碰上雨天,路上就是稀泥,骑摩托车去场镇买个东西都非常困难,更不用说把产品运出去了。直到全村实现硬化道路30多公里,一条条安全、便捷的道路就此打通才迎来了改变,借此发展的上百亩高山蔬菜正成为村民们的增收保障。

  基础设施持续改善,是三义乡发展基础不断夯实的主要体现,与之相关的故事与变迁在这里屡见不鲜。为加快补齐短板,全面支持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一年来三义乡层层分解任务、压实责任,狠抓路、水、电、讯等基础设施落地——尤其是今年以来,层层挂牌督战,查弱项、找漏洞,奋力补齐发展短板,使全乡发展基础得到了全面提升。

  截至目前,规划的250个项目已全部开工,完工238个,完工率达到95.2%,计划8月底前全面完工投用。补增实施项目63个,目前已完工42个,预计7月底前全面完工投用。

  因地制宜

  奏响产业富民“增收曲”

  眼下正是采菌时节,在三义乡莲花村羊肚菌基地里,棚内密密麻麻长满菌菇。村民蔡胜玲虽然忙个不停,但脸上的笑容也不止:“我把自家的2亩土地入股发展羊肚菌后,长期在这里务工,不但每月可以拿工资,年底还有分红。”据蔡胜玲介绍,和过去每年种包谷只有三四百元的纯收入相比,现在她每年每亩分红至少都有2000元,尤其是每月保底的1000多元务工工资,更让她有了底气。

  “在偏远山区,产业培育一直是最难啃的‘硬骨头’,在县、乡大力支持下,通过创新利益联结机制抱团取暖让我们这样的深度贫困地区解决了产业发展困局。”羊肚菌“产业村长”侯春均介绍村里的产业发展概况时头头是道。

  发展富民产业是巩固、提升脱贫成果的根本依托。正如侯春均所言,“解决产业发展困局”正是三义乡攻克深度贫困“堡垒”的关键着力点。一年多来,产业发展从弱到强、干部群众创业致富的生动实践在这里正不断上演。

  据三义乡相关负责人介绍,按照以农业短期脱贫和旅游长远致富为目标,目前三义乡正积极调整温饱型粮食作物为小康型经济作物,已发展烤烟、中药材、高山经果蔬菜和特色养殖当期四大特色产业,与普子、太原等区域联动发展山地特色效益农业和乡村旅游。一年来,全乡已落实经济作物面积1万亩,粮经比从80:20调整为20:80。

  干群连心

  唱响决战决胜“大合唱”

  “全靠村里党员带头,不然哪有现在属于我的产业。”看着冒出嫩芽的瓜蒌地,村民曹兴海满是期望,以前没有门路,不知道怎么挣钱,现在村里大力发展产业,村民更要加油干,早日实现五丰村大变样的梦想。

  据了解,曹兴海口中的党员就是以无职党员秦中发为代表,率先认领村集体发展300亩瓜蒌的15户党员群众。

  “以前从来没有种植过中药材,村民心里有担心完全可以理解,但是发展产业刻不容缓,党员不带头谁来带头。”也正是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下,如今的三义乡,所有工作都能较快落地,工作作风不断增强,一支不走的脱贫攻坚工作队伍已经形成。

  以党建引领实现村民有追求、有想法,也有行动。其实在三义乡主动作为奔小康的党员还有很多,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干部更是不少。如村支部书记冉启秀为全身心投入脱贫攻坚变卖了自己苦心经营的100多只山羊;村主任严文兵不做“包工头”,甘当脱贫路上“领头人”,领办村集体公司;五丰村一组返乡老党员文顺英勇挑重担,担任组长带领群众啃下住房安全改造“硬骨头”……

  一年来,三义乡以党建引领示范、作风建设、拓宽增收渠道、夯实帮扶责任人责任、文明新风建设为抓手,建强攻坚一线“桥头堡”,不断提升群众脱贫致富“内驱力”,提升其致富热情和致富能力。

  大垭乡 集结攻坚力量 培育特色产业

  扶贫产业必须是当地有特色、有生命力、可持续发展的产业。

  大垭乡在特色产业发展中,不仅仅满足于发展单一产业实现脱贫,更主动引导产业转型升级,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巩固脱贫效果,夯实乡村产业振兴和全面奔小康的根基。

  大垭乡地处武陵山区,70%以上的面积属于不能开发的林地,乡里80%的土地都是25度以上的坡耕地,过去依靠传统农业产业,很难过上好日子。如今,依靠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这里逐渐从穷山沟里挖出了金疙瘩。

  受当地返乡创业政策吸引,回乡搞起了生态鱼养殖产业的冬瓜村1组村民王元生就是其中的受益者。2017年“盯”上了村里天然泉水和平坦土地优势,王元生发展起了冷水养殖业。如今,他的养殖基地的鲟鱼有6万尾,产品销往重庆主城、贵州、云南等地,每年可创造毛收益过百万元。

  王元生的成功仅是该乡精心培育特色产业的一个缩影。据大垭乡相关负责人介绍,一年来,依托优异自然生态优势,目前该乡以“畜、林、药、蔬、特”总体布局为依据,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正不断巩固壮大蔬菜、辣椒、中药材、中蜂、土鸡、经果林等主导扶贫产业。目前,全乡已建成中药材基地1120亩、水产养殖基地120亩,发展经济林(经果林)5100亩、高山蔬菜3000亩、烤烟400亩,养殖土鸡5.7万羽,养殖存栏猪、牛、羊4050头,中蜂保有量达4200群。

  探索帮扶机制

  一个龙头企业的产业带动能力有多强?在大垭村勇胜农林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给出了答案。

  大垭村6组村民钱勇在乡里的支持下,放弃大城市高薪工作,毅然返乡组建勇胜农林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发展李子、柑橘和中药材1400多亩,这不仅让他挣到钱,也让周边的贫困户过上了好日子。通过“村集体+公司+基地+农户”模式,村民不但以土地入股实现分红,同时还能收获务工工资。

  据钱勇介绍,他优先吸纳贫困户在这里就业打工,现在地里面有五六十个人。

  “大垭乡在产业扶贫中激发新型经营主体带动作用,正积极探索推广订单帮扶、股份合作、生产托管等龙头带动模式,带动更多的贫困群众在产业发展中分享到红利。”据大垭乡相关负责人介绍,钱勇的案例只是其中一例,目前该乡已探索建立了“村集体经济+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等模式,还通过村级集体经济资金入股等形式,保障农户从产业项目经营中获取二次分红。

  针对产业标准化需求与贫困户技能相对较弱的现实,除了龙头企业带动,大垭乡还创新探索了多种有活力、易推广、见效快、效果好的扶贫帮扶模式,形成了龙头企业带动、农业专业合作社带动、经济能人带动、现代农业示范区带动、党建带动、旅游带动、集体经济带动、电商带动、混合带动等产业扶贫经验。

  如今,在全乡现有涉农企业8家、农民专业合作社20家、家庭农场5家、种植养殖大户26户,带动403户通过土地入股、务工参与经营方式等增收。

  部署激励措施

  “缺乏技术支撑,不知道发展什么产业,担心销路……”这是大垭乡木蜡村贫困户周冬生一直以来的担忧,也是他长久以来产业脱贫跟不上的主要原因。

  这段时间,村里的干部反复到他家劝说让他打消了顾虑。目前,周冬生将家里10多亩闲置土地流转用于发展葛根产业,预计未来正式投产后将每年增加收入1万元。

  通过产业奖励激发脱贫斗志,以一户一策达成产业科学发展,这是大垭乡大力发展产业扶贫,实现长期稳定脱贫的保障。

  据大垭乡相关负责人介绍,为实现产业精准到户,近年来该乡进一步将因人施策同分类指导有效结合起来,创新实施了贫困户产业奖励机制,正将物资帮扶切换成针对奖补,将以往的“坐着等”变成了现在的“干着奖”。

  其中,为合理安排产业扶贫项目,大垭乡还进一步细化明确生猪、肉牛、山羊、中蜂等10余类养殖产业和红薯、玉米、中药材、特色经果等20余类种植产业发展奖励类别,通过代养代种等生产方式,大力实施中蜂、土鸡、辣椒和传统养殖等产业项目,实现全乡531户贫困户产业增收项目全覆盖。同时,针对全乡在册且在家发展农业产业的建卡贫困户,分产业分类别将奖励提高到1500元。

  乔筱 图片由彭水日报提供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