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受疫情冲击,世界经济严重衰退。国内消费、投资、出口“三驾马车”都有所减速,一季度经济出现负增长。一些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面临生死考验,部分居民就业机会减少、薪资水平下降。当前,基层财政收支矛盾加剧,在企业难、百姓难、政府也难的当下,财政“蛋糕”怎么切更是备受关注。
一边是财政收入减少,一边是急需财政“输血救命”企业、百姓增多。面对广大百姓和众多企业的期待,中央政府选择了外宽内紧:对企业“放水养鱼”,对民生“支出只增不减”,要政府“真正过紧日子”。不仅坚决压减一般性支出,严禁新建楼堂馆所,严禁铺张浪费,还明确中央政府要带头,中央本级支出安排负增长,其中非急需非刚性支出压减50%以上;同时各类结余、沉淀资金应收尽收、重新安排……政府对自己“下狠手”,就是在为企业和百姓“挤口粮”。
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强化公共财政属性,精打细算“切好蛋糕”,把每一笔钱都用在刀刃上、紧要处,既体现出政府的责任和良心,也考验着政府的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
增加财政赤字,发行特别国债,增加2万亿元全部转给地方,资金直达市县基层、直接惠企利民,用于保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为“留得青山,赢得未来”,预计全年为企业新增减负超过2.5万亿元;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75万亿元,重点支持促消费、惠民生、调结构、增后劲的“两新一重”建设;为企业“讨债”,要求限期清偿政府机构拖欠民营和中小企业款项;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增加30元,上调3亿人养老金,扩大失业保险和低保保障范围……加加减减里,都是民生福祉,尽显政府责任。
做好财政“加减法”,一定能走出一条有效应对冲击、实现良性循环发展的新路子,也必定会增强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共克时艰的信心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