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许彦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主任、教授 |
 |
涂建军 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生导师、教授 |
编者按
近日召开的全市推动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大会指出,要加快发展以“三线”为导向的服务新业态新模式,培育线上业态、发展线上服务、推动线上管理,促进线上线下服务业融合发展。重庆该如何抢抓机遇,推动线上线下服务业融合发展?本报专访了中共四川省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主任许彦教授、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生导师涂建军教授。
抢抓机遇 促进线上线下服务业融合发展
重庆日报:您认为,新形势下,重庆在促进线上线下服务业融合发展方面面临哪些机遇?
许彦:集中体现为三个方面:一是基础平台机遇。线上线下服务业对基础平台有较强的依赖性。当前,新基建已全面提速,特别是5G和大数据中心的建设,为企业打造人工智能应用服务平台、创新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模式创造了条件。二是市场机遇。疫情期间,“宅经济”使新型消费模式得到了广泛认同,在线餐饮、在线医疗、在线教育等快速发展,极大地拓展了线上线下服务业发展的市场空间。三是政策机遇。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出台的《关于促进消费扩容提质加快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实施意见》等多个促进消费的重要文件,对服务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既给予了政策支持,也确定了发展标准和规范。
涂建军:第一,中央和地方对线上线下服务业融合发展的高度重视,纷纷出台相关政策,为市场主体参与线上线下服务业融合发展提振了信心。第二,疫情带来的市场机遇:一方面后疫情时期线上消费市场逐渐扩大,社会对线上线下服务业融合发展的重要性形成了共识;同时,居家隔离培养了之前没有线上消费倾向人群的线上消费习惯,进一步稳固了已有线上消费人群的“消费粘性”;另一方面后疫情时期线上线下服务的供应市场扩大,疫情促使之前没有提供线上消费服务的商家、企业成为线上消费供应商,促进原有线上消费服务供应商创新服务方式和模式。第三,互联网相关技术的快速创新、突破,为促进线上线下服务业融合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
重庆日报:在线医疗、在线教育、在线商务、线上生活等线上服务展现出强大成长潜力,您认为该如何抓住这一机遇并进一步丰富服务内容?
许彦:一是从产品角度来讲,政府可以针对一些特殊场景,确定服务和产品,提供数据支撑,为企业创造发展平台和机会,提升企业线上服务的范围和能力;二是从服务模式来讲,企业应着力于线上线下服务的深度融合,把握两者相互补充、相互替代的节奏,以提升服务质量为准绳,充分发挥线上和线下服务的各自优势,提供更多差异化和个性化的选择,逐步扩大线上服务内容。三是从市场角度来看,应着力增加服务于农村的在线消费产品,特别是在线医疗、在线教育等方面。四是从内容设计来讲,应着力吸引高层次的专业人才,鼓励各服务业龙头企业、行业协会参与政府主导的相关标准制定工作,为丰富内容提供人才支撑和制度保障。
涂建军:首先,要利用大数据分析、虚拟现实、人工智能分析等技术手段,融合智能终端,对消费者的身体状况、生活习惯、饮食习惯等参数进行长期跟踪记录,提供预警服务、消费建议、个性化定制等“保姆式”关怀,这些商家需要以时间换空间,前期重点是增强消费信任、培养消费习惯,逐渐形成消费惯性。其次,要以技术创新推动服务创新。信息技术的革新会带来新一轮线上线下服务的井喷式发展,互联网企业不要只盯住提供“终端”产品,而应更多关注“前端”技术开发,要培育重庆本地的互联网技术研发企业,重视新技术研发,增加研发投入,聚集研发人才。
创新发展 着力塑造一批新服务品牌
重庆日报:政府和企业该如何探索线上服务新模式,更好地为消费者提供“见屏如面”的生活服务体验?
许彦: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发挥市场和政府的双重作用。从发挥市场作用来看,应鼓励和支持更多、更优质的企业发展线上服务新模式,促进有序竞争,以提升在线服务质量。在资本市场上,应鼓励和支持建立多种形式的服务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风险投资基金或其他基金,通过奖励补贴、风险补偿等方式,引导资本投向线上服务,不断扩大多元化的服务主体规模。从发挥政府作用来看,既要坚持包容审慎的监管原则,又要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针对线上服务新模式的不断发展,政府的监管方式和监管体系应不断调整、不断创新,实施分类细化管理,适应线上服务业发展的步伐。同时,政府应着力规范线上服务主体的行为,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社会组织的作用,明确服务标准,提高服务的标准化水平。
涂建军:概括起来是拓宽线下体验途径,创新线下体验模式。拓宽线下体验途径就是要多渠道加大对线上服务的线下场景开发。一是实施线下体验场景进社区、进小区、进村落工程,打通线上服务向线下延伸的“最后一公里”,提高线下场景密度;二是创建一批线下场景体验场所,利用步行街、创客中心、博物馆、图书馆、学校等实体场所,丰富线下体验场景;三是利用公交、轻轨、高铁、飞机等交通工具,打造流动体验场景;四是要重视农村地区的线上线下融合发展问题,要针对农村人群年龄偏大、技术接受度偏低的现实情况,探索开发简单实用的工具和平台。
重庆日报:重庆该如何着力塑造一批新服务品牌,进一步提升“重庆服务”知名度、美誉度?
许彦:一是加大政策支持的力度。在财政支持、土地供给、人才引进等方面向服务业新业态新模式倾斜,引导服务企业采用新技术、发展新模式、培养新人才,夯实新服务业的发展基础。二是培育和发展一批服务业新业态新模式的领军企业和创新企业。以打造高质量服务业为契机,支持一批高水平的创新主体与服务业企业深度合作,大力建设一批重点项目,应用新技术、创新新模式,打造新服务业企业集群。三是建立服务业新业态新模式集聚区和示范区,吸引新业态新模式项目集聚、企业集聚,进一步整合产业链、供应链和服务链。四是发挥重庆内陆开放的平台优势,整合国内外优质资源,提升跨境电子商务的服务水平,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庆服务品牌。
涂建军:第一,对内对外同时施力,两手都要硬。既要培育重庆人身边的本地企业,也要打造面向全国乃至全球的知名企业。第二,要充分利用重庆在大数据、云计算、智能终端等产业方面的“硬”优势,挖掘这些产业的“软”服务潜能,实现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第四产业的产业链传递。比如大数据产业,不仅要发展大数据存储产业,还要提供大数据衍生品服务(就如同金融衍生品一样),通过定制服务、差异化服务、分布式服务等方式,降低大数据产品的价格。
融合联动 推动成渝地区服务业转型升级
重庆日报:在线上线下服务业融合发展方面,重庆该如何进一步发挥优势,突出特色?
许彦:可以考虑在以下几方面进一步提升优势:一是立足于全球市场促进线上线下服务业融合发展。重庆内陆开放高地正在加快建设,其交通枢纽、物流枢纽、门户枢纽建设已具规模,应立足于全球化的视角,着力于融合资源,特别是依托国际贸易的发展来拓展线上线下服务的内容和空间。二是充分发挥金融和物流优势,不断提升线上线下服务的专业性、安全性、便捷性,形成专业化服务的品牌优势。三是依托软件、信息产业发展的优势,重新布局创新链、价值链,集中优势资源突破核心技术,打造重庆服务的技术优势。
涂建军:第一,要利用中欧班列(渝新欧),实现国内消费者“买全球”,特别是中亚、俄罗斯、西亚等国家和地区的商品,对中国消费者来说是“神秘”“新鲜”的,应逐步让中国消费者体验到这些国家的商品;第二,要深度挖掘重庆旅游资源的丰富潜能,提高外地游客来渝的线下体验感受;第三,应加大重庆产品和服务的线下体验场景的多样化开发,不仅要重视本土线下体验场景的开发,而且可以逐步布局渝外线下场景。
重庆日报:在成渝两地共同推进线上线下服务业融合发展方面,您有何建议?
许彦:一是应合力构建线上线下服务业发展的基础性平台。平台建设应统筹施策,要防止资源浪费、避免重复建设。成渝两城要合力打造数字资源中心,并与其他地区共同搭建共享平台,为新服务业提供内容更为充分、使用更为便捷的数据基础。二是应合力打造供应链和服务链。推进成渝地区服务业新业态新模式与其他产业的协同发展进程,要以成渝两城为中心,围绕共建供应链和服务链,开展创新合作,实现线上线下融合联动,推动成渝地区服务业转型升级。三是形成统一的监管体制和产业发展标准。成渝地区各级政府应通力合作,形成相对统一的监管体系和监管方式,建立统一的线上线下服务业融合发展的行业标准,为服务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涂建军:第一,要提高两地物流效率,不仅要实现成都市区和重庆主城区域快递当天送达,而且也要实现成渝两地县城、乡镇1-2天送达。第二,要共建面向“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物流分拨中心、物资集散中心、转运中心,分为三个层面:一是面向西南地区和西部地区;二是面向南亚、东南亚地区;三是面向中亚、西亚、欧洲。第三,要共同打造成渝品牌,既要打造“巴蜀”这样的共同大品牌,也要打造诸如“遂潼”“永泸”“津泸”这样的区域联合品牌。同时,也要依靠两地共有的优势产品,打造享誉全国甚至世界的产品品牌,比如“巴蜀”火锅、“潼南-安岳”柠檬等。